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报道提出新的需求,传统纸介质报纸已然陷入新媒体和新技术的挑战的问题,论述了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问题,提出了从报网互动的角度经营报纸网络版和通过卫星报纸变革报纸发行两条融合途径。论述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融合新闻。分析了新媒体时代融合新闻的优势,提出融合新闻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传统新闻媒介网络化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
2015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出现面对社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重大挑战,在回顾新闻传播学学科生态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以及中国传媒业发展的重大事件,从10个方面分析2015年新闻传播学的实际现状,围绕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发展、新闻学行业变革、传播学研究新热点、学科范式和学科教育以及新闻传播学学科理念等问题,思考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方向,拓展新闻传播学科研究领域,为传统媒体变革和新媒体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以促进新闻传播学科协同创新、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3.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以技术为先导的新媒体瞬间崛起,让传统媒体瞬间阵脚大乱。惊魂甫定之后,是悲剧而死还是悲壮求生?以技术为驱动力的网络时代,一切都变得很快。尤其在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的微博时代,信息的发布之迅速使得新闻纸媒的存在不再具有其信息传播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在2016年有了新的发展,通过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将2016年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归纳为9个方面。研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等系列会议上的讲话,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和定位,深刻回答了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和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舆论观是指导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南;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重塑和改变着中国新闻业,“媒体+直播”的模式成为众多媒体突出新闻现场感的报道模式,人工智能机器人开始变革新闻生产方式,VR技术进入媒体领域并不断深入,社交化媒体成为重要的舆情场域,在社交化和数字化变革发展中的新闻业呈现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媒体融合从业界的媒体创新实践上升到国家战略,媒体融合成为传媒集团创新实践的重要手段,学界也对媒介融合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解析,反思了目前媒介融合的难点和发展瓶颈,认为亟需从业态的媒介融合转向社会形态的媒介融合;在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需要通过媒体平台间优势资源的互补、重组与整合,通过组织融合和机构创新实现战略化转型;数据新闻成为新闻业重要的创新实践,在改变新闻生产方式的同时衍生了出其他社会现象,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和同质化阅读普遍,数据新闻缺乏深度和人文思考的问题突出,应以政府为核心实施“大数据战略”,增加数据新闻的新闻温度;新媒体产品创新的理念和产品重构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媒体发展进入了社交基因全面渗透时期,新媒体从业者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片面追求市场效应和商业利益,应促进社会化媒体的舆论健康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其成为多种意见的集散地和多元价值观的呈现场所,应从政策法规方面完善网络安全管理,明确各行为主体要担负的互联网治理责任,优化互联网治理模式,提升互联网治理能力,让网络生态逐渐好转;在“互联网+”环境下,当前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做的却是“+互联网”,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应在对西方理论的过度倚重中反思新的理论面向和学科范式,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入认知传播视角思考传播学研究的本土转换,反思新闻学的规范性研究;新闻传播院校应推行适应新闻业变化的新闻传播教育,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5.
新闻话题数是新媒体事件网络舆情热度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媒体事件"与"新媒体事件"概念和区别出发,探索新媒体事件的传播机理。以新媒体事件的新闻话题数为研究抓手,提炼新媒体事件发生发展中影响新闻话题数的关键变量,并通过数学建模最终建立新闻话题数预测模型,为相关部门合理引导新媒体事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以网易新闻及网易新闻漫画为研究对象,收集140个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探讨传播框架的两级建构。在参照六种经典类型框架的基础上,分析新闻框架与漫画框架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考察媒介框架及意见领袖框架对受众评论立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选新闻和漫画中,最常出现的框架是责任归因、冲突和人情趣味框架;新闻框架会显著影响漫画框架及受众评论立场,但漫画框架和漫画立场对受众评论立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媒介形态经历着大浪淘沙式的变革。通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对新媒体冲击下的电视在城乡的传播现状及其与受众结构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考察与比较,并着力探讨这种影响关系中的若干变量之间起作用的强度、方向,提出传统媒体应主动融合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逐步建立公民新闻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媒介形态经历着大浪淘沙式的变革。通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对新媒体冲击下的电视在城乡的传播现状及其与受众结构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考察与比较,并着力探讨这种影响关系中的若干变量之间起作用的强度、方向,提出传统媒体应主动融合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逐步建立公民新闻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概念整合网络与新闻漫画的语义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首先回顾了认知语言学中Fauconnier和Tunn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的主要概念和基本思想,然后运用这一理论探讨了新闻漫画的语义构建,并选取三副网络新闻漫画进行了个案分析,旨在说明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解释力.分析表明,概念整合理论具有解释在线构建非传统意义上的新颖意义的特性,能够为新闻漫画的语义构建、创新和理解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充分认识新媒体环境的特性,借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从方法、形式、内容等方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11.
作为明清之际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全才,张岱吸引了很多的学者试图走近他。从晚明至今,对于张岱的研究从最初的点评到中间很长一段时间的几至于空白到20世纪80年代后的备受关注以及走向深入,出现了大批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使张岱及其作品越来越为人所了解。今后,还需更多喜欢,热爱张岱的专家、学者进一步走近张岱,还原张岱,复活张岱。  相似文献   

12.
白族服饰是白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劳动成果,它随着白族历史的发展,历经演变形成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它凝聚着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宗教观念等各种文化心态。本文从青铜时代、唐初、南诏大理国、元朝、从明代到民国等时期论述了大理地区的白族服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宋代在矿冶业方面的巨大成就既与当时技术的进步有关,也离不开宋代政府对其管理的积极变革,本文通过对宋代矿冶业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的进步,即合理的劳动分工、完善的绩效考核、货币激励、劳役制向召募制等变革的梳理和总结,加深了对宋代矿冶业发展的理解,同时探讨了若干对现实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代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经济生产的手段,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方面。通观清前期的生产发展制度,重农抑商思想贯穿始终。从专卖制度、从商资格、商税征收等几方面论述清前期的抑商政策,剖析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实质。  相似文献   

15.
寺庙建筑在西藏地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通过一系列的实例,以平面形制为出发点,探讨了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的发展历程。萌芽期主要是吐蕃王朝时期,佛教由大唐和尼泊尔同时传入藏地,寺庙建筑作为外来建筑形式,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且受到了来自汉地、印度和尼泊尔等佛教文化发达地区建筑文化的影响,此时的寺庙建筑平面形式以对印度寺庙的模仿为主;发展期主要是后弘期开始的前四五百年时间,随着佛教文化与藏地文化的融合,藏传佛教寺庙建筑逐渐有了自己的雏形,就是“前堂后殿”和“前堂侧殿”形式的出现;伴随着格鲁派的发展壮大,寺庙形式趋于成熟定型,三段式的平面布局,“前堂后殿”式成为平面形制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保辜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法制史上一项独创的刑事法律制度,从产生、发展到逐渐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其中,唐律对其作了详细而全面的规定,形成了完备的保辜制度。儒家思想渗透于唐律,对唐律保辜制度及唐代司法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唐律关于保辜制度的具体规定以及体现于其中的儒家思想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我国音乐史上"歌舞伎乐"的鼎盛时期,也是宫廷散乐由盛而衰的时期,通过对唐代散乐发展的考述,可以看出唐代宫廷散乐逐步走向民间.随着唐代散乐的走向民间以及乐棚、勾栏等表演场所的出现,对宋代市民音乐的出现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佛教在经过隋唐的吸收和消化后,降及宋朝,虽然处于中国社会发展由盛转衰的转折期,但是其对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历来较少受学人所重视的笔记———《湘山野录》《续录》来探讨宋初佛教的贡献,认为其主要体现为:巩固政权,维护统治,促进两宋佛教的发展;促成了佛教在宋代的居士化,为宋型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佛教思想的进一步传承。最终为宋代佛教和宋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加快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谢肇淛是晚明一位重要的文学家、诗人.考订谢肇制的生世、仕历、著作,着重研究了他的明末刻本<小草斋集>、<续集>,指出这个刊本的价值.谢肇淛的诗论和诗歌,在晚明独树一帜,诗歌具有风韵婉逸的独特风格,与竞陵、公安有别,在晚明闽诗重振风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国华 《南都学坛》2008,28(1):27-36
中国孙子学作为中国军事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自《孙子兵法》问世以来经历了5个时期:战国至东汉末年是它的发轫期,东汉末年至北宋后期是它的拓展期,北宋后期至清前期是它的深化期,晚清以来是它的嬗变期,最近30年间是它的繁荣期。从学术思想史的立场出发,系统考察中国孙子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对中国军事史和学术史研究来说,都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