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道德观具有文化契合关系.儒家道德观即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它以推行仁政的政治道德意义和敬天顺时、行“天地一体之仁”的道德观念意义,影响并形成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纳并弘扬了传统道德精神,引导中华民族走一条与自然环境、与世界各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有利的国家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汲取儒家优秀文化,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优秀思想乃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瑰宝,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面对我国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大难题,汲取儒家思想的优秀精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乃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大课题。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发扬儒家的爱国精神、汲取儒家义利观精华、树立儒家为人之本的观念、崇尚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弘扬儒家的刚健精神,以便在更高层次上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3.
儒家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之灵魂 ,我们在剔除其封建糟粕的同时 ,应充分肯定并弘扬其思想精华。儒家仁爱思想强调爱国爱民 ,蕴含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强调推己及人、待人以诚 ,以求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宽容、关心、爱护 ,强调正己修身、自尊自爱 ,维护自身良好形象等。所有这些 ,今天对我们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更创造出优良、丰富的文化.其中,以孔、孟思想为宗,而揭橥人本、强调伦理、倡导道德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来成为中华民族学术思想与生活文化的主流核心.依凭着以儒家精神为核心底蕴的优良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数度撑过了几乎亡国的大灾难.近年来,炎黄子孙虽由睡梦中觉醒了,却又面临着科技及工商急遽发展而来的狂风巨浪.当此之际,如何重拾民族自信心,进而巩固永续发展之鸿基,诚乃吾辈责无旁贷之要务.唯有加强弘扬儒家精神,才是巩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鸿基.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思想再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主要根据,而“仁”的概念经过孔子的诠释和倡导,内涵更加丰富,并且也一直是后人探讨和争论的一大问题。本文旨在以孔子的人道思想——“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阐述孔子的仁爱观以及反思其“仁”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儒家经典是儒家先哲的智慧结晶,儒家思想主要告诉我们修养道德、为人处世的道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本文就是从仁、义、礼三方面谈谈如何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育人能力的问题。一、学习"仁",做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二、学习"义",让师德与智慧同行;三、学习"礼",做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相似文献   

7.
儒家伦理与传统医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传统医学道德深受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在注重道德教化和崇尚纲常伦理的儒家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源远流长的优秀医学道德,使得医家与儒家有着非同一般的亲缘关系。“仁爱救人”、“医乃仁术”便是儒家仁爱思想的体现。仁爱原则既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传统医德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儒家人文素养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在注重人伦道德的同时,也关切着主体的人文素养.儒家以"仁"为人文的根本所在,并认为"仁"之要在于"爱人".与此仁爱思想密切相关的,是儒家的礼敬思想.仁爱和礼敬共同成为儒家对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这既有重反身而诚、重外推践行的特点,同时又因时代局限而有轻自我关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建立和谐社会,是今天全面建设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的社会基础和必备条件.在先秦儒家"仁"的思想当中,"仁政"为富民安邦之本;"仁爱"创造和谐社会;"仁"、"礼"互补整合社会秩序使之和谐.这些蕴涵着超越时代、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积极因素,应该成为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精神营养和文化营养.  相似文献   

10.
爱是儒家学说的思想起点。为了由血缘之爱推出社群之仁爱,儒学从天人两个向度展开思想探索,并在理学成果中表现为理一分殊、体用一源的辩证世界观,以此来完成人性结构与世界本体的同质同构性说明。儒学最有特色的成果是修养功夫论,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通过“中和”问题的探索,开拓出知识与道德互相启发的精神实践道路,为中国哲学中真与善的矛盾求解开辟了自己的道路,也由此探索出了一条仁爱的精神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11.
儒家道德思想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儒家学说从性善的人性假设出发 ,以和谐为价值观念 ,为实现圣贤的理想人格 ,建构了一套以仁、义、礼、智、信“五常德”为基本原则的道德规范体系 ,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道德精神财富 ,这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仍有借鉴作用。有必要引入儒家“仁”的思想 ,养成大学生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习惯 ;引入儒家“义”的观念 ,建立大学生现代义利观 ;引入“礼”的观念 ,树立大学生文明健康的道德形象 ;引入儒家强调“仁且智”的观念 ,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 ;引入“信”的道德观念 ,提高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2.
挖掘儒家“知、仁、勇”思想的当代价值,可以为人的生命实践提供哲学指引。从《中庸》的相关原文出发,分析“知、仁、勇”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所体现的内涵及其关系。分析认为,《中庸》提出“知、仁、勇”思想是基于儒家对人的精神价值及其人格生命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儒家“知、仁、勇”思想的精神智趣及其道德价值对当代社会人们道德信仰缺失和道德体系重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历经历史的积淀,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儒家道德文化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尤其是它所提供的传统美德,对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何实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对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儒家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是当前思想道德和伦理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仁爱思想是先秦儒家及伊斯兰伦理文化的核心与基础。儒家提倡亲亲为仁,克己为仁,施行仁政。伊斯兰倡导敬爱安拉,仁爱互助,平等博爱,关爱自身。儒家之仁与伊斯兰之爱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具有区别。二者相互融合,能够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与稳定,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汲取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仁爱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科学地阐释了"爱"的本质,系统地探讨了大爱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为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大爱传统,践行大爱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大学教育事业中树立大爱育人理念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张元凯 《南都学坛》2009,29(3):133-135
在先秦儒家的政治学说中,“仁政”是其核心部分,而“仁政”的重要特征是以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基和立国之本,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我们当前的道德建设和为政理念仍然具有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仁爱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道德品质,主张仁者爱人,人人爱人,世界就会充满爱,社会就会和谐。杜甫用他一生的行为实践来丰富并充实着儒家的道德内涵。杜甫诗歌创作始终践行仁爱精神,更重要的是,杜甫又能将自己的仁爱之情推己及人。他在诗歌中寓寄着深厚的爱国之志、忧生之思、民本之心、平叛之愿、怀乡之情,堪称诗人一生政治理想和善良人性的总结。千百年来,杜甫与杜诗得到了后人的无限尊敬与崇拜。杜甫高尚的人格、伟大的理想、博爱的胸怀,使其诗歌充溢着感念天下苍生的仁者精神,笔者试从仁者品性、心怀赤诚、情系家国三方面管窥杜甫的仁者之爱。  相似文献   

18.
当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本文对儒家学说与现代管理思想关系从八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仁爱为本,二、人伦关系,三、义利并行,四、中和思想,五、诚实信用,六、勤俭节约,七、刚健自强,八、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9.
“仁爱”思想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部分,它强调“仁爱”之内在情感与“礼”之外在规范是相互统一,相互共存的。因此,它将人类最初的情感———“孝悌”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和起点。这就为今天的学校德育指出了一条新的出路:以“爱人”之情感养成作为德育新的起点,从而使学生达到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和践行。  相似文献   

20.
作为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以及"仁"的核心内容,"忠恕"之道历来是中国古人践行仁德的行为规范和基本方法。儒家忠恕思想的基本内涵在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中国历史上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张重要拼图。儒家"忠恕"思想中蕴含着"自律、平等、宽容"等精神底蕴,对于人们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意识、营造良好的和谐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