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两个"老祖宗"都不能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总结和概括。中国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着重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也积极探索了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在当代中国,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渊源于毛泽东思想,但却不能用毛泽东思想来代替它,因为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有重大发展。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历了一个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发展的认识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三大历史性飞跃,具体生动地展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历史过程。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加强对"三大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伟大结合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人民群众"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的基本立足点是对"人民"范围的科学界定,基本内容包括"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实践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实践层面理解,是指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文化层面来审视,则是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和不断提升的过程。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更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文化自觉的生动反映。基于此,该文试从文化自觉的视角来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在毛泽东思想中无处不闪耀着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因此,只有用科学的态度来探讨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合理运用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希改革的基本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历了一个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发展的认识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三大历史性飞跃,具体生动地展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历史过程。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加强对“三大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伟大结合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扎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土壤发展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革命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表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真谛在于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属性和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了的。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他针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勇敢地提出“反对本本主义”,进而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号召,并身体力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总结中国独创性历史经验,吸收中国优秀文化精华得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原则,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成为一个科学体系。它的主体思想和支柱理论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革命三大法宝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相似文献   

10.
由于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欧洲以及马克思主义首先取得胜利的俄国是截然不同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勇于开拓,进行理论上的创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正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的多层次的理论体系,是内容的层次性、灵魂的整合性和精髓的根本性的统一.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法制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形成、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其原则和内容也极为丰富,并且从第二次国内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始至今,一直是我们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不能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的一些错误,而否定其法制思想的存在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自觉能动性”思想是毛泽东人生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毛泽东矛盾转化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自觉能动性”思想体现了物质与意识、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是中国革命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失败到胜利的重要经验之一;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斗争实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完成了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完整概括,完整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社会的需要,以中国革命独创性经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并且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实现双向互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最辉煌璀璨的乐章,从根本上影响、决定和支配着中国及人民的命运,同时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以巨大的实践精神和理论勇气,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探索和总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阶段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性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威力,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巨大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毛泽东的实践观 ,分析了毛泽东思想理论来源与理论产生根源的区别、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关系以及毛泽东思想重要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关系等问题 ,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以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和解决矛盾的辩证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创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邓小平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正确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贡献,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毛泽东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诸多原理进行了丰富和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而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机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从而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同时也使中国的传统哲学和国人的思维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了无穷的智慧魅力和理论威力。  相似文献   

19.
除了众所周知的阿尔都塞对"毛泽东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以及中国的文化革命的同情支持和密切关系之外,意味深长的是他在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时,将毛泽东哲学作为一个起点.斯大林构建另类现代性模式的失败,使得阿尔都塞更加相信毛泽东关于文化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阿尔都塞提出通过"症候阅读"方式来解读毛泽东问题式,认为毛泽东思想的中心问题式组成了文化革命和另类现代性的至关重要的连接点.毛泽东的观点为阿尔都塞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提供了重要的灵感,在理论和实践上开辟了一个潜在的问题式,即对于另类现代性的寻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