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之一,它以独特的美妙音律、风格和科学的演唱方法追求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但是随着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现代化的迅猛发展,蒙古族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而长调也正在失去生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现代主流文化对蒙古族传统艺术的冲击,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年轻人对长调民歌失去兴趣,转而着迷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现代化的艺术形式,这些因素都使长调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对长调文化的现状、困境其及传承问题的分析,对如何保护与传承蒙古族长调文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流传在赤峰巴林草原的民歌,由于受地域、民族杂居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演唱上主要有纯蒙古语演唱的民歌;也有蒙语、汉语演唱的民歌等。巴林民歌从音乐的特点与风格来讲,主要有两种,即长调民歌与短调民歌。在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民歌是以巴林草原民歌为代表,巴林民歌在旋律上富有蒙古族韵律与蒙古特征的民歌。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长调牧歌是我国草原游牧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当今 ,有关蒙古族长调牧歌的历史、美学、演唱以及形态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 ,演唱群体和演唱范围却有逐渐缩小的趋向。因此 ,应该利用学校教育、文化旅游活动和广播、电视来普及和传播蒙古族长调牧歌 ,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长调民歌由于受地理生态环境和周边不同民族文化影响等因素,导致了不同的民歌风格区在音乐题材、体裁、形态和表演特征等方面,既有相似性、共通性、交融性,又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性。本文通过内蒙古鄂尔多斯与青海海西蒙古族长调民歌音乐形态的比较分析和研究,以点带面折射出蒙古族民间音乐一体多元、一同多化、和谐共生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艺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其中,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以其音调及结构旋法的独具特色而闻名于世。本文主要以内蒙东部地区的昭乌达民歌为例,对几种主要民歌体裁的音调及旋法特征作简要梳理和探究。  相似文献   

6.
研究贵州山地文明与内蒙古草原文明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侗族大歌与蒙古族长调民歌,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两种民歌产生的地理环境与演唱形式不同,但它们都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侗族大歌与蒙古族长调民歌不仅仅是两种艺术形式,同时也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因此,保护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山地文明与草原文明受到了外界的冲击,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传承断裂与文化生态破坏的危机。经济发展程度与生态文化观念的差异使二者受到的保护方式有所不同。保护好两种文化的生存环境,加大政府方面的投入,提高宣传和保护的力度,加快培养两种非物质民歌的传承人、继承人,是传承这两种文化遗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蒙古文学中,崇尚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平衡的作品比比皆是。初步梳理从萨满教祭词、神歌到蒙古族长调民歌,再到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贯彻始终的蒙古族敬畏大自然、爱护大自然,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主题。  相似文献   

8.
科尔沁草原文化是蒙古族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的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因此,研究其蒙古族民歌历史背景和色彩区划分及重要价值,是了解科尔沁文化乃至蒙古族草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民歌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蒙古族民歌的形式与内容与蒙古族传统的审美方式与审美观点紧密相联。蒙古族民歌中表达了把骏马作为美的象征、视白色和青色为高贵、珍重父母的养育之恩、崇尚勇敢有力的英雄好汉、以朝西方向和西南面为尊贵等方面的主题,它反映了蒙古族的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蒙古族的古老发祥地 ,它不仅在历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其民歌也如离离原上草一样繁茂。流传在呼伦贝尔蒙古人口中的民歌珍藏了民族的心音 ,表现了他们的独特习俗。我们从呼伦贝尔民歌———这一劳动人民世代创造并传唱的“心曲”中可以看到它所体现出的蒙古族物质民俗的发展和变化。这些表现蒙古族物质民俗的呼伦贝尔民歌 ,以草原奔放、豪迈的性格 ,为我们展示了当地蒙古族人民衣食住行的一幅幅画面  相似文献   

11.
科尔沁蒙古族作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有着13世纪至今的悠久历史及文化,其艺术更是当今学者颇为关注的历史遗产。其中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作为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数量较多,而且所反应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如:民族的历史文化、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杰出的英雄人物、重大的社会事件,甚至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礼仪等等在叙事民歌中都有鲜明生动地体现。特别是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本文主要从文化知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来试图研究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尔沁民歌与科尔沁博神歌的互动形态有:直移型互动,演变型互动。科尔沁民歌人物中有科尔沁博、幻顿、渥都干。科尔沁博文化的观念意识,在科尔沁民歌中亦有体现。科尔沁民歌与科尔沁博神歌,同是草原母亲用乳汁养育的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13.
艾特玛托夫是前苏联吉尔吉斯民族(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著名作家,他和中国回族作家张承志的作品大都以草原为背景,都呈现出了共同的审美气质和浪漫主义特征:他们都重抒情,注重吸收民间素养,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所采用的浪漫主义表达手法很好地契合了民间最基本的审美风格--自由自在.联系他们的天然纽带是大草原和他们身上独有的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蒙古英雄史诗与蒙古族叙事民歌之间的相承性特征,并从它们的题材、英雄形象塑造、程式化特征等三个方面着眼,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承性特征以及所产生的传统文化渊源、社会历史根源、地理单元等诸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蒙古族叙事民歌的产生和发展渊源于蒙古民歌传统与英雄史诗传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湖南炎陵客家民歌包括客家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以及风俗歌曲,是炎陵客家人在山野间的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全面反映了历史上炎陵客家人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内容。炎陵客家民歌在客家人近现代的革命活动、曲艺、戏曲和民间器乐以及建国后新民歌的创作中,其表现内容、音乐旋律、音乐结构和表演形式都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裕固族民歌是研究北方少数民族民歌,特别是突厥、蒙古民歌的.“活化石”,是研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裕固族传统民歌面临着良性传承的问题。从裕固族传统民歌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和裕固族传统民歌在现阶段良性传承及发扬推广等方面的研究,推动裕固族传统民歌发展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石太瑞立足于湘西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 ,执著于民俗风情 ,描绘出一幅幅古朴醇厚的湘西民俗画 ,用叶笛吹奏出明快柔和的湘西牧歌  相似文献   

18.
南阳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其民歌尤为丰富多彩,故有"音乐之乡”之称.20世纪70年代末,近千首南阳民歌被挖掘整理出来,其体裁可分为号子、山歌、田歌、童谣、叫卖调、灯歌、小调、叙事歌等.这些体裁各有其鲜明的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朝鲜王朝的赵秀三与中国宋代的范成大是田家诗创作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平民意识。二者的田家诗都富有农民风味,诗情与画意相结合,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等特征。所不同的是,赵秀三诗中的田家是他心中的田家,是他入乎其内,又出乎其中的生活场景,故其诗具有“字其方言,韵其民谣”的“朝鲜风”特色;而范成大诗中的田家是他眼中的田家,是他审美趣味的象征,是他心灵的暂住之所,故而重修饰,尚巧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