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阎锡山在留学日本的多年经历中 ,耳濡目染了日本社会敬军尚武的风气 ,对军国主义的教育、政治理论和社会组织倍感青睐 ,主政山西不久 ,就著书提出“教育以军国为教育”的奴化教育主张 ,并不断抽取一些时髦的主张和主义 ,点缀其“育人”思想 ,最终形成了一套中学其内、西学其外的嫁接型“育人”思想体系 ,包括以几希哲学为基础体系、以横竖政治为运行体系、以维持网络为保障体系和以好人主义为目标体系等四部分。这样一套严密的驯导和“育人”理论 ,使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土地、人民、军队三位一体 ,从下到上军事力量立体控制与教育化 ,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史上一种特有的、值得研究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 ,阎锡山实行了旨在全面发展山西的“村制” ,其核心思想就是“用民政治” ,即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而启发“民智”又是这一思想的核心任务。所谓“民智”就是通过国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社会教育等提高民众的素质 ,以便更好地用民  相似文献   

3.
时代巨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大风大浪中,善于驾驭全局,因势利导,夺取胜利。“七七”事变前后,他为争取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参加抗日,明察秋毫,把握时机,娴熟地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写下了统一战线的辉煌篇章。阎锡山在“三个鸡蛋上跳舞”,毛泽东投书“愿与晋军立于共同战线”1936年,正是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侵略者的艰难岁月,山西“土皇帝”阎锡山面对共产党、蒋介石、日本军队三种势力进入山西的局面,举棋不定。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毛泽东审时度势,对敌势、我势、地势、趋势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果断决定挥师东征,打通抗日路线。经过7…  相似文献   

4.
从日军侵略山西之后到阎锡山集团在晋覆灭之前,阎锡山的“十三高干”是山西社会各界颇多议论的一个话题。“十三高干”事实上是指同志会的高干委员会,它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阎锡山主政山西期间,在山西村政建设中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使山西的教育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普通民众、知识分子以及地方官员多元化视角剖析民国山西村政建设中的教育绩效,可以探究其在教育方面的成效与经验。普通民众和知识分子认可阎锡山在当时破旧立新,坚持推进乡村教育所带来的文化普及和移风易俗上的成效,地方官员则认为阎锡山推行的教育理念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成分。以史为鉴,地方政府投入充足的教育资源,家庭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再加上地方领导充沛的办学热情,三者实现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当代乡村振兴计划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阎锡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在民国初期政局混乱的情况下,他作为山西的统治者为山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发展环境,使山西的教育发展在这一时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种领先地位的取得有诸多因素,如稳定的政治格局、村政建设的实施等等,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应该是阎锡山为推动山西教育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山西教育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制约,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阎锡山轶事     
五十六 自称匪首 1940年春天,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部离开秋林,移驻山西吉县南村坡。他嫌南村坡的“南”字谐音“难”,太晦气,故更名为克难坡。在克难坡期间,阎锡山住土窑,吃土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阎锡山“保境安民”的措施为山西赢得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发展环境。阎锡山政权非常注重图书出版物的宣传功能,其党政部门和社会团体出版了许多党政军类书籍。特殊的政权环境会造就怎样的图书风貌,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笔者亲身之经历.叙述了“山西全省民营事业”的历史沿革及其历史作用,阐明阎锡山及其创办的该事业对山西经济建设乃至中国经济发展、抗日战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希望这能成为近代山西经济史的研究以及今后山西经济建设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六年一月至五月,毛泽东、彭德怀等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由陕北出师,东渡黄河,奔赴山西,准备进军华北前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以便实现“打通抗日路线”,“巩固和扩大现有苏区”两个目的。红军出师山西,虽然遭到蒋介石、阎锡山军队的阻拦和破坏,未能取得对日寇直接作战的目的。但是,红军东征期间,在山西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打了不少胜仗,扩大了红军,筹备了物资,宣传了  相似文献   

11.
严复的"新民德"思想为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状况提供了新视角,在中西国民素质及其教育比较中,他着眼于剖析近代国民道德的缺陷,痛切地对国民素质进行深刻的反思,主张通过自由、民主、平等道德观念,来重新塑造国民道德主体性,培养一代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新国民。严复的新民德思想对当代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多方面的启示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制造反共磨擦,阎锡山发动最为严重的晋西事变。毛泽东坚决反击前来进攻的山西旧军,以反对叛军的口号在拥阎之下反阎,最终和平解决晋西事变。在成功应对晋西事变等国民党制造的反共磨擦中,毛泽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13.
一本阎锡山政府普通公务员的佚名手写日记为探寻太原解放的历史细节提供了最原初的记录。解放前夕,太原城外部环境越发恶化,内部社会秩序失范,阎锡山的政策在执行中被严重异化。太原市民贫富差距悬殊,普通市民生活无着、安全无保、精神无依。日记对市民生活的零散记载,除了具有补正史料的价值外,也对今人思考如何使政策真正惠及民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探求最佳的教育方案和措施。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素质教育。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发挥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既顺应了新时期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培育全民国防意识,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又适应了现代教育质量观的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力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阎锡山与民初山西乡村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初山西所行村制 ,既是阎锡山政治革新思想的反映 ,也是革新传统乡村制度的时代要求。他以实行编村、厘定村行政人员、推行村财务公开等为主要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山西乡村制度的变革 ,开创了 2 0世纪中国行政村制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6.
近代后期,中国乡村普遍存在极高的赋税,山西的情况尤其如此。1927-1937年期间,正是阎锡山统治山西的重要时期。此间,山西农村社会一方面承受着阎锡山"村制"改革之重,一方面又遭受着军阀战争的骚扰,田赋负担十分沉重。同时,山西乡村也面临着同全国其它大多数乡村同样的情况,如赋税在行业和城乡间征收的极端不平等,财政上的中央集权对农村赋税的深刻影响,近代以来的自治运动所导致的地方财政支出的不断膨胀,田赋征收人员的舞弊及地方公务人员的贪腐等,造成这一时期山西农村社会严重的田赋负担问题。作为了解近代山西乡村社会的一个窗口,分析这一问题的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山西人民的争矿运动,是清末全国收回利权运动的一面旗帜。本文介绍了山西人民掀起争矿运动的历史背景,详细分析和论述了山西人民在民族民主革命历史潮流的推动下,山西绅、商、学各界人士及留日学生和晋籍开明官吏,为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山西矿产资源,所掀起的声势浩大的争矿运动,以及粉碎英国福公司企图掠夺山西煤铁资源的整个过程。争矿运动胜利后建起的保晋公司,奠定了山西近代煤炭工业发展的基础,为中国近代工业史和中国煤炭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性恶论”是荀子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具有助于道德个体修身塑德,促进人生环境和谐,引导社会秩序有序建构的现代价值。然而,由于历史上对“性恶论”的德育价值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知,导致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失衡、道德奖惩机制形式化、道德滑坡趋势严峻、道德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与深化。因此,当代道德教育应汲取荀子“性恶论’’德育思想精华,以“化性起伪、隆礼重法、涂之人可以为禹”的新路径,在家庭、学校、社会领域深化道德教育,提升个体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年确立的教育宗旨与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不仅有形式上的区别,而且有本质上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后面是二者的教育价值观所导致的不同教育追求:五育并举以完善人性,塑造完全人格为价值取向,其追求是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民初教育宗旨以社会现实为价值取向,突出教育的社会救亡工具价值和社会急务。民初教育宗旨确立的教育是一种片面教育,但这种片面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片面。当今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完全有理由站在"人"的发展的角度去充分考虑、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问题,在这方面,民初的教育宗旨能给我们一定的借鉴,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也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省在全国率先施行义务教育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国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为了建成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山西省大力发展教师教育,加大了对师范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聘任一流师资,提高师范生的待遇,规范教学与管理工作,真正达到了提高师范教育质量的目的,从而形成了民国时期富有特色的山西教师教育体系,进而有效地保证了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