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汕优63和D优10号两个杂交组合在田间条件下连续两年观察了秧苗移栽时的单株茎蘖数对少穴栽培杂交中稻栽后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10叶期栽插和每公顷本田植75.0千穴至150.0千穴的少穴栽培条件下,单株有效分蘖数和最高苗数均同移栽时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穗在移栽时单株茎蘖数为8~23苗范围与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在单株茎蘖数为8~15苗范围与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水稻秧田单、双株寄栽留苗的研究,结果表明:双株寄栽留苗的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无论在分蘖初期还是分蘖盛期均高于其它处理,其叶面积指数分别为2.69,7.22。单株寄栽的每株分蘖成穗数极显著高于双株寄栽。留苗处理的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分别显著、极显著高于其移栽处理。留苗处理的经济产量极显著高于移栽处理,其F值为17.25**,而单、双株寄栽间的经济产量无显著差异因此,秧田留苗宜在稻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少穴栽培是一项旨在进一步提高杂交中稻产量水平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新型栽培技术。其核心是在秧田培育出单株苗数达15苗左右的超多蘖壮秧而在本田大幅度降低单位面积的栽插穴数,充分利用杂交稻的个体生理优势和少穴栽培的稻田环境优势达到高产高效。1991年在三台县西平镇以汕优63为材料进行了多重复的试验,比较了6种少穴栽培和常规栽培水稻的生育动态、经济性状和产量。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少穴栽培可通过杂交中稻强大的分蘖优势来保证田间适宜的总苗数,同时能有效地控制群体最高苗,并且在此基础上争取多粒大穗。无论每穴单株双株,每公顷植90.0千穴、112.5千穴、135.0千穴和157.5千穴都可比常规穴数(每公顷245.5千穴)栽培显著增产。其中,每穴单株以每公顷112.5千穴产量最高,双株以每公顷135.0千穴最高。  相似文献   

4.
以田间试验研究了秧苗抛栽叶龄对杂交稻分蘖特性及成穗质量的影响 ,探讨了高叶龄抛栽杂交稻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 :高叶龄抛栽致使杂交稻本田茎蘖高峰期明显推迟 ,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量有所降低 ,低位一、二次分蘖穗比例减少且经济性状明显变劣 ,从而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5.
以多年试验资料 ,对四川盆地两熟制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模式”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明确了两熟制杂交中稻超稀栽培必须以培育“超多蘖壮秧”为基础 ,而培育超多蘖壮秧的技术核心又在于保证秧苗在秧田阶段具有足够的单株营养面积 ;在培育超多蘖壮秧的基础上 ,大田栽培穴数可由常规栽培的 2 2 .5万~ 3 0 .0万穴 /hm2 降低至 1 0 .0万~ 1 8.0万穴 /hm2 ,且一般以每穴单株为好 ;超稀栽培合理的氮肥施用方法是在坚持重底早追的同时 ,适当增加中后期的用肥比例  相似文献   

6.
根据四川盆地的气候特点和两熟制稻区杂交水稻生产实际,研究出了一套以“秧田超稀植培育超多蘖壮秧”和“大幅度减少本田栽插穴数”为技术核心的“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植栽培”新模式。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该模式能进一步发挥杂交水稻的高产潜力,同时可以省种、省工、降低生产成本。越稀栽培杂交稻高产的基本原理在于具有比常规多穴栽培更良好的秧苗质量,更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更突出的单茎生长优势,更发达、更具活力的根系和更优良的穗部性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不同不育系所配杂交水稻组合在单、双株寄裁条件下的秧苗素质研究,结果表明:Ⅱ-32A所配组合的总根数、白根数、白根率和分蘖性能等指标均较优,特别是白根率高,根系活力和分案能力强,但繁茂性稍差。冈46A所配组合其突出特点是叶面积和苗高占优势,繁茂性好,秧田各时期的于物质积累能力较强,但根系活力稍差,白根率较低。二汕A所配组合的特点是在发根力和根系活力上稍占优势,白报率较高。D汕A所配组合无突出特点。寄款方式对秧苗素质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前期和后期的差异大。前期双株秧稍占优势,但在后期刊单株放的优势很明显。因此,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为培育壮秧,增加秧龄弹性,应提倡单株寄栽。  相似文献   

8.
在 3种密度下对绵农 4号、绵农 3号的分蘖及成穗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绵农 4号、绵农 3号的分蘖速度和分蘖力皆为中等 ,中等密度条件下 ,有效分蘖期每天可形成 0 .15蘖 ,各期总蘖数为 3.7左右 ,低于绵阳 11号 ;与绵阳 11号分蘖速度的差异主要在有效分蘖期 ;绵农 4号、绵农 3号的成穗率为 55%左右 ,低于绵阳 11号 ;但分蘖和主穗的差异较小 ,分蘖穗重占主穗重的 80 %左右 ,茎蘖穗重变异系数 15%左右 ,穗子大小均匀一致 ,小穗相对较少 ,小穗较大 ,这些性状都优于绵阳 11号。绵农 4号、绵农 3号大穗大粒特性较绵阳 11号更为突出 ,其常规种植密度应小于绵阳 11号  相似文献   

9.
一、耕田误区:一般人在整田总是带水犁田,其实条件允许,可以干耕,待土晒白后,再放水耙。这样将土壤中磷、钾元素肥晒出来,插下秧生长茁壮。二、插秧之误:许多人认为秧苗插多保险些。其实按“叶蘖”同伸原理:即水稻长四片叶开始分蘖,以后每长一片叶就会长一个分蘖。一般早熟品秧11片叶,中熟12—13片叶,晚熟15片叶以上。又因水稻拔节后就长成是无效分蘖。所以生产中,早熟品种应有4—3个、中熟4—5个、晚熟5—7个有效蘖。又因肥料、水份、阳光等因素限制,往往有效蘖与原理上计算相差2—3个蘖。以中熟为例,一般可分3—4个有效蘖。按亩315万穴每穴插两株基  相似文献   

10.
研究证明:用CR—4浸稻种和幼苗叶面喷施能提高秧苗抗寒力,使秧田秧苗单株分蘖数增加10.20%~12.24%,产量提高5.70%~8.2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产量提高主要是因有效穗数增加,抽穗期提早。  相似文献   

11.
ZS型育秧药对不同水稻品种秧苗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新研制的ZS型育秧药,对不同品种水稻进行浸种和喷地育秧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矮源占,桂麻占,粤香占,粤新占四个水稻品种用ZS型药处理后,秧苗假茎宽都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提高13.37%,3.36%,19.26%,1.52%和13.30%,0.69%,33.58%,11.43%,说明ZS育秧药有壮苗作用;秧苗活性根率显著增增加,分别比对照提高36.5%,21.2%,45.6%,6.0%和13.0%,19.2%,67.9%,22.8%,活性根多,利于秧苗后期生长发育和营养吸收;秧苗分蘖数高于对照,有利于水稻后期成穗多而增产;秧苗的鲜重,干重和矮壮指数均高于对照,秧苗干重分别比对照提高45.0%,23.8%,46.2%,25.0%和10.0%,2.9%,69.2%,10.0%,秧苗矮壮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32.5%,18.1%,29.9%,37.1%和2.8%,2.2%,52.5%,15.1%,ZS型育秧药有利于秧苗光合产物转化和营养吸收。  相似文献   

12.
双秆棉生育特性及经济性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年的双秆棉栽培技术研究表明,双秆棉植株性状明显优于对照单秆棉。主要表现为苗期长势平稳,株型紧凑,根系发达,抗倒伏;中后期结铃吐絮集中,烂铃少,单株结铃数高,纤维品质好。同一品种,在栽培管理水平相近条件下,采用双秆棉移栽的产量比常规单秆棉增加10—20%,品级高出0.5—1级,而且节省工本,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白丝瓜叶较深绿,茎粗,分枝多,长势强;瓜呈玉白色,条圆棒状,长40—70厘米,横径6—8厘米;单瓜重0.5—2.0公斤,一般亩产4000公斤,高产达5000公斤。3—6月播种,持续采收期90天以上,如果冬季温室大棚生产,周年结瓜上市,产量高,成熟早,其露地栽培技术要点如下:采用穴播种或育苗移栽,目前,多采用育苗移栽以节省种子。育苗移栽分营养袋育苗和苗床育苗两种。播前,种子暴晒2—3小时,然后以冷清水浸种6小时,除无仁空壳种粒,使种子  相似文献   

14.
棉花从出苗到现蕾,这段时间称为苗期。一般约需35-45天。苗期以生根,长茎、叶,增大营养体为主,并开始花芽分化。在此期间应克服多种自然灾害不利影响,改善生长发育环境,促进壮苗早发,为夺取高产丰收奠定基础。一、及时查补定苗:当棉苗出土或钵苗移栽后,要及早查苗。发现缺苗断垅,立即用备好的营养钵苗移栽,补足密度。在此基础上定苗,除双株留苗栽培外,一般每穴只留一株,去弱留壮。麦套棉共生期间不便于补苗,收麦后抓紧把苗补足。二、防治病虫害:苗期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等,低温阴雨天气常会发生。此期应及时中耕,松土散湿,提高地温,抑制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喷施1:1:200波  相似文献   

15.
1983~1987年期间研究了甘蔗生长后期叶面喷施草甘膦、乙烯利等10种药剂对甘蔗生长、糖份积累等工农艺性状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草甘膦、乙烯利后蔗茎伸长速度比对照少0.17~0.84厘米/月,收获时单株绿叶数少1~2片。+3~+6叶鞘鲜重、含水率降低,此四项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但它们对+1叶胞质酸、中性转化酶的相对活性和原料蔗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在工艺性状方面。草甘膦、乙烯利明显加快了甘蔗糖积份累速度,极显著地提高了甘蔗上半株的锤度和原料蔗品质(蔗糖份、纯度提高,还原糖降低),亩含糖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6.2~52.1公斤和34.0~35.5公斤。草甘膦对蔗尖做种和宿根发株有一定不良影响,而乙烯利则明显改善了这两种性能。此外,硅酸钠也极显著地提高了甘蔗亩含糖量。其他药剂对甘蔗的上述性状无显著影响,本文未作详细报道。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适宜榆林黄芪的移栽栽培方式,以黄芪为研究对象,设置起垄栽培(QL)、膜际栽培(MJ)、双垄沟栽培(SL)和露地栽培(CK)4个处理。分析CK、QL、MJ、SL对黄芪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农艺性状、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20 cm土壤温度,返青期MJ和QL同温,比SL、CK分别增温0.25℃、1℃,花期MJ比QL、SL、CK温度分别降0.75℃、2.63℃、0.125℃;0~60 cm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MJ比QL、SL、CK高2%、2%、14%;株高和冠幅,荚果期MJ显著高于QL、SL和CK,茎粗MJ显著高于CK,与QL、SL无显著性差异,比QL、SL增粗0.22 mm、0.71 mm;干物质量,MJ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主根长、根鲜重、根干重、总根数,MJ显著高于QL、SL和CK,MJ产量显著高于SL和CK,与QL无显著性差异,较QL、SL和CK分别增产2%、20%、18%。综上,MJ为榆林平栽黄芪适宜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7.
夏玉米吨粮田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岩 《小康生活》2006,(5):24-24
一、选紧凑型良种紧凑型大穗杂交种有以下优点。一是株型紧凑,叶片上冲,耐密性好,在亩植5000—6000株条件下,仍保持良好的群体透光性能。二是根系发育好,茎基坚韧,有很强的抗倒伏能力。三是在较高密度时具有较强的单株生产力(180—200克),为群体高产创造了条件。二、精细播种1、精选种子,均匀一致:种子要保证纯度和质量,去除破粒、瘪粒和霉粒。播种前用大民磷钾菌肥拌种,促使苗齐苗壮,并对提高产量,效果极为明显。2、带尺点籽,株距一致:严格按照品种要求密度,按行株距带尺标记点籽,每穴两粒,在两穴之间撮施种肥。注意种子不能与化肥接触,避…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暖,各地气候都出现了许多异常现象,这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人们质疑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何在?!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和行动? 一、气候变暖和气候异常 荷兰气象机构报告说,2007年很多欧洲国家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温暖的1月。2007年1月份是1706年荷兰首次开始气象观测以来温度最高的一年,平均温度达到7.1℃,比正常高出2.8℃,荷兰的水仙花提前开花了。莫斯科比以往冬季气温高10℃。俄罗斯气象专家称, 莫斯科2006年冬天气温反常,不仅仅创下历史新高,而且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在莫斯科有气温记录以来的120年中还是第一次。2007年3月22日莫斯科气温达12℃,打破了1902年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记录。圣彼得堡2006年12月出现了107℃的高温,也创下了该市12月的最高温度。美国纽约入冬温度为10℃,2007年1月6日达20℃以上,是百年以来第一次。美国新泽西州是11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在街上几乎看不到穿厚冬衣的人们。 意大利刚刚度过了200年来最温暖的一个冬季,平均气温比往年高4~5℃。法国气象台报导,进入2007年以来,法国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高8℃左右。瑞士气象局发布消息,该国2006—2007年冬季3个月平均气温比140多年来有正式记录的冬季月均气温高出3℃,创 下历史记录。日本气象厅观测数据显示,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日本平均气温比往年高152℃,与1899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记录持平。德国2006年的冬天是自19世纪中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和的一个冬天,气温比多年平均值高出大约45℃。澳大利亚则同时饱受旱涝打击,东北部多个城市陷入洪水中,南部新南威尔士却是数十年不遇的干 旱。美国和加拿大被雷雨和暴风雪所袭击,随后形成龙卷风,不少建筑被毁。2007年年初发生席卷北美洲、欧洲的强风暴,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暴雨洪水,以及袭击美国中南部、日本的暴风雪,成为全球重大灾害事件。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说,2007年沈阳下了50年不遇的大雪。2006年12月到2007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零下2.4℃,为中国自 1951年以来的第2个暖冬。北京2007年2月5日气温达16℃,远远高于0℃以下的历史平均气温,因为气温如4月,玉兰花已盛开。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相隔几千公里的东部江苏和西部新疆都经历了56年来的最高温。正常年份天寒地冻的黑龙江,也经历了40年来的高温。陕西省有30万人现正饱受干旱折磨,因为2007年1月降雨量比平均水平少90%。2006年中国遭遇了数十年来最强的台风和严重干旱。我国长江流域的川东盆地出现干旱、高温,降水也少。2006年,我国年平均气温9.9℃,比常年偏高1.1℃,是50多年最暖的一年。由于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多种气象灾害频发。受干旱及高温影响,全国48%的陆地生态质量不如常年水平,较2005年低31%。川渝发生严重干旱,林区火灾频发, 损失严重。草地、荒漠、城市生态质量明显低于常年水平,草地载畜量下降,沙尘天气频发,生态系统支持功能大幅下滑。中国2006年的气象灾害造成500万亩农作物受灾,影响4亿人口,造成GDP损失1%~2%。近年来各国出现的暖冬、气候变暖和异常现象,根据德国波茨坦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所的数据,在过去30年其出现频率大大超过以前, 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后果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将于2007年上半年完成并出版。参加编写这个报告的有113个国家的官员及数千名专家。他们对大量数据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得出了具有很高可信度的结论,即气候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总体上呈增暖趋势。 近50年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有90%~95%的可能性是人为温室气体的增加所造成的。他们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气温可能升高幅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为1.9~4.5℃,有的地方可能达6℃,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59 cm,如果持续千年,会最终上升7 m。据IPCC评估报告初稿称,地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更为频繁的洪灾、热浪、两极冰盖部分融化、海平面上升;澳大利亚将出现严重干旱,全国缺水,而著名的大堡礁将在数十年内被毁;部分太平洋岛国将被上升的海水淹没;在2080年将有2亿~6亿人受到饥荒影响,11亿~32亿人受水荒影响。气候变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挑战,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对某些国家而言,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不是一个可怕的预言,而是迫在眼前实实在在的威胁。印尼全国1.8万个岛屿中的2 000个将因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法国巴黎气候与环境中心完成了模拟海平面升高的实验,结果显示,非洲热带地区将因干旱而受到严重打击,暴风雨将在南亚肆虐,北极的冰层将融化,亚马逊热带雨林将逐渐变成草原。英国科学家的一项实验显示,英国21世纪将经常发生大规模洪水;2003年袭击欧洲导致数千人死亡的热浪将成为常规现象。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生态学院科学家罗兰·普森纳经过研究后说:如果阿尔卑斯山冰川按目前的速度融化,大部分冰川在2037年就会消失。南北两极冰层厚度己降至100年来的最低点。两极冰层一旦融化引发洪水,对低洼地区的国家与居民来说,将是一场重大灾难。印度英迪拉·甘地发展研究所的最新报告说,全球变暖首先可能直接导致洪水频发,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印度农业的发展。报告预测,如果平均气温上升2%,降水量减少7%,印度稻米产量可能减少15%~42%,小麦产量将减少34%;如果海平面上升1 m,印度将有5 764 km2土地被淹没,大约710万居民失去家园。有的科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1/4的物种灭绝,也就是100万个物种消失。北极冰层在过去50年中已变薄40%,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北极熊将在未来30年内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及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有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结果。日本环境研究所研究结果表示, 如果不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日本农业、渔业、环境等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受气温上升影响,日本著名的“越光”稻米50年后将减产10%,柑桔生长北移,番茄等农作物糖分下降。海水升温2℃会使日本秋刀鱼、沙丁鱼的渔场北移。海平面上升1 m,日本90%的沙滩将消失,占全国1/2的日本沿海人口都会受到影响。 中国科技部、气象局、科学院等6部门最近发表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气候变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近100年我国气温年平均明显增高,升幅达0.5~0.8℃,比同期全球平均值06℃略高。在未来50年到80年间,全国平均气温将升高2~3℃。未来气候变暖将给我国农牧业生产、水资源、海岸带社会经济和环境、森林和生态系统以及卫生、旅游、电力供应等其他领域带来重大影响。农业产量如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下降37%,草原承载力及载畜量都会改变。水的供需矛盾加大,蒸发量将增加15%,旱涝灾害频繁,中国西部缺水严重,缺口约在200亿m3以上。沿海受灾可能加大,风暴潮等极端事件频发,长江、黄河、珠江三角洲最为脆弱。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将上升1~16 cm,风暴潮将使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群落遭破坏,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森林和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森林组成和结构在东北地区变化较大,阔叶树将逐渐代替针叶树成为优势树种。估计2050年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2%,冰川融水总量增加,年 增20%~30%。青藏高原冻土带退化,季节融化深度增加,高原湖泊依冰川融水而变化。疾病发生面积增加,电力供应遇到更大压力。气候变暖使热浪频率增加,心血管、虐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强度和范围扩大。雪山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使山区、海岸、海岛风景地变迁,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及旅游者安全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暖会加剧空调电力制冷消费增长,给电力供应带来压力。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有的科学家归纳为以下7点:1)水供应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2)天灾威胁加重:地球发“烧”,热带风暴和飓风(台风)次数和强度都可能增加。3)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会存在;沿海滩涂及城市也会受到很大影响。4)夏天热浪频仍: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北美受热浪侵袭次数将增加3~8倍,各地热浪也会有不同程度增多。)生物链被打乱: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动物开始向南或北迁移,生物物种活动范围变化将导致迁入地或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到时植物因气候变化不适应,也会有大量物种消亡。6)传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病传播范围扩大。7)经济发展蒙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重大气象灾害造成年均经济损失从20世纪60年代的40亿美元,升至290亿美元。与上述看法相反,俄罗斯、巴西、中国等不少学者认为:现在气候变暖确实不假,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在整个地球气候变化史上,有过远比现在还温暖的气候。比如在白垩纪,温室气体高达现在的5倍,它造就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并不坏,水草繁茂,巨大恐龙横行。中国科学院几位专家指出,气候变暖有坏处也存在好处,对内陆国家来说好处多于坏处,这些好处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气候变暖将使大气中水汽增多,给内陆带来更多雨水。非洲北部、亚洲中部,以及我国中西部将变得湿润起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将由暖干性变为暖湿性。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将会缩小,中国戈壁将逐渐披上绿装,这些地方变得更适宜人居住。其次,气候变暖将使全球的植被更加繁茂。森林扩大,草原更绿,树木生长更快。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也增长很快,这里有人的因素,老天帮忙是更重要原因。第三,气候变暖使作物更加高产。随着暖冬现象持续发生,地面积温上升,越冬作物普遍北移,作物分蘖良好,产量增加。近十几年,美国、印度、中国等世界重要产粮区五谷丰登,牧草丰产,各种牲畜数量增加。 最后,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人类减少能源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暖冬使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取暖用油用气大量减少,使国际油价下降。“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都有多样性,要全面看待气候变暖。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暖已是不争事实,人类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里说的人类活动主要是指人类通过工业包括各种工厂及汽车等大量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不断排放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气体在大气中聚集,温室效应增强,从而使全球气候变暖。IPCC的专家们认为气候变暖90%以上是温室效应造成的。使地球变暖的真凶是人为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这就是地球气候变暖说的主要理论依据。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说简称为温室效应说,也可称为变暖说。除上述人们最常见的“温室效应说"外,对全球气候变暖还有几种说法。1)太阳辐射说。英国电视台4台在2007年3月份播出了“伟大的全球变暖丑闻”记录片,认为“人类行为造成全球变暖是一个谎言”, “再过5年,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的说法将彻底变为一句废话。”此记录片得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麦国家航天中心和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9位气象学、海洋学、生物学教授的支持。他们认为全球变暖可能是太阳活动加剧造成的,从南极取得的冰核样本显示,地球变暖在CO2排放量增加前800年就开始了。世界范围的经济繁荣发生在二战后,产生了大量CO2,按照其他科学家的观点,这应该导致气温上升,但大部分全球变暖都发生在1940年以前,1940年后,全球气温不升反降了40年。俄罗斯“观点报”引用英国学术杂志文章说,新研究显示,地球变得越来越暖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处于近1 000年来最强烈的时期,而且太阳辐射增强对臭氧层和云层影响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可能比太阳光的影响更大。 对英国电视台的观点,许多科学家认为不代表主流,他们的观点都被反驳了。我国科学家、北京大学气象学教授王绍武,也曾分析过太阳辐射对温室效应的直接影响,认为这并不构成主要的原因。大量的以科学论证为基础的论文都认为:人类行为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科学界2007年用了“非常可能”,概率增到了90%来肯定全球变暖是人类 活动的结果,应该说是更可信了。2)宇宙射线说。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2007年2月的一篇文章认为“宇宙射线可能在云层形成中扮演主要角色”。人类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 能比许多科学家以前所认为的小得多。3)动物废气说。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说,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废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牛的屁等排泄物会产生100多种污染气体,其中氨的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3,氨正是导致酸雨的原因。牛屁中有大量甲烷,其暖化地球的速度比CO2快20倍。4)冰河期说,也称变冷说。以日本科学家为代表,预言21世纪“第4小冰期”将于未来20~30年后到来,地球气温将降低到18世纪80年代的水平。5)冷暖交替说。世界气候变化尽管有冷有热、有湿有干,但基本上都遵循一定时空规律,并以冷暖交替出现为重要特征。从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冰期情况看,从震旦纪到侏罗纪这段6亿多年的时期内,发生过3次大的冰期,第1次距今约6亿~7亿年,第2次距今约2亿~3亿年,第3次距今约200万年前。3次大冰期时间间隔大体上都是3亿年。 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气候也有过多次冷暖变迁,冰期寒冷,间冰期温暖。我国2 000多年气候变迁过程正是一个例子。冷暖交替说认为:全球现在变暖是因为正处于间冰期,并未超出历史上的变动尺度和界限。在突变中切勿惊慌失措,也不能根据偶然变异,判断今后气候更将“恶化”。 尽管“冷暖交替说”有一定历史根据,但完完全全一样冷暖的冰期和间冰期重复交替出现是不存在的。气候是螺旋式循环交替变化的,不可能从原点又回到原点。科学家们用90%的概率肯定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增强而形成的,但仍还有10%是其他原因使地球变暖。因为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受人类活动影响外,自然界还有诸多因素,如火山爆发、太阳活动、地磁场变化、地球自转与公转速度、宇宙的变化及海洋变化的影响等。这些因素中,有的因素可能引起气候变暖,有的因素则会有相反的作用,所以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仍然有一些不确定性,不能简单认为温室气体增多是地球气候变暖的唯一原因。所以IPCC用90%的概率表达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原因,是比较科学的。 四、行动起来,给地球降温 由于气候变暖主要是人为活动引起的,因而气候变暖只有靠我们自己行动来阻止和控制。全球各国政府和人民应行动起来,积极做好温室气体的减排,直至零排放。在各行各业的生产和工作中,要坚持走绿色道路,做到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双赢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欧推行的生态现代化,现已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更加广泛的推行。发展生态现代化,建立起既有利于环境发展,又使经济持续增长的模式,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出,做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减排或零排放温室气体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植树造林,发展绿色工程如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绿色家园工程、绿色服务工程、绿色消费工程等,做到高效低耗、高标低排、无毒无害、清洁健康、提高碳汇量,加快吸收大气中温室气体,使地球“退烧”。 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和正在采取措施,开展工作。我国从1980年到2005年,通过造林植树种草活动累计净得的碳吸收大约为30.6亿t CO2。从1991年至2005年,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达8亿t标准煤,相当于减少CO2排放185亿t。中国正在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如加强了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煤成气或油的开发利用等。发展清洁能源,控制和减少CO2排放对改善中国及全球气候、遏制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总之,走生态现代化之路,全球都来减排或治排,用绿色发展碳汇,双管齐下,地球是会慢慢“退烧”的,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贺庆棠.气候变化与中国荒漠化防治[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5):62. [2]秦大河.气候变暖90%以上是人为温室气体导致[N].光明日报,2007-02-07. [3]中国科学院、中央气象局等六部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N].新华社,2007-01 -17. [4]张聪聪.地球变暖谁是真凶[N].环球时报,2007-03-08. [5]王绍武.全球气候变暖的检测及成因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3(2):227-233. [6]现代化研究所.要现代化也要生态现代化[N].光明日报,2007-02-26. (责任编辑 何晓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