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受古代宗法集体主义文化传统和"群体本位"、"公利为先"的中国传统群己观、公私观的影响,明清小说崇尚群体意识。这启示我们需转换一个角度对明清小说中的一些文学人物重新加以审视和认识。笔者认为:阮氏三雄、贾宝玉与林黛玉是"能群"者,沙僧、孙悟空、诸葛亮等是"利群"者,猪八戒、宋江是"惑于群"者,刘备是善于"用群"者。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与光源氏的“寻母”意识探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原型意义而言,贾宝玉与光源氏二人都始于一个失母的悲剧人生的预设,而又都终于一个“寻母”的人生悲剧的结局。在他们情爱人生的背后,体现出的是一种“恋母情结”中的母性原型意味。对两位主人公的“寻母”历程追踪蹑迹,进行母性原型视角下的考察,可于中日文学文本间建立起新的对话质素,以显示中日邻邦异质文化间的同源特征。  相似文献   

3.
葛鑫 《南都学坛》2007,27(1):51-54
在《红楼梦》中,女娲补天和木石前盟的共通之处在于都表现出贾宝玉崇尚自然的石性特质。在女娲补天中,石头经过女娲的锻炼获得了自然赋予的灵性,是贾宝玉在现世中对纯情男女特别是纯情女性产生广泛依恋的原因;但因宝玉的石性特质源自自然精华,不入流俗,所以石性不改。在木石前盟中,宝玉是石,黛玉是木,石与木的意象暗含了宝黛爱情是一种自然本质之爱、天长地久之爱。贾宝玉这一形象的塑造是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对接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家是社会的小细胞.两部世界名著的半自传体小说以家为主人公童年成长的温床.贾母对贾宝玉,贝齐姑婆对大卫,都有超级的母爱,但前者是以控制为主,后者是以支持为主.这是两种不同阶级的爱.贾宝玉和大卫都挨过父辈的毒打,但起因不同,后果也不同.这两个少童都有过童年恋情,处理方式也迥然各异.由上可清晰看出典型环境对典型性格的微妙影响.  相似文献   

5.
“恋子情结”,畸爱的悲剧——重读《儿子与情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子情结”是一种畸形母爱的表现,它不但使儿子堕入了“恋母情结”的深渊而无法自拔,而且还造成了儿子“性爱无能”与“个性无能”的悲剧,使儿子背负上了沉重的人性的枷锁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一个人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用它来解释文化与社会的起源。可以看出哈姆雷特进行了分析,认为哈姆雷特具有浓浓的恋母情结,它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哈姆雷特具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母情结"及形成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儿子与情人》一书中,主人公保罗对其母亲挚热的感情,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症状.讨论保罗对母亲的这种畸形之爱及其诱发的各种因素,包括引论、正文以及结论共四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对保罗的恋母情结做了阐述和说明,第三部分则从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其"恋母情结"作了唯物的客观的分析和论证.从而说明保罗恋母情结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而其中社会因素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母爱主题的书写从“五四”开始真正起步,“五四”女作家们对母亲的依恋,使其在叙事中采用仰视视角, 而将母亲推上了神坛。三、四十年代,女作家们开始以平视的视角书写母爱主题,母亲逐步从神坛上走下来。新时 期的女性文学创作强化了“审母意识”,母亲彻底回复到了世俗化的真实世界中,充分展示了母爱的丰富性与复杂 性。  相似文献   

9.
释印顺的人间佛教理论是承印度佛教大乘教义应机而成的,对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具有重要的观照意义。根据释印顺的人间佛教理论,从释印顺生平及"人间佛教论"、由释印顺"人间佛教论"观照贾宝玉和贾宝玉的佛乘境界三个方面,得出贾宝玉深具佛性、最终成佛和达到缘觉乘境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和《庄子》用较大篇幅书写"死亡",贾宝玉惊心动魄的死亡言说是对《庄子》中死亡意识的接受。贾宝玉和庄子的生命哲学逻辑都是死亡焦虑下的应对机制,他们的死亡观都体现出对"崇高死"和"伦理死"的消解。贾宝玉在生存应对和意义追溯上与庄子存在差异,这凸显了该人物形象的超越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因犯了杀父娶母大罪而被迫弄瞎双眼流放而死以解除百姓于灾难之中的俄狄浦斯王,一直作为一个罪人而承受了因果报应式惩罚。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理论在文学批评理论领域的应用,人们才有可能从他受挫的心理出发去研究这一情节的必然性,并因此而对他的人品重新作出评价。在他的三次冒险中,始终贯穿着他强烈追求母爱的潜意识渴望,贯穿着他对人民的兴旺与幸福的无私奉献。因此,他暂时脱离母爱而流放致死只不过是一个楔子──把剧情推向高潮以更加充分地歌颂他的光辉和伟大。  相似文献   

12.
俄狄浦斯情结使母亲成为儿子的情人 ,儿子在感情上完全依恋母亲 ,他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全身心地爱一个他所爱的女人 ,不能使两性关系达到精神和肉体自然、和谐的结合 ,而只能在不同的女人身上得到爱的全部内容 :情爱和性爱。他与另一个女人之间 ,总站立着他的母亲。青年人要正确对待俄狄蒲斯情结。否则 ,势必给自己酿造苦酒 ,导演其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3.
小说<儿子与情人>的主人公保罗·莫莱尔的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原因,该情结对他人格的形成造成的影响以及他曲折的恋爱经历."父亲之名"的缺失是导致保罗的母亲"恋子情结"产生的直接原因,"恋子情结"又造成了保罗"恋母情结"的产生."恋母情结"使保罗的人格发生了变异,致使他在恋爱的旅途上历经坎坷.因此,以独立的姿态面对人生是保罗的人格获得和谐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俄狄浦斯情结与保罗·莫菜尔人格变异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儿子与情人》的主人公保罗·莫莱尔的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原因,该情结对他人格的形成造成的影响以及他曲折的恋爱经历。“父亲之名”的缺失是导致保罗的母亲“恋子情结”产生的直接原因,“恋子情结”又造成了保罗“恋母情结”的产生。“恋母情结”使保罗的人格发生了变异,致使他在恋爱的旅途上历经坎坷。因此,以独立的姿态面对人生是保罗的人格获得和谐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上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长久以来,它盘踞着精神分析哲学话语的霸权地位,因而掩盖了其不为人知的兄弟概念“俄瑞斯忒斯情结”。“俄瑞斯忒斯情结”取自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俄瑞斯忒斯三部曲》,以其中为父报仇、杀死母亲的俄瑞斯忒斯为原型。它一方面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反思和超越,另一方面也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对立话语”,象征着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精神分析领域从“象征的父亲”到“具体的母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6.
贾宝玉悲剧性格生成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宝玉悲剧性格的生成 ,既是时代的产物 ,更是个人主体选择的结果。宝玉正是由于在“错位”的生存状态中“错会了性情”,才形成其独特的悲剧性格的。加之他具有偏离的“恋母情结”和面临着爱情与婚姻、灵与肉的分离 ,因此他否定了整个男人世界时 ,却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位置 ,于是他陷入了自我矛盾自我纠缠中  相似文献   

17.
“家族传袭”与红楼“四仆”——读红偶录之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华民族一向视家庭与家族为社会的基础,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族传袭"既是人生与生命的"绵延",更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在《红楼梦》中,我们随处可见曹雪芹对自己家世的追忆和感慨,这既是血缘的"家族传袭",更是文化的"家族传承"。雪芹借焦大之口痛骂宁府,正是对造成家族衰败某一方面原因的愤激与痛惜的无意间的流露。通过赵嬷嬷与凤姐等人对话,把眼前的"省亲"与往日的"接驾"的家族记忆融合在一起。赖嬷嬷在与凤姐等人对话中,透露了曹家虽然有过昔日的显赫,但那骨子里的包衣"情结"依然长久地熔铸在"家族传袭"之中。在贾府其家族秩序由主人和以林之孝家的为代表的上等的奴仆们共同维护,形成了"超稳定"的家庭与家族。  相似文献   

18.
在薇拉·凯瑟的代表作《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是一位来自波希米亚的移民女孩,历经生活的艰辛,最终成为一个幸福的母亲。而吉姆·伯登,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功律师,却在生活上遭受不幸。分析表明,吉姆·伯登婚姻悲剧的根源在于其人格发展受到了恋母情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对《哈姆莱特》所作的各种解释中,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解释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这种解释的支点是将哈姆莱特之谜纳入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构之中。但是,拉康作为精神分析的革命者,却从自己的理论逻辑出发,得出了与弗洛伊德完全不同的结论。他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在弗洛伊德那里,这出悲剧的关键是哈姆莱特对母亲的欲望;而在拉康这里,关键是哈姆莱特母亲的欲望,菲勒斯被拉康用来表示母亲欲望的能指。  相似文献   

20.
白桦派骁将志贺直哉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有“小说之神”之誉。其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描述了主人公的道德灵魂活动由阴郁到明朗、由争斗到调和的漫长曲折过程,在其心路历程中,俄底浦斯情结伴随始终。基于恋母情结因素的影响,主人公最终突破了由母亲和妻子“性过失”带来的传统伦理意识中烦恼的瓶颈,走进一个美的、和谐的、观照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