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视域里“精神”的本质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反映”而形成的思想结晶。“反映”活动应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对信息简单感知——“反应”、对信息抽象加工——“反思”以及对信息创新重构——“升华”。这样复杂的“精神”内质结构可以划分为“情感世界”“理性世界”和“意义世界”,这三个“世界”具有丰富的内容,它们共同构成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实践一精神掌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作为实践一精神掌握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思维。是伴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人类最早的思维形式,而且伴随着实践永无止境地发展和提高。“实践一精神掌握”同实践掌握和其它精神掌握有某些同一性,但亦有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屈原与中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简单,是对影响有无的判定而言。 无论何时何地,屈原对于绝大多数炎黄子孙来说,都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他是我们全民族唯一至今还用传统节日纪念的诗人,而这节日又是一年中的三大佳节之一。每当“端五”来临,人们热热闹闹地赛龙舟、包粽子的时候,屈原的名字就会在全中国的上空响起。 更重要的是,这个纪念并不得力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屈原没有象孔子那样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也没有象孟子那样被封为“亚圣”,汉武帝仅仅只是“喜欢”楚辞而已。纪念屈原是人民自发的行动,是历代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真挚感情的体现。屈原的声誉和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赞誉之词,不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岁月的流逝而减弱减少下去,反而越来越高、越来越强、越来越大。近世以来,诗人、画家、雕塑家常以“国魂”、“民族魂”赞誉屈原,大家自然而然如此,并没人来统一口径、统一称谓,由此足以看出:屈原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4.
18世纪末至 19世纪初期的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是多元复杂的 ,一方面是法国大革命所激发的自由民主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 ,一方面是大革命后宗教精神的复兴对文学的影响和作用。宗教精神在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理论和创作上都有体现。宗教精神介入文学对 19世纪文学发展的影响则表现为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精神信仰、开拓了新的视野和促使作家们重新发掘民族文学传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精神动力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特有现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人类对精神动力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学者们对精神动力的研究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一定程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考察精神动力的研究现状,理清精神动力研究的脉络,对精神动力构建的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多样的现实需求,医学院校职业精神教育面临着挑战。“供给侧改革”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旨在实现精准供给。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尝试借鉴供给侧改革思维,深刻反思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供给理念、供给内容、供给生态等层面的问题,找准医学生对职业精神的现实需求,化解医学院校重视专业知识学习与弱化职业精神培养的矛盾,解决医学院校职业精神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失衡的问题,培养具有高尚职业精神素养的医学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的一句名言。在古代哲人们的沉思和著述中,对自我的反思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人类对自身的反省和探索一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重大课题。 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自我意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已经作了大量的探讨。在哲学家们看来“自我意识是人将自身作为主体同外部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并关联起来的一种意识,是人对自己的属性、个性、状态、活动、(包括外部活动和内部精神活动)的自我认  相似文献   

8.
“《管子》四篇”存在着明显的“实化”精神、“虚化”政治的问题,这一问题与中国“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政治思想传统完全契合。本文着重辨析了“《管子》四篇”将老子之“道”往实际政治的方向引领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管子》四篇”中所表现出的君主专制思想因素,也将“《管子》四篇”对政治活动中精神作用的夸大与其他思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人性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性是人的本性中天然而合理的要求。创新的过程即人的本质逐渐被揭示、占有,人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创新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培养目标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创新精神缺失的问题。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必须纠正关于创新认识上的误区———实现“三种转向”;其次明确创新活动和创新精神的正确内涵———体现为“三个结合”;最后还要落实为具体的方法———实现“三种对话”。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精神活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本真回答将直接是当代哲学的突破和飞跃。当代中国学术界所力图建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都奠基在对此问题的本真回答之上。精神活动的本质问题是发展当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阿基米德点。但中国学术界一直简单地将精神活动看作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以至于我们的哲学事实上一直处于无根状态。《求索》1988年第2期发展的方世南同志的文章展示了中国哲学工作者的一种突破意向,从将精神活动认  相似文献   

11.
论青年精神     
青年问题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中逐渐凸显出来的一个问题。虽然时代不同的发展主题会对青年的角色定位产生一定影响,但应该始终强调把青年问题视为影响时代发展的重要问题。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他们都对青年问题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并且都十分强调青年作为社会主体的意义。“青年精神”是有生命力的新鲜活泼而且强健有力、独立有力的社会、国家和民族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2.
语言学关于语义分析的研究最早得益于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自从菲尔墨的“格语法”诞生以后,这一问题也引起心理学界的普遍关心。为此,心理学家们以奎利恩的“语义网络”为雏形提出了许多关于语义分析的心理模型。由于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在研究语义问题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价值标准,即心理学家要求他们的规则系统要符合人们言语活动的心理过程,而语言学家则强调语义规则要同语法规则相联系,这就导致了心理模型与语言表层语法规则之间的脱节。因此本文主张,努力探究心理模型与语法规则之间的联系,是今后心理模型理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孤岛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面临着精神文化生活“孤岛化”问题.常住地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应该切实履行职责;城市社区发挥主要平台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用工企业承担自身社会责任,鼓励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自觉融入城市精神文化生活.由此形成社会合力,最大限度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充分享受文化发展结果,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分析黑格尔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精神,并着重剖析与个人、社会、宗教密切相关的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指出这三种精神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分析了黑格尔关于人的地位、影响人的发展的若干因素及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指出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养成理性。文章还分析了黑格尔教育思想的三要素:“教学”、“训练”和“教养”,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的心理学和教育思想作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正> 一、精神生产概念的提出精神生产的概念最早由黑格尔提出。他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把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的创造称为“精神生产”。但是,黑格尔的精神生产是绝对精神的生产,生产的主体是抽象的绝对精神,而不是现实社会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精神生产”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三个方面发展了黑格尔的精神生产: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匮缺与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 ,一些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歪理邪说毒害了大批人 ,其中不乏大学生 ,严峻的事实警示着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科学精神。受中国传统文化、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高校科普工作不受重视等是造成大学生科学精神匮缺的原因。信息时代的“跨文化交流”的国际背景与“科教兴国”的本国国情都要求大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因此 ,应通过增加教科书中的科学含量 ,提高教师的科学意识 ,营造校园的科学氛围 ,组织学生投身科学实践活动等多条途径 ,重塑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文学评论家们,在用“生活的无限可能性”这种暧昧的说辞解说或鼓舞作家们写作时,总是忘记指明生活的无限可能性里,也是包含着无限的“生活的陷阱”的。李铁的转身,同时意味着他有了对“生活的无限可能性”进行分解的自觉,开始用他的小说去邀请、“想象”那种应然的、宜人的、有阳光照耀的“可能性”,将其组织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去。文学虽然是一种感性方式的表达,但它的“形而下”方式归根结底通向“形而上”的意义和思想宣达。因此,文学家们若是“梦想”文学能够成为人世间一种善意、积极、正面的思想精神力量,就必须去亲近哲学家指给的这个“思想秘密”:让文学从强化昏暗的轻车熟路上,朝着有阳光照射的方向迈步。  相似文献   

18.
延安整风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新时期重提“整风精神”的目的是 ,按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要求 ,用“整风精神”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 ,树立党的良好形象。延安整风精神的现实意义在于继承和发扬延安整风的实事求是精神、反思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吴贻芳及“厚生”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贻芳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任职金陵女子大学第一任中国校长达23年。“厚生”原为基督教用语,后被吴贻芳赋予新意,定为校训,发展成为指引其办学、治学、育人、献身杏坛的“厚生”精神。“厚生”精神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厚生”精神的形成、“厚生”精神的内涵及“厚生”精神的影响和意义三方面对之加以探讨,从而全面理解吴贻芳的“厚生”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文学既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呈现 ,也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所进行的精神突围。在这种精神活动中 ,始终灌注着自由的理想。西方文学精神发展的历程表明 ,西方人主要以“理性观照”和“神性启示”两种方式达成自由。“理性观照”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来求得人的解放与自由 ,它有理性主义与物性主义两种表现形式 ;而“神性启示”则在关于人生存的追问中 ,将人放在超验语境中言说人的存在 ,它呈现为上帝启示信仰和精神超越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