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李智泽同志《〈孟子〉与〈孟子章句〉复音词构词法比较》(《中国语文》1988年第5期)一文将“匍匐”列为叠韵联绵词,张耕夫同志在《“匍匐”是叠韵,还是双声?》(《中国语文》1990年第2期)一文中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匍匐”应属于双声联绵词。二者孰是孰非?笔者以为,“匍匐”既双声,又叠韵(宽式),是个双声兼叠韵的联绵词。查“匍”字上古并母鱼部,“匐”字并母职部,它们并母双声是毫无疑义的,问题在于阴声鱼部和入声职部是否韵近。张文认为二部主元音不同,不能阴入对转,因而不能用“通韵”说来解释。笔者以为,不能阴入对转并不能排除二部间的韵近现象。据王力先生的古音学说,鱼部的  相似文献   

2.
广州话口语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这些古语词除了单音词或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起来的复合词之外,还有两个音素不同的音节组合成的联绵词。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的单纯词。根据两个音节异同的情况不同,一般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和双声兼叠韵联绵词四类,其中以叠韵的为多。文章主要讨论广州话口语中留存的古汉语叠韵词。这些词语都曾是当年的口语词,后来才逐渐地走向消退,但是却留存在方言里,世代相传,并在广州话的口语中找到了“言证”,表明粤方言是从汉语分化出来的一支方言。虽然在长期的语言运用中,这些词语并非一成不变地沿用下来,其音义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但却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3.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位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词人,其《乐章集》中绝大部分词作均有双声叠韵的现象.柳词组织双声叠韵的模式,有联绵词例、常用词例、临时词例、非词例、句间例、片间例、隔字例七种通例;运用双声叠韵的位置主要集中于每片起结处,即双调词的起句、上片歇拍、过遍和结句;运用的方式除单用外,可区分为连用与对用两大类.柳词运用双声叠韵的目的和效果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配合乐曲旋律的复杂性,更完美地表现词调声情.加强乐曲每遍之间的衔接与过渡;突出乐声的紧要处与节奏变化.这体现了柳永对发展词乐和推进词律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许多词汇学著作及“现代汉语”教材在谈到单纯词时,都指出联绵词为其 中一类,有些书还将联绵词分为双声的、叠韵的和非双声叠韵的三小类。对于大多数联绵词的归属,大家都无异议。但是有个别词,如“鸳鸯”、“匍匐”等的 归属就存在分歧。后者已有文章专门讨论过了。(见《中国语文》1990年第2期)本文作者 只想就三个自认为值得商榷的词:“鸳鸯”、“犹豫”、“蝙蝠”,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联绵词是古代汉语遗留下来的,因此我们分析它们的时候就应该从古汉语的角度来分析 。(1)鸳鸯──邢福义、胡裕树、黄伯…  相似文献   

5.
通常说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然不是说古代汉语中没有双音节词。实际上,先秦古汉语中就有了相当数量的双音节词。但是,从先秦至魏晋时代的双音词,两个音节之间总是存在着语音上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或是双声,或是叠韵,或是双声兼叠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联绵词”(亦称联绵字);另有一种就是完全同形同音的所谓“叠音词”。联绵词中,双声的如:唐棣、蒹葭、蟋蟀、流离”等;叠韵的如:崔嵬、仓庚、蜉蝣、扶苏、苤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有一部分双音节词(其实是词组),古人称为“联绵字”,现在又叫做“联绵词”。从语音上来看,这一部分双音节词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马真同志在《先秦复音词初探》(连载于《北京大学学报》一九八零年第五期、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中提到“音变造词”说,他认为:“既然可以采取音节重叠的方式来造词,自然也可以采取在音节重叠的基础上改变其中一个音节的声母或韵母的方式(即部分重叠)来造词,先秦汉语中的迭音词,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就都是这种音变造词方式在双音词中的推广。……由音节重迭到音节的部分重迭,再进一步就是任意音节的组合(非双声迭韵的联绵字),这是用音变造词方式构成复音词的最后一步。”什么是汉语中的“词”,“词”是怎样构成的,本文不准备涉及这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现在仅就汉语中部分双声联绵诃的构成问题提出一点极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联绵字简说     
<正> 在某报关于两个词的争论中,一文以联绵声韵说释之,有人认为此系因袭朱起风之说,对方举唐李贤语以证明朱氏前已有人言之。那么,联绵声韵之说究竟起于何时呢? 联绵词也作联绵字,一般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一义而不可分割的词。其两个音节大多有双声叠韵的关系,也有一些没有双声叠韵关系的双音节词,如浩荡、滂沱。联绵字虽古已有之,古人对此早有注意。如荷子所言“名之丽”,即指联绵字。各种古书,古注也保存很多解释联绵字的材料。但联绵字一词却出现较晚,即人们以联绵声韵之说来研究古已有之的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如“山”、“跑”、“美”等。这类字本身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但古代汉语中也有一类字,它本身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需要和其它字组合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才可以称作词,这类字所组成的词中有传统上称作联绵词的一类,如“傍徨”、“徘徊”、“匍匐”等。联绵词按其声韵又可分双声、叠韵、非双声非叠韵三种情况。 《诗经·周南·卷耳》中有这样一句话:“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查阅几部典籍,笔者发现以下几种对“玄黄”一词的注  相似文献   

9.
在对吴均以及与其同时代的柳恽、阴铿等诗人的诗作以及《诗经》、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汉魏古诗进行统计后发现,吴均体“古气”形成的重要原囚在于其诗中双声、叠韵以及重音等联绵词的高频使用。他顺应并超越了当时这种普遍存在的写作现象,进而形成了这种独特的诗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了《诗经》和《楚辞》的连绵词 ,得出有双声、准双声或叠韵、准叠韵关系的连绵词共达 93 .2 % ,其中叠韵的多于双声的。声调相同的比例约占 70 % ,其中平平式达 4 5 .5 %。这说明连绵词不仅讲究声韵的和谐 ,还讲究声调的和谐。《诗经》连绵词名词多 ,《楚辞》形容词多 ,总和形容词占 4 7.8% ,为主要词类 ,反映了连绵词的描写性。连绵词中同义词、同源词特别丰富 ,这与它们语音不太固定有关  相似文献   

11.
联绵词的古今内涵变化导致"鸳鸯"一词性质的归属不清。厘清"鸳鸯"是否是联绵词可进一步探源联绵词古今内涵演变的历史原因,进而确定现代汉语联绵词的判定标准。梳理《说文解字》以来的权威辞书对"鸳鸯"的注音状况,可把握"鸳鸯"自汉代以来的语音演变,得出"鸳鸯"是双声联绵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播掿"一词仅见于《乐府诗集》,前贤对其有不同的解释。"播掿"应为"薄落"的音变体,其衍生方式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由单音词"落"衍音产生叠韵联绵词"薄落",再由"薄落"音转为"播掿"。"播掿"义犹"落魄",状处境衰落失意之貌,属于"落"字族叠韵联绵词。  相似文献   

13.
诗歌中的双声叠韵既是语言现象 ,又是艺术现象。杜甫最善于使用双声叠韵 ,其数量之多 ,结撰之精妙 ,是其他诗人不及的。文章分析杜诗双声叠韵构成的几种基型 ,指出双声叠韵的频繁使用显示了诗人驾驭语言的卓越能力 ,同时使其诗产生一种铿锵和谐、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把“缤纷”定为双声连绵词(《古代汉语》上册第二分册第502页)。任学良同志把“缤纷”定为叠韵词一类的单纯词(《汉语造词法》第253页),即叠韵连绵词。《中学语文练习第二册参考答案》把“缤纷”定为合成词。这些观点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缤纷”一词在上古时期就出现了,“佩缤纷其繁饰兮”(屈原《离骚》)。“缤”在中古时期的读音声母属滂母,韵部属真部;“纷”字在这一时期属敷母,文部。古无轻唇音,中古的滂母、敷母同属于上古的滂母。可见“缤纷”一词在上古属双声。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以其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生动自然的比兴技巧以及重章叠句的民歌特点,影响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创作,而且在语言运用上也独具风格。王力先生认为,“《诗经》……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文学语言的真实面貌,具有丰富的词汇”。在词汇方面,它除了吸收数目可观的双声、叠韵等联绵词外,还运用了大量叠音词。在三百零五篇中,就有一百零五篇运用了叠音词,总数约三百五十个,出现达六百五十次左右。仅《小雅·出车》一篇,就用了“悄悄’、“彭彭”、“央央”、“赫赫”等十二个不重复的叠音词。这种现象对后世叠音词的发展和运用都有着重要影  相似文献   

16.
论语源研究     
一、双声为训与叠韵为训相结合我研究这个课题:双声为训与叠韵为训相结合——语源新探,至今已经整整十年了。这个课题是怎样提出的呢? 一九七九年的春夏,我以整整半年的时间为我的导师王力先生查证《同源字典》,每一个例句都不放过,接触了大量双声为训的例与叠韵为训的例。王先生有一个原则:同源字双声为训时,韵母也应该差得不远;同理,叠韵为训时声母也应该差得不远。可是,在职部,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朴素优美,遣词造句十分贴切准确,大量运用叠音词、双声叠韵词是文章一大突出特色。本文拟从翻译美学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两个译本中对这些词语的翻译处理,意图探讨优秀的译文如何实现对原文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8.
由双声叠韵词的部首判断其与人的关系@贾振声$内蒙古工业大学校报编辑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62~~  相似文献   

19.
庄子·秋水》中的"望洋",或作"盳洋"、"望阳"、"望羊",以"望羊"为正体,历来解为仰视貌或远视义.现代则多认为是联绵词,在词义上或袭取旧说,或通过系联同源联绵词求得许多以不明为义核的新解.但集中剖析此词从上古至后世的诸多用例,即可知它不是联绵词,而是以偏正结构喻指眼的一种病相,即眼白多而偏下、瞳仁小而偏上且不转,并都作谓语,不修饰动词.故"望洋"本义是定睛上视貌,引申为定睛高远视义,指有心志、抱负者眼相.《庄子·秋水》"望洋"今皆误连"向若而叹",其实当连上"目"而成"目望洋"句,此"望洋"用为本义.《庄子·秋水》中此句描绘河伯肖像,寓意深刻."望洋"之所以长期得不到确诂,是由于词义训诂只释名而不解物,也是对联绵词的误识与误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诗经》衍音联绵词的考察,文章分析了衍音联绵词的两种产生方式——变形重叠和语音羡余。变形重叠能使衍音联绵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有别于原单音节词,语音羡余则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