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缠足是封建社会对妇女进行的精神压抑与形体摧残.近代,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缠足逐渐被先进的知识分子当作文明未开化的标志,少数有识之士倡导天足运动.在北京这场运动超越了檄讨变态审美的范畴,不仅解放了女性的脚,同时也解放了人们的脑;它不只是一种千年陋俗的革除过程,同时也是近代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话剧(1900~1930)的现代性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世纪前30年的中国戏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新剧”、“爱美剧”和“普罗剧”等话剧样态和田汉的南国社及南国戏剧运动,它们犹如一面面艺术棱镜,折射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革命前后等革命历史环节的夺目色彩。作为中国20世纪早期革命运动的艺术反映,话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充当了革命和启蒙的文化工具,并逐步完成了它自身的现代性转型——将传统戏剧和西方戏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戏剧艺术理论和表演风格,为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方向和格局奠定了基础。这既是书写中国现代文艺史的一个基本维度,也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3.
试论鸦片战争前广州对输入西方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 3个世纪里 ,广州对输入西方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不仅表现在广州是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首选之地、西方科学技术输入的窗口和西洋艺术入华的桥梁 ,而且还表现在它是西方近代文化设施最早的移植之地与最早出现西方文化、教育、医学组织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女性主体意识觉醒是近代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产物.它萌蘖于戊戌维新时期,至辛亥革命时期获得了真正觉醒.其显著标志是自立自尊的人格观念、自由平等的权利意识和救亡强国的社会意识在一批先进女性中自觉确立.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与发展,不仅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当代女性运动的发展也颇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中国女性研究领域,女性群体形象一直是东西方学界共同关注的主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一些较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和期刊论文.文章试图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的英文研究成果加以评介,并与大陆女性研究进行比较,以期从女性群体形象的角度探讨西方中国女性研究的特点及其与大陆女性研究在理论立足点、学者性别构成、选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波希米亚是西方19世纪以来一场影响颇为深远的艺术文化运动,在这一运动的美学转型过程中,波希米亚文人波德莱尔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由于他的理论提升和文学实践,波希米亚由一种自由放浪的艺术家生活,真正成为一种诗学现象,最终蕴酿出20世纪以"生活与艺术边界溶解"为核心的先锋艺术原则.波德莱尔抓取了波希米亚生活的诗学核心,真正给予波希米亚主义意义转型,为生活进驻艺术提供了美学辩护.波希米亚生活的诗学空间就此打开.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艺术史上,立体主义可以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前卫运动.它突破了传统的绘画空间观,创立了新的艺术语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乔治·勃拉克作为两位立体主义创始人之一,他的的名字明显没有毕加索那样响亮,但实际上他的影响力并不比毕加索小,勃拉克继承了法国的人文艺术传统,作品更富于哲学思考,他对画面语言的探索及拼贴材料的自由运用,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影响至深,他在立体主义运动中的地位是开创性的和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近代"兴女学"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兴女学"思潮是近代社会思潮中的闪亮之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源于近代民族危机的刺激,救国图存的需要以及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和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它的内容包括贤妻良母主义、男女平等和塑造女性健全的人格等等."兴女学"思潮为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的中国与日本,曾被清政府与江户幕府封禁的女性表演逐渐复活,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开始有女伶演出,而日本的新式女优也开始登台表演新派剧.日本女优的出现可以说是"演剧改良运动"的结果,诞生于新式演剧之中并发展至今,但在歌舞伎等传统演剧中却始终没有出现女性表演.而中国的"戏剧改良运动"虽受日本影响,但因国情不同并没有产生推动女性表演进一步发展的局面.近代中国的女性表演在传统戏剧内部产生,后来逐渐普及至电影、歌舞剧等领域.  相似文献   

10.
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一场艺术运动,它代表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依据《美国传统辞典》的定义,波普艺术是以商用艺术及通俗插图艺术的技巧来描绘日常生活的物体与景观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与大众文化、大众传媒、消费社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与西方近代女权主义相比较,近代中国女权思想有着两个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是政治化,即"女性解放"被视为实现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的工具和手段;二是男性化,即女权思想和运动是由一批先进男性思想家发起、策划和领导的,女性自身在其中充当了追随者的角色。这两大特色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植根于中西特殊的社会文化土壤和历史背景,对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一座里程碑。五四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救国的真理,他们如饥似渴,努力求索,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这三者都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所没有的,正是这三者推动了20世纪中国...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的兴起和繁荣。打破了男性垄断艺术生产的历史传统。中国女性艺术家将西方女性主义艺术中的性别视角引入创作,从艺术形式和观念上不断借鉴和创新,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关注和反思。由于西方女性主义和中国女性解放问题发生的语境不同,中国当代女性艺术针对自身的背景和问题,演绎出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融入了具有鲜明本土文化特征的视觉元素和媒介手段。这些作品有力地反映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作为创作主体的女性通过艺术实践改变了长久以来的沉默.并力求建构独立的女性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明治维新不仅在经济、政治上引起一场空前革命,在文学艺术上也引起了一场大变革。西洋艺术伴随着西方文化源源流入日本,在戏剧方面,传统的戏剧受到冲击而产生“新派剧”。它是明治中期后在西方戏剧的刺激下为对抗旧剧歌舞伎而产生的新演剧;新派剧最初是一种政治宣传剧,后转为风俗世态剧,而尤以采自欧洲浪漫派戏剧的“翻案剧”和由家庭小说改编的“家庭悲剧”称盛。它在演出形式上采用纯粹对话剧的形式,严整的分幕分场的形式;在舞台的景物造型、人物造型、美术风格上完全按照西方形式。但在审美观念上,在剧中带有浓郁的悲剧情调,表达了日本人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倾向,体现了日本人特有的审美观念,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果。新派剧还深刻地影响了与日本毗邻的中国,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早期话剧,为中国现代话剧和西方话剧构筑了一道桥梁,发挥了很好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代西方人的主体性不是自然的或天赋的,而是一种被人为地建构起来的现代性话语.这种建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文学在内.18世纪兴起并广泛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书信体小说在建构近代西方主体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它以其私密化的性爱题材、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主观的和即时性的时空模式以及充分的对话性,建构了符合时代要求的主体性话语,最终将近代西方历史主体从传统的集体性社会引出,走向以个体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6.
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乃至五四时期,在学习借鉴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基础上,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开始批判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封建主义的女性伦理观,提出婚姻自主、男女平权、女性解放等现代伦理观念,促进了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作为近代中日走上不同道路的分界点,引起广大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明治维新是全面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在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妄图以此挽救清政府危亡统治的近代社会变革运动;两次运动的历史背景、改革动机、改革内容、领导集团的态度等众多的不同导致了近代中日改革的殊异效果。  相似文献   

18.
自18世纪中叶始,随着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的发展,西方一些美学家不约而同地致力于对古代艺术不同的审美特征的研究,并把二者作为艺术发展的两大历史阶段来加以划分。所谓“古代艺术”,主要是指古希腊艺术,它被文克尔曼、席勒、黑格尔等人概括为“美的艺术”、“素朴的诗”和“古典型艺术”。所谓“近代艺术”,主要指的是经中世纪、  相似文献   

19.
《新教育》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教育杂志之一,它积极介绍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传播西方教育大家思想,为中国教育界开辟了一条研究、借鉴西方教育的重要渠道。《新教育》对近代西方教育的成功传播,对国人了解研究近代西方教育,加速中国近代教育与世界教育的接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新教育》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教育的重要窗口,与其办刊宗旨的贯彻与坚守、汇聚超强的编辑队伍、传播形式上的多样性等办刊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简论客体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体性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古代西方的客体性哲学,它的的重要特征是把美当作某种实在,当作客体的属性,而把主体排除在外,在方法论上,客体性美学仅研究美的本质,而不关注审美。美学史上,古西方艺术是一种典型的客体性美学,它将艺术与美分离开来,在东方,早期辩证唯物主义也流露了客体性美学的倾向,它把美的自然性与客观性割裂开来。因为客体性美学只关注客观对象的性质,却把主体忽略了,这种美形态必然要被高举主体性的近代美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