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与现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围绕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考察了自我意识的个体发生及其现代文化的主体性转向、自我认同与社会承认、人的尊严的关系。本文立足于现实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活动,强调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而不是建构)自我这一马克思的本真性理想,以此提示马克思人学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谷鹏飞 《学术月刊》2012,(4):115-121
作为前现代社会身份认同的辅助形式,审美形式因其公共性精神本义而为上层阶级所据有;作为现代社会身份认同的主导形式,审美形式因其符号性价值而为人们所争夺。审美形式与身份认同由此呈现出如下递进关系:特定的社会群体通过特定的审美形式强化自己的群体属性,特定的审美形式经由特定的社会群体而提升自己的符号价值,审美形式由此超出美学而进入政治哲学题域,成为现代性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但唯礼器信仰的前现代身份认同夸耀审美形式的公共性价值,舍弃其所蕴涵的自然生命根基;唯形式扮饰的现代性身份认同高扬审美形式的符号性价值,忽略其所深潜的公共性精神本义,二者均导致身份认同的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需要在现代社会生存论视野内,重返审美形式的源发性属性和自然生命根源,凸显审美形式的自律—他律性,以此建构自我—他者型的身份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3.
作为现代性产物的自由主义,其独特的"自我"观念构成了它的理论基石.自由主义的个体主义原则,将自我界定为自我意识、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的存在者,确立了个体优先性原则,进而为个体自由权利的实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自由主义对"自我"作了片面化处理,使自我变得与自然、他者和社会相对立,成为了空洞化和抽象化的存在者.实际上,正如自由主义的批判者所指出的那样,自我的存在需要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脉络之中,自我的发展需要依赖特定的叙事框架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自我认同问题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但在前现代社会,该问题一直隐而不彰。自从人类开始现代化建设以来,特别是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生活日益贫乏的反差使自我认同问题越来越突出,因而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现代西方学者对此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但都无益于问题的根本和全面的解决。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以“环境决定个人、个人改造环境”为原则才能揭示自我认同问题的本质,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黄全利 《学术探索》2015,(1):98-103
自我包括自然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个体自我认同危机表现为:时空持续性和感知确定性的丧失,根源于时空分离;身份感和信任感的缺失,根源于抽离化机制造成的纯粹关系的破裂;价值感和意义感的迷茫,根源于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认同是一个现代性现象,在前现代社会根本不成问题。数字时代没有消解现代性所带来的认同危机,反而使之加剧。虚拟时空成为人们的自创物;电子方式的经验传递造成现实与虚拟的交乱,混淆了个体的亲和感与认同感;"信息—权力"结构导致个体自我本真性存在方式和身份感的丧失。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背景下,对于人的身体概念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体概念的意蕴是:它是存在的实体,具有感受性、自我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在现代人的视野中,特别是后现代主义身体观,改变了人的身体观念,并使其具有了新的实体性、感受性、自我性和社会性。正在形成的全新的身体概念,将全面改变人类的未来生活。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生活本质的实践表明了人是自我生成、自我创造和自我否定的存在者.因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可能性的无限展开.以往一切社会由于只是实现了人的某种可能性,人便成为了"某种人"而不是"人本身".由实践观所形成的正义社会是"无元价值"的"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内,每个人的自由不是自由主义式的"相互并列"而是"互为前提".自由就是"无元价值"的平等,平等就是"无元价值"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视域下的自我的对现代自我的彻底颠覆,抽掉了现代自我之理性主义和主体性而把自我演变成为无主体性、碎片化、零散化的自我。后现代对自我的诠解虽然对当下人的生存处境提出深刻的洞见,但因其理论上的悖谬,难以应对人类的生活经验和道德实践。事实上,现代与后现代自我观的共同缺陷是背离了传统中的神圣性与敬畏感。因而,应该在神圣性与敬畏感的观照下,加以整合,重新确立人对自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进程中,一部分农民受自身因素限制而无法向现代农民转型或跨行就业,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传统农民。现代化改变了传统农民所面对的世界及其与世界的关系,使得他们原先在农业生产中建立起来的自我认同逐渐消解。传统农民自我认同危机根源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形成过程包括传统农民在商品交换中失利、在社会比较中失衡、在公共交往中失语、在自我反思中失望等基本环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给予传统农民更多关注、尊重和帮扶,从保障生存—发展生产—丰富生活层面探寻纾解危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流动的现代性与无根基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通过与过去的不断决裂而使自身非定形化,因而它是一个从起点就开始液化的进程,流动性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伴随着人之主体地位的提升和感性欲望的无限膨胀,人的一切特征的满足成为了现代社会运动的全部内容。现代人在摧毁传统社会条件下自我与自然、自我与自身、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同时,面临着一种非确定感和非安全感,进而呈现出一种无根基的生存状态。如何夯实现代人的生存根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传霞 《理论界》2006,(1):183-184
蘩漪和曹七巧两位“疯女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遭遇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个案,它昭示了以男性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认知,透露了现代文学史建构中存在的男权话语,表明了自我社会性别的建立与认同的过程,也是一个权力运作的过程。蘩漪是男性自我的他者,曹七巧是女性自我的替身。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现代工业社会休闲观和休闲方式的分析,批判了消费主义的盛行、都市人口的异质化(heterogeneity)和社区的衰落等休闲行为中的异化现象,进而预示后工业社会对传统休闲观带来的挑战和冲击。认为休闲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休闲是以存在与成为目标的自由——为了自我,也为了社会。因此,应建构一种回归自然的整合休闲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的“他者”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近代哲学以"自我"为基点的自我观建构带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当代西方哲学"他者"理论则强调自我观建构的"他者"维度,从而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中国哲学在自我观建构的问题上虽然并不缺乏"他者"的理论资源,但由于"他者"之"他异性"的维度并未在中国哲学中得到彰显,因此,如何处理"求同"与"求异"的关系就成为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与自我认同焦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代化作为一项不断颠覆现有行为方式的进程,将不确定性的关系注入到了人类事务当中,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评估所面对的一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在自我同一性的解构、归属感的匮乏、感性欲望的膨胀当中,深陷于自我认同焦虑的困境。如何建构一种新型的自我观,从而为解决现代人的认同焦虑奠定理论基础,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理解社交网络这一自我与他人互动的重要场所要追溯到现时代的自我认同危机:外在结构的瓦解使个体失去了可以认同的固定的有意义的自我,人们只好反求诸己,通过自我宣称以及他人对此的承认来建立自我认同。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他人回应的互动方式,为当代人重获自我认同提供了可能。但是,个体在社交网络中所呈现的自我只是运用"对观监视"社会中"少数人"所提供的配件进行的自助式拼贴,而赞也只是一个抽空了情感与意义的社交礼仪和安全高效地处理互动关系的简化机制,结果是用户们在这一肤浅的、缺乏情感投入的联系中一起孤独,自我认同的焦虑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文化为个体提供了身份认同的有效途径,个体可以通过消费活动建构自身的身份意义,进行身份表达和个性展示。但这种个体身份认同是以商品的符号化和象征化为基础,建立在一种虚构的符号价值系统之上,个体通过"符码意义"的区分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在这种符号消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个体身份认同完全受制于商品生产背后的权力网络和话语体系构成的"他者",在知识与权力的运作下,这种权力规训很有可能由外在的"凝视"转变为个体自身的"自我凝视",使之成为一种常态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导致社区的现代性,从而产生社区认同的整合问题。虽然社会转型拉大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距离,但文化为二者提供了衔接的桥梁,利用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动态地应对社会形态变迁带来的社区认同问题。亲属关系实践有利于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我认同和行为规范,并借助社会化的机制强化社区认同;地缘关系实践有利于增加社区居民的社会资本,有效解决社区的异质性问题。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意义上的初级群体可以成为通向整合社区认同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王鹏 《齐鲁学刊》2004,(6):112-114
奈保尔是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移民作家。移民者的身份问题和文化认同问题是他作品中一直关注的主题,他的《河湾》一书充分体现了移民者的无根性和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徒劳追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涉的不仅是一个政治认同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建问题。即是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大众化的方式使其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同,并内化到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中去,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分。这既使中国的现代文化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明确的价值取向,又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重构起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中国人的现代思维和时代理念,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进而以文化认同坚实政治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健 《天府新论》2018,(5):136-142
身处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大众对身体的关注愈发强烈,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城市跑步健身热潮的兴起。随着智能手机、运动手环、手表等现代移动科技的发展,在促进大众跑步健身呈现和记录方式革新的同时,也使得自恋主义文化在跑者身体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借助跑步,个体的身体具有符号、消费、叙事、交际、认同等社会功能。同时,在这些功能实现的过程中,身体成为消费社会这个“大他者”所凝视的对象,逐渐沦为个体尤其是中产阶层跑者排解身份焦虑、满足自恋欲望的工具。不过,遭遇消费文化强势影响的个体,可以通过跑步这种“身体技术”,作为生活政治的手段完成自我赋权,促进真实的自我认同,摆脱自恋主义所营造的虚假满足,实现生活世界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