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书面语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面语语境(法)索菲·穆瓦朗著吴进业译0.1什么是书面语语境?交际语境人们常把口语同书面语对立起来,或者说,把口语的典型语境同书面语的典型语境对立起来。通常理解是,口语信息传递直接,接收者就在现场,答复迅速,双方可立即交流信息。书面语信息传递迟缓,接...  相似文献   

2.
口语、书面语究竟有何区别?我们从过去一些专著给它们所下的定义上往往不易理解。口语、书面语除了在语音、语法系统的区别外,最大的差别在于词汇特点和词语的使用特点不同.本文从语言角度对它们的词汇特点做静态分析;从言语角度对口语、书面语中词的使用特点做动态分析。通过静态、动态两方面的分析,试闻使人们对口语、书面语在词电本身特点和词在口语、书面语中不同的使用特点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一、静态分析(口语、书面语词语特.点)从理论上说,普通话口语词与书面语词在词汇上界线很难确定,但并不是不可划分。口语词有口语词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居于口语与书面语连续体两端的典型口语和书面语语篇进行了探讨,对居于连续体中间地带的语篇中口语与书面语的混合共生现象进行了阐述,并据此对口语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作为服务于人类不同目的的两个不同程式,口语和书面语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既存在着结构上的差异,又是连续统关系;而且在当今网络时代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语言构形。因此,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口语书面语策略进行得体的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能力成为英语读写文化教育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5.
汉语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它富有很多特点,口语和书面语的分离是其特点之一.目前学术界关于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分裂探讨的文章较多,但多是阐述分裂的差异表现,尚未有学者从语言发展角度撰文探讨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分裂的原因.造成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从统一走向分离分离的根本原因是汉字字形和字音关系松散这一特点造成的,而书写工具的局限、方言的影响、语言的阶级性、古人崇古心理、国家文化制度等对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英语口语的主要特点董孝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用以进行思想活动的必要手段,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有口语(spokenlarguage)和书面语(writtenlanguage。书面语源于口语,是在文学创制以后逐渐形成和...  相似文献   

7.
港台与大陆书面语语法差异张宁港台地区使用的书面语跟大陆一样基本是汉语普通话,但由于港台地区的特殊社会环境及当地方言口语的影响,加上过去长期缺乏交流,致使港台与大陆的书面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与港台地区的交往日益频繁,语言上的差异已引起...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书面语词和口语词作为两大不同的词汇系统,既有竞争与分化,也存在着交叉、融合与转化。书面语词和口语词的交叉有两类,一是不同表达中书面语词、口语词的交叉,二是书面语词与口语词同形异体(语体)现象。在融合与转化方面,书面语词进入口语与教育的普及有关,而口语词进入书面语的主要原因是古代口语化典籍对口语词的吸收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书面语和口语是语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语体学把语言作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各类语言作品在词语、句式、语音手段、修辞方式和技巧等方面的选择和运用、分布和组合的情况做全面细致的考察,概括其中的规律。按照语体学的研究方法对书面语和口语进行这样的研究,对书面语写作、口语表达、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教科书的编写等方面都会有直接的帮助。 一、书面语和口语的表达渠道 一般来讲,书面语是把语言写在纸面上,口语是把语言用嘴说出来。因此,不少人就认为凡是嘴里说出来的话就是口语,写在纸上的东西就是书面语。这样看法虽然有道理,但是并不很完备。语言的物质载体只是区分书面语和口语的一项标准,另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检验话语的内在特征。严格说来,必须区别“口语”和“口头”,“书面语”和“笔头”这两对概念。“口头”和“笔头”表明的是语言交际的渠道和形式,而“口语”和“书面语”则是属于语体的分别,是根据话语的内在特征,也就是主要的语言特征划分出来的功能语体类别,  相似文献   

10.
作为服务于人类不同目的的两个不同程式,口语和书面语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既存在着众多差异,而且在当今时代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语言构形。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对分析比较话语模式——口语与书面语具有深刻含义,阐述了口语和书面语在语义层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汉语的言文一致问题商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问题,产生于中国与西方表音文字系统接触之后。言文一致本是西方表音文字的特色,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口语与书面语的分离自古而然,有类型的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但在过去的百馀年间,言文一致却是汉语改革与白话文运动的基本目标,为此走了许多弯路。在汉语中,书面语固然受口语的影响,口语同样也受到书面语的制约,虽然交互影响,却并不趋于一致。汉语的言文关系复杂,如若在这种极端复杂的关系中,把言文一致作为内在的要求或发展趋势提炼出来,往往有意无意忽视了事实,甚至歪曲了真相。   相似文献   

12.
[零] 外国人学汉语,不但想要学会说话,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想学会读书看报。因为汉语口语跟书面语在词汇和语法上有许多不同处,学会了这一样不见得就会那一样。长期以来,教外国人汉语的入门课本里,大都注重口语。学汉语拿口语打底子是不错的。可是口语学到相当程度的时候,就应当告诉学生书面语跟口语的某些区别。让学生自发地靠他学到的口语的知识去体会(实际上只能是猜)书面语,不是好办法。以上的话是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说的。从研究方面说,长期以来,我们老是根据书面材料作研究。书面材料内容驳杂不纯,包含许多不同层次的语言现象。如果不是经过严格的选择和分析,凭这样的资料得出的结果恐怕旣不足以反映口语,也不能真正显示出书面语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理论上对俄语口语和书面语教学的意义、特点及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口语和书面语教学及其它方面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发展越迅速,人际交往愈密切,要求口语交际更快捷、更准确,英语老师的当务之急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 众所周知,口语(the spoken language)与书面语(thewritten language)是不同的,口头英语不像书面英语那样语法严谨,用词规范,而是活泼放松,简明直接,并且它的修辞色彩也不像书面语那么浓厚.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语和书面语记叙文,本文考察了时间状语与一般过去时标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虽然口语中一般过去时的标记比例明显低于书面语,但是不管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中,使用时间状语时限定动词的一般过去时标记比例均高于没有使用时间状语时限定动词的一般过去时标记比例,说明时间状语的使用对学习者标记一般过去时具有积极的影响.其中,使用位置型时间状语和次序型时间状语对一般过去时标记具有促进作用,而使用定量型时间状语对一般过去时标记具有阻碍作用.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的语域会影响一般过去时的使用,但是不会影响时间状语的使用对一般过去时标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英语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衔接和连贯的关系入手,着重分析两者在英语书面语和口语中的不同体现。提出书面语不但强调连贯,同样重视衔接,衔接是否紧密可以看做评价一段书面语语篇质量高低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口语的灵活性和非正式性使意义表达更重于语言形式,口语形式更重视意义的连贯而非形式上的衔接。  相似文献   

17.
一、非言语交际的作用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语言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书面语和口语上。非言语交际在整个交际中的作用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逐步为人们所了解,并开始引起外语师生的注意。所谓非言语交际是指人们不用语言和文字而是用一些“无声的语言”,如手势语、体态语或面部表情等动作来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和思想感情。美国市罗斯纳安教授(1991,P.3)谈到:“人类交际一般分为书面、口头和身势三部分。由于文化教育偏见,绝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往往认为书面语最重要,口语次之。至于身势动作,是名列最后的。然而,无论是从不断进化的整个…  相似文献   

18.
口语修辞是指口语交际中特有的修辞现象,与书面语修辞相对。本文中的“口语”,是指口头交际时的言语,它包括谈话语,或者说谈话语是其主体部分;也包括书卷语体的各种口头表达形式。研究口语修辞立足于口头交际、口头形式的全部才更合乎科学性,各种不具有谈话语风格的口头交际形式,如授课、演讲、作报告、广播、朗诵,同谈话语一样都具有共同的为书面语修辞不能取代的修辞现象,这只有也只能列入口语  相似文献   

19.
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是指人们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普通话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教学必须以有文字凭借和无文字凭借两种方式进行。普通话口语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进程分为五个部分,针对学生实际,以课堂训练为中心,开拓课外训练领域,提出了新的口语学习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当前拉祜语新词的产生主要有两条途径,口语和书面语。口语是拉祜族社会使用的交际语言,主要采用音译汉词和创造的方式增加新词。书面语则是出版物的翻译语言,主要有编译人员采用创造和诠释性翻译的方式增加新词。对诠释性翻译的方式增加的新词群众并不理解,也不在口语中应用。书面语与口语的脱节,既削弱了拉祜文字的功能,也影响了拉祜语的健康发展,它已是影响拉祜族语言文字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