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四十年代后期,在中国的诗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创作流派。这就是以九位艺术观点与风格都比较相近的年轻诗人为代表的“九叶”诗派。九位诗人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他们在当时并没有公开打出  相似文献   

2.
九叶派诗人是继戴望舒、冯至、何其芳之后奋力使新诗现代化的一个诗人群。而唐湜就是抒写过一些象征诗章的九叶诗人之一,更是当时他们中的主要评论家;他在1948年译出的T·S·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第一个《燃烧了的诺顿》,也启发另一九叶派诗人唐祈写出了《时间与旗》,对当时的大上海的现实面貌作出了天才的深刻刻划;杭约赫(曹辛之)又继而抒写了长诗《复活的土地》,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国的内战直写到上海的人民斗争,画出了多层次而又多侧面的浮雕式的一幅巨大壁画,堪称是“笼盖一代的”(唐湜语)现实史诗巨制。  相似文献   

3.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其中25位诗人有一半以上没有文集存世,有些诗人仅有数首诗歌存世,但在域外汉籍中还保存着不少的江西诗派新资料,如《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中有2位江西诗人的佚诗,《续新编分类诸家诗集》则有11位诗人的29首佚诗,为近年来发现的最大宗的江西诗派佚诗。域外汉籍除了有巨大的辑佚价值外,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联珠诗格》对人选的诗歌都有编者蔡正孙的评点,可与同时代方回《瀛奎律髓》评点及刘辰翁的诗歌评点相并观。《联珠诗格》有朝鲜学者徐居正等人的《增注》,这些注释既释事又释意,是东亚学术史上最早的江西诗派诗歌的注释之作。日本汉籍宇都宫由的《锦绣段详注》及月舟寿桂《续锦绣段抄》中有十数首江西诗派诗歌的注释,注释详而精审。总之,这些域外汉籍中所见的江湖诗人新资料,可以丰富人们对江西诗派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四十年磨一剑”──读唐湜《新意度集》潘颂德四十年代中后期,东南抗战文艺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九叶”派诗人唐是在辛勤从事新诗创作的同时,写下了一篇篇立论精湛而又风格独特的诗论与诗评论,和袁可嘉一起,成为体现“九叶”诗派诗歌美学主张的诗论家。1948年1...  相似文献   

5.
南宋天潢贵胄的社会地位日益走低,于是,江湖诗派中出现了十二位疏属宗室诗人。宗室诗人多与派中翘楚戴复古、诗派领袖刘克庄交好,在二人的介引下,他们逐渐跻身诗派。与其它江湖诗人相比,宗室诗人的诗歌创作仍不难窥见宗室身份带给他们的深层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兼具臣和亲的双重身份,诗歌中对恢复北方有着比一般江湖诗人更为强烈的参与和行动意识;再是他们与一般的江湖游士奔走干谒不同,他们没有干谒诗,多能清高自守,悠游卒岁。  相似文献   

6.
一、诗歌与国家神话某些理论图景一再地得到凸显———文学无法逃脱意识形态的视阈,诗意的形式不断地冲击保守的内涵,诗学理论与意识形态达到自洽。诗歌是语言的最高智能,是文学桂冠上最耀眼的明珠。诗人就如同一个超凡脱俗的浪子,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而国家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是另外一种有着无限指涉功能的现实。那么,诗意是如何与国家体系挂起勾来的呢他们到底在什么层面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呢诗歌与政治的合流,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具“现代性”特征的表现。“与其说是‘政治’和‘诗学’两方面多么完美的结合,不如说是两者之间内在的紧张关系:既不在于力图使某个方面取得绝对的优势,也不在于人为凸显某个方面,而在于两者之间的对峙,挣扎和搏斗,以及由此伴生的彷徨、焦虑和痛苦……”这种紧张关系是如何在文本中被形式化的呢九叶诗派无疑可以作为一个个案来探讨这种紧张关系在文本中的形式化过程。九叶诗派作为现代中国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诗歌流派,在诗学与政治的结合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九叶诗派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风格趋同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他们并不像二...  相似文献   

7.
七月诗派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应运而生.它继承并发展了新诗现实主义的传统,一反过去静观欣赏的习惯,停止了牧歌与哀曲,而高唱起抗日的战歌,表明了诗歌发展方向的共同趋势.七月诗派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胡风做了许多组织、引导工作.他积极倡导革命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始终不渝地坚持办刊物、出版诗集,善于发现、培养文学新人.艾青的诗作对七月诗派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是在《七月》上发表诗歌最多的诗人.艾青的诗融象征主义于现实主义之中,追求意象美、散文美,反映时代精神、民族意识,具有凝重阔大的诗风.七月诗派的历史,可划为三个时期,一是《七月》时期,七月诗派业已形成,且呈兴旺发达之势;二是《七月》停刊,进入《七月诗丛》第一辑时期,七月诗派在苦斗中巩固,在困难中韧战;三是《希望》创刊,七月诗派步入变异或,诗作以暴露国统区黑暗与人民的苦难为主,诗风也变得沉郁、冷峭。四十年代末期,胡风及其理论受到了某种误解与曲解,七月诗派的创作逐渐冷落,七月诗人所办的刊物也相继停办.七月诗派具有人数多、活动时间长、覆盖的地域宽广、强调诗作与诗论并重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历代诸多诗派中,南宋时期的江湖诗派是一个很有影响的诗派,涉及的诗人众多,仅《江湖小集》和《江湖后集》中就收有一百多人的作品。江湖派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首推戴复古,他以在野之身,写江湖之景,诗作繁富,别具一格,在南宋诗坛上“负盛名五十年”。《四库全书提要》称:“豪情壮采,直逼苏轼”,成为后世江湖诗人标榜的旗帜。  相似文献   

9.
唐湜的诗歌意象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历来是诗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20世纪40年代,九叶诗派诗人、诗学家唐湜通过对诗歌历史与现状的考察,对意象及其特征进行了自己的独特描述,认为意象就是诗歌本身而不只是传达手段,意象是灵魂与意志的凝合,是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并认为凝定的"姿"是诗歌意象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40年代,尤其是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四、五十年的时间里,生活在国统区的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幸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九位年轻的诗人,在继承我国古典诗歌和新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某些表现手法,在新诗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探索着,逐步形成了诗歌美学观点大体相同、诗风大体相似的新诗流派。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九位诗人40年代的诗选《九叶集》,所以近年人们将这一新诗流派称作“九叶”诗派。  相似文献   

11.
晚唐体诗派是宋初三大诗派之一,由九僧、著名隐士林逋、魏野、潘阆和宰相寇准等组成。受当时文坛唱和之风的影响,晚唐体诗人喜欢交游唱和,因此酬唱之作甚多,与晚唐体诗人寄赠唱和的主要是僧侣、处士和士大夫阶层三类人物。九僧与寇准、林逋、魏野、潘阆等著名人士的交往,无疑会相互提高声名,扩大整个"晚唐体"诗人在宋初诗坛的影响。对他们的交游情况作进一步的探讨,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社会地位、生活态度等,对于深入理解晚唐体诗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竟陵诗派与清代诗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竟陵诗派在清代诗坛被指责为亡国诗妖、不学之诗。少数独具慧眼的诗人学者曾对竟陵诗派做出过公正评价,但在批判竟陵诗派的强势舆论中细若游丝。喜爱竟陵诗风的诗人只能暗取其艺术精髓而另换门庭,几乎没有谁愿声称与竟陵诗派有渊源联系,中国诗歌史上出现了从没有过的文化恐怖。这种文化恐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随后乾嘉诗坛的虚肥啴缓之气;对竟陵诗派“不根”、“不学”的诋责,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清诗根柢于学,清代诗坛折入学人之诗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空前繁荣的盛唐诗坛中,高适和岑参一向是以擅长边塞诗而著称的。虽然王昌龄、崔颢、王维、王之涣、李白等盛唐诗人也写过边塞诗,而且各有其特色,但在数量上和某些篇章的艺术成就上没有高、岑突出,所以高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 边塞诗不始于盛唐,汉魏古诗中就有《战城南》、《陇西行》、《饮马长城窟行》、《雁门太守行》等乐府古题。六朝诗人象陆机、谢灵运、谢惠连、鲍照、沈约、庾信等,都有乐府旧题,写边地或征战生活之作。到盛唐时期边塞诗大量出现,这固然与整个唐诗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其社会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14.
清初,无锡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即梁溪诗派,该诗派成员以顾氏、秦氏、邹氏、浦氏等文化家族为主。梁溪诗派的提出,是对梁溪诸诗人文学归属的一次定位,也是对他们诗学本质认识的一个提升。这一诗派的形成,与云门社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魁杰的作用以及家族因素的影响有关。梁溪诗派的诗学观,强调作诗要有真性情,不以时代区分畛域,以淡远冲融的风格为主调。认识梁溪诗派不仅对还原该诗派的风貌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认识流派与结社之关系,对于认识地域文化史、诗歌史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晚唐体诗派是宋初三大诗派之一,由九僧、著名隐士林逋、魏野、潘阆和宰相寇准等组成。受当时文坛唱和之风的影响,晚唐体诗人喜欢交游唱和,因此酬唱之作甚多,与晚唐体诗人寄赠唱和的主要是僧侣、处士和士大夫阶层三类人物。九僧与寇准、林逋、魏野、潘阆等著名人士的交往,无疑会相互提高声名,扩大整个“晚唐体”诗人在宋初诗坛的影响。对他们的交游情况作进一步的探讨,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社会地位、生活态度等,对于深入理解晚唐体诗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生活创作于乾隆中叶的闺阁诗人王采薇与寒士诗人黄仲则,皆为常州诗派中的翘楚。其心境颇多相似之处,他们皆是多病之人。同怀寂寞之心,都有出尘之想,一样英年早逝。通过其相似心境的比较,可以看出在乾隆盛世,也有寂寞之人,悲苦之心,盛世之音下也有凄凉之声。  相似文献   

17.
拙著《孟浩然诗集校注》的《前言》中,曾谈及孟诗的艺术风格,今日看来,既有不足之感,又有未尽之意。兹不避重复,再作探索。孟浩然在唐代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诗人。说他不大,是用他和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相比较。他的作品,不及李杜之多,成就不及李杜之高,声望、影响也不及李社之大;说他不小,是由于他是唐代王孟诗派的先行者,而他的诗歌在当时也确实得到了好评。  相似文献   

18.
四十年代后期的上海诗坛,有九位年轻诗人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经常在进步刊物《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上发表忧时伤世、反映国统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诗篇,着力开拓新诗表现社会人生的智慧风采.在他们各自的诗作与诗论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流派特色,他们既坚持了新诗反映社会政治现实的一贯主张,又力求使人民心志与个人情感  相似文献   

19.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与深刻的思想内容赢得历来人们称道。尤其是那些表现边塞生活的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也很高。无怪文学史上把他和岑参并提,赞誉他们为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但他那些反映人民疾苦,抒发个人怀抱和与友人间送别赠答的诗歌,也是不乏优秀之作的。其中《封丘作》就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不但感情真挚动人,艺术成就很高,而且也是研究高适生平思想的重要史料。下边从《封丘作》的概括分析入手,来说明高适对出仕所持的基本态度。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20.
作为南宋时期最著名的诗人,陆游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也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诗论。在他的《渭南文集》和《老学庵笔记》中都有相当数量的论诗之文。《剑南诗稿》中则有七十多首论诗诗,这些都是研究陆游诗学理论的重要资料。陆游源出江西诗派,但他对于江西诗派的理论不仅是继承,更有反思和突破。他提出了"诗外工夫",认为文学是现实的反映,是和作家的生活经验分不开的。提倡加强作家的自我修养,要"养气",尤其提倡悲愤之气。陆游诗论反对雕琢,委靡之风。对扭转诗坛风气有促进作用。他的这些诗论也影响了当时的诗人和后世的诗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