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哲理剧《苍蝇》融入了萨特在战争中获得的新的体验,这就是把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从而促使他修正了战前“孤独的人”的自由观,转而关注个体与群体、思想与现实、文学与生活的联系,主张行动与介入,并强调自由与承担责任的不可分离。但存在主义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大大限制了萨特的努力。《苍蝇》不仅显示了这一时期萨特思想的过渡性质,而且暴露了其思想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2.
维多克·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占据了整个十九世纪,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后复辟与反复辟的政治风云多变之秋,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生活道路。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艺理论作品。著名的文艺理论著述《〈克伦威尔〉序言》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它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统治文坛的伪古典主义,是一篇讨伐古典主义的战斗檄文;《序言》提出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即创作要自由,要描写自然的真实和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号召:“在衰老文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萨特、贝克特的戏剧成就和艺术特色的研究与评价存在一些误区,尤其表现在对萨特的评价上。本文通过对两位作家的理论主张、创作实践和文本内涵的考察,发现这两位“先锋”作家的“古典”追求和“神话”渴望,进而发现他们之间的一致性和互补性。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的精神资源和哲学资源更多的是来自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尤以前者的影响为最。萨特的戏剧创作并非是对存在主义哲学的“说理”和“图解”,而是对它的诗化延伸  相似文献   

4.
论萨特的文学主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让一保罗·萨特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理论家。研究他的文学主张,对于理解他的作品,比较它和现实主义文论的异同,借鉴其中有益的成份,自觉抵制其中的谬误,都是十分必要的。萨特的文学主张,散见于他的许多理论文字、书评及采访谈话之中,但是,比较集中地  相似文献   

5.
在法国思想家萨特的一系列著述中,发表于1947年的《什么是文学》作为一份比较完整连贯的理论提纲,全面反映了萨特的文学思想和文化立场,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学界对这篇文章的切入角度和论证逻辑却颇有争议,这一方面是由于文章强烈的论战性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萨特政治先行的立场影响了他对"知识分子"身份的认同,使他在文学和政治的两端摇摆不定。这种守望文学,又渴望跨出文学边界的心态,恰恰成为特定年代萨特思想困境的一种真实写照。因此,回到《什么是文学》的文本细读,在历史语境中解读"介入"和"自由"两个重要概念,并联系萨特在此文前后的其他著述,应该有助于捕捉萨特思想位移的轨迹,重现文学萨特和政治萨特在理论文本中的缠绕。  相似文献   

6.
该文主要从艺术真实的角度对萨特戏剧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萨特戏剧大多具有艺术真实性,这主要是通过类似现实主义文学的方式以及现代派文学共有的方式分别达到的。文章又从萨特本人的哲学观和文艺观等方面,分析了萨特戏剧能够达到艺术真实的原因和条件,论证了这种成功决非出于偶然。最后指出,由于萨特的哲学思想本身具有两面性,存在着难以消除的局限性,萨特戏剧在达到艺术真实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些限制的妨碍。  相似文献   

7.
把哲学上的尖锐矛盾,化为情节上的激烈冲突,是萨特剧作的基本特点。因此,他的剧本既能引人入胜,又有哲理深度,向来为人们所叹赏。萨特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戏剧方面。《苍蝇》是他的第一个剧作,也是他把自己的哲学理论和戏剧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典范。我想,如果能对它进行一番认真地剖析,对于研究萨特及其创作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都在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然而,詹姆斯的现实有别于物质主义的现实,也超越了清教主义的道德意识。他反对小说对现实进行刻板的模仿,以及生硬的道德说教。他的"智慧的现实主义"主张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去反映深刻的人性。他最重要的文学批评论文《论小说的艺术》力主小说的创作和评论都应打破物质主义的现实和教条的约束,而去贴近文学和生活的本质和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9.
阿尔贝·卡缨认为:“文学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这种看法完全适合于思想家让—保尔·萨特。萨特1974年8—9月在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说:“我要在提出我对世界的看法的同时,让我的文学作品或随笔中的人物,按照这种观点生活,我是在给我的同代人描述这种观点的。”可见,文学是萨特用来宣传自已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工具。1975年,米雪尔·贡塔问他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政治和哲学。”事实上,文学不仅是萨特参加当代社会政治斗争的武器,也是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媒介,萨特毕生对它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波伏瓦在她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他既喜欢司汤达,又喜欢斯宾诺莎,他拒绝把哲学同文学割裂开来。”(《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子的回忆录》)  相似文献   

10.
萨特从开始创作就表现出对人的困境的思考,随着他思想认识的深化,逐渐转向探求改善人的困境.戏剧<苍蝇>是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由追求个体自由向崇尚全人类自由的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安史之乱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场战乱使李白创作的关注点走向了社会现实。同时,在对社会现实的描写中,表达了自己在战乱中的政治期待,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热情的流露,较之前具有了安邦定国的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君主论》是他对佛罗伦萨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改革、对历史和现实中各国统治者的政治经验以及他本人多年从政阅历的理论总结。但与其他的思想家相比,他的名誉却糟得很。他长期被人误解,并蒙受恶名。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具体地分析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以及后来所形成的马基亚维利主义,这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马基雅维利及其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关注现实社会与风俗变化的联系,其集结点就在“流俗”,或称“流行于世的时俗”,是社会发展中种种弊端。其风俗思想与他的改革事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他政治思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风俗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风俗思想的核心在于济民,在于安业,通过社会发展中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的相互协调.形成美俗、良俗,直指时弊,即“流俗”。其风俗思想既有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的时代性与实践性。又有博取众收,对传统文化包括风俗文化的理性审视.经过深入思索所作的批判总结,表现出其风俗思想的独立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陈瓘是北宋后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前期推崇王安石及其学术,经过从神宗、哲宗至徽宗的政治反复及其一贬再贬的政治遭遇,陈瓘对新党打击报复元祐党人及政治衰坏的现实深为不满,由此生发出对新党的严厉批判,并渐次深化为对王安石的政治学术观念的彻底否定,其思想也由儒学转向佛教。陈瓘的转变反映了士大夫对变法失败、党争不断的政治现实的深深失望,代表了北宋士大夫群体由前期的积极进取到后期消极颓废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15.
1941年2月,达扎出任西藏地方摄政后,在西藏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关系处于发展但尚未完全改善、西方势力在西藏的影响依然较大的情况下,采取了与前任摄政热振活佛截然不同的施政措施。本文通过分析他脱离西藏客观实际和社会基础上的政治尝试,阐释西藏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儒家政治思想不仅重视君主一方的修养与责任,而且对民众一方也有一定的阐述。儒家政治思想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提升与规约。在政治现实中,民众是被动的一方,但儒家赋予民众有人人为政的主动性一面;在政治现实中,天意不可违,人们要服从天意,接受天命,但儒家认为,民意决定天意,在君王的更替与治理中应服从民意;在具体的政治治理过程中,有无限权力的君主视民如草芥,但儒家却认为民贵君轻,应重民、养民、富民、教民。对儒家的民众观进行现代解读,对当代中国关注民生、推进民主、提升民众民主意识方面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美学思想是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的历史产物。是特定时代与独特个体的双向互动,是梁氏启蒙新民的政治文化理想在美学思想领域的个性化体现,具体表现出尚实意识、趣味理想、人文品格三大基本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8.
张东荪的联邦制思想是从中国的现实政治出发的一种思路,他希望通过在地方建立联邦,在中央建立内阁这样的框架,转变中国从单一制国家为联邦制国家。张东荪的联邦观是与他的宪政法治思想与调和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联邦制能够实现自治与分权,一方面能使国家政治气息常新,另一方面则能防止国家公权侵害人民权力,妨害人民自由。但随着国内政局持续恶化,发现理想不能实现后,张东荪就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联邦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9.
《法哲学》的“秘传文本”隐藏着黑格尔的激进本色,黑格尔对理性与现实、君主权力等问题的关注,不是其政治保守立场的反映,而是其革命情绪的表达。马克思在接触了政治经济学后,悄然淡化了对黑格尔保守倾向的不成熟的批判,却在黑格尔法哲学的影响下将哲学研究的关注点转向了经济领域。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对革命的赞扬以及在法哲学中对生命权优异性的肯定,潜存着通过革命实现历史进步、穷人为保存生命而必然造反的观点,这成为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提前预演。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有关革命与财产权的观点,并最终将其发展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争取生存权的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诗人,还终生保持着对政治的关注和热情。徐志摩对政治产生兴趣,是在少年时期打下的基础;而徐志摩政治倾向的真正形成,则是在他留学期间打下的基础。徐志摩的政治活动主要表现在主编《晨报副刊》,声援现代评论派,参与创办新月社和平社等。由于其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徐志摩的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