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工笔人物画开中国传统之先河,是我国最早形成的一种绘画形式。如何再认识、再理解工笔人物画,是当代工笔画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观念问题,对工笔画教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微观上看,工笔人物画在千百年的变迁中,一直保持着以线立骨、以意赋色、以形写神和意象布局等艺术特色,并以此构成符合中国人审美要求的艺术形式。如今当代西方艺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画坛的每个角落,工笔画吸收西画的素描和造型观念,在传统工笔画线条造型的基础上,将新的线条引入其中,并营造出完全不同于古人的情感氛围,在描绘现实人物的生活与形象方…  相似文献   

2.
工笔重彩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它注重意象的营造,表现风格与写意绘画中的写意性有着同源的特征。文章分析了传统写意美学与工笔重彩绘画的关系,以及"写意性"与写意、写意画的区别,对工笔重彩的写意性特征作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力图揭示体现工笔重彩绘画的写意美的艺术文化本质及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书法与绘画都是线条艺术,它们是有“血缘关系”的“同源”艺术。绘画源于线条,线条是书法的基本元素,它们执笔、运笔的方式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中国绘画对中国书法的渗透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书法创作是参考绘画的审美标准和规律进行的;书法线条的抽象体现在抒情和灵动的形式,它为中国绘画的形神一致、气韵生动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画面肌理的基本概念及传统肌理制作的历史及艺术特点,并重点介绍了罗寒蕾、庄道静为代表的当代工笔人物画家的艺术形式,以此对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肌理新技法表现进行了总结提炼,探求工笔人物绘画的未来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5.
绘画艺术的自我意识,是在摄影的刺激下形成的.绘画与摄影的区别表现在眼、手、心三个方面.摄影提示了绘画不是模仿,而是“有意味的形式”.绘画的“形”不等于“形象”(再现性形象),而毋宁说是“形式”(抽象性形式).绘画线条的意义从笔触中获得肯定,笔触和线条是画家身体活动的结果,因此绘画作品中有一个“看不见的身体”存在.构图是绘画处理中最根本的问题,其与空间互为表里,空间意识表现为画框意识与平面意识.绘画史呈“从形象到空间”的趋势而发展.  相似文献   

6.
初探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写意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析、举例、引用等方法来论证当代工笔人物绘画学习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的重要性,对于丰富当代工笔人物绘画艺术形式,提高其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以"形"传"神"的人物造型、整体空间意识的构图、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三个学习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是构成中国绘画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造型之骨。我们要通过研究线的艺术,使得我们对线条艺术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也使得我们能更深理解中国绘画。本文通过三部分论述,首先从中国画线条艺术的起源和含义的论述,让我们对线条艺术有个系统地了解。第二部分通过实践、参考资料、绘画分析和对比,从中体会和感受线条的特征、用法、表现形式、线条艺术的美感。最后从中国画的写意造型入手,对线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SHMJ:你为什么选择工笔作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形式?可否谈一谈你在艺术实践上的发展轨迹?谢爱:选择工笔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学生时代研究的专业就是工笔,对这种媒介比较熟悉。二是这种媒介适合作为我现阶段绘画表达的艺术语言。我从学校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自己绘画的意义所在,几乎没有动笔。拥有技术并不足以在精神上得到愉悦!离开学院的传统框架标准,我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系统,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传统绘画中线条的发明与创造,是人类几千年来文明与智慧的象征,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特征和审美理想,见证了绘画历史的发展过程.从中西绘画中来看,线条与绘画的关系非常密切.线条本身具有的情感与形式上的美,是构成绘画和绘画形式美的的重要元素.探究线条和线条美,对绘画的创新和发展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绘画艺术是视觉艺术,其显著的特征是通过画家对生活的体验和审美表现,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手段,来反映客观自然事物和社会生活.因此可以说,构图造型是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所谓构图造型就是我国古典画论中所说的“应物象形.(1)这种可视性艺术形象的美,必须诉诸一定的形体,色彩、线条、影调等诸形式因素所构成的形式美.一幅成功的绘画作品,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不仅取决于作品内容的真实,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社会功利性,而且还取决于画家按照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按自己的审美观来进行构思造型.因此,一幅优秀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即作品的内容和意蕴;一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表现的艺术形式.列宁说:“形式是具有内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实在的内容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形式.(2)所以,所作绘画作品的形式,决不可能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绝对因循传统格式的.它必须是配合绘画作品的内容,在不断冲破传统格式中发展.因此,本文简谈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中所谓“反传统”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古典园林一直以来就追求一种崇高的美学境界。通过对崇尚自然、谋篇布局、意境深化等方面的引申,探究中国古典园林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借鉴到的这种崇高的美学境界,指出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自然、自由、意境的美,并给后世的造园艺术以启发。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传统中国画的意境美研究,通过总结其含蓄、空灵、诗情画意的意境特点,分析其对于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的借鉴作用,并且进一步基于时代的视角挖掘中国画的意境美,指出还原本真和以景诉情两大重要特点,试图探索新时代下,中国画的意境美对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小说在审美传承、审美倾向和审美表述上,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绘画意味。他常以宋元绘画的取景框来摄取现世人文景观,用中国山水画的远视方式来审视所感的自然山水。他不仅嗜好以青绿色彩精心营造小说意境,而且善于以水墨写意传人物之神、造山水之景,更擅长于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手法来经营小说结构,从而确立了中国现代小说新的样式——“组画式”小说。  相似文献   

14.
《社戏》具有真善美的艺术品格,不仅因为有故乡的烟波画船、朝云暮卷、云霞绚烂、岁暮天寒,更因为有善良的滋润,真爱的呵护,理解的支撑,感动的陪伴。《社戏》的写景使我们嗅到了一股美丽清新的气息,《社戏》的写情则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纯真与善良的种子。无论是艺术还是叙事,《社戏》均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浓郁的真善关品格。《社戏》中的真善美,是以求真为基础向善的行进;而美则是它达到善的路径。《社戏》的叙述之真、风景之美、人物之善,使作品达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这种真善关的和谐统一中,《社戏》中的故乡也成了鲁迅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以理工科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美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重大历史题材绘画的创作背景、现状及经典作品所包含的美育内涵,从艺术美、精神美、历史美、创新美的角度论述其美育意义。重大历史题材绘画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美育资源和思政教育资源,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并尝试探讨以之为资源在理工科院校进行美育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6.
黄宾虹的花鸟画从其作品的表面看似略不经意,自自在在,但他并不是普通的"自自在在",而是在不断尝试和实验新的技巧和方法后,经过长期的笔墨训练和实践,把文人的深厚学养和艺术家特有的细腻敏感都渗透到作品之中,逐渐形成的"自自在在"美。其花鸟画笔力深厚,墨法多变,艺术修养全面而高深,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正是中国花鸟画少有的"自自在在"的内凝之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画,在以崇尚"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听任自然的老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玄学风气中形成,逐渐确立了简淡、玄远的美感和艺术观,并在历代艺术家不断诠释客体与主体、自然与自我的艺术审美关系的创作过程中,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元好问的题画七绝是其题画诗的主体。这些诗,一类从艺术的角度展现画作之美,兼评画家、画艺,给读者以丰富多彩的审美愉悦。另一类则"意在画外",借题发挥,抒写亡国之痛、遗民之悲,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感染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元好问拓宽了题画绝句的抒写空间,增强了题画绝句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9.
状态绘画     
在艺术史的不同阶段 ,不同的画风总是以不同的画面笔法组织为外在特征。通过了解一定时代的画面笔法处理 ,可以帮助人们去理解这一时代的绘画面貌。本文通过对印象派油画笔法的分析和认识 ,阐明了自己对于油画在视觉构建状态上的某些理解为艺术应当是进入了某种状态之后的一种艺术样式 ,在这种状态之下 ,进行作者的情绪宣泄和情感表达 ,而一种有意味的艺术样式正是通过某些特定的笔法组织方式得以体现的  相似文献   

20.
台湾著名的女作家罗兰对音乐、绘画和诗歌都有着特别的爱好。这种爱好在其创作艺术风格方面表现为:音乐美、绘画美和诗意美。从罗兰的艺术创作风格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在文学创作乃至一切艺术创作领域中一种艺术可以通过对其他艺术的“借用”,达到增强这种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