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艺术创造活动中包含着认识、客观性、抽象思维、求真等重要的科学因素,科学创造活动中同样也包含着情感、个性化、形象思维、求美等重要的艺术因素。可能正是人类创造活动对情感与认识、个性化与客观性、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求美与求真的兼容并蓄,搭起了艺术与科学融会贯通的桥梁,从而使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2.
当下,艺术创造作为概念,俨然已被文化创意所替代。其原因主要有三:现代技术的革新、审美经济的勃兴和艺术自身发展对"美的艺术"观念的打破。在艺术创造向文化创意转化的过程中,对艺术创造形成内在规定性的美的神圣性并未得到有效延续,从而使艺术审美中潜藏的审美悖论凸显出来:艺术是呈现真理、引导本真生存还是创造"美丽学"之"美";艺术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审美价值还是追逐经济价值;艺术审美活动对人的主体性是审美超越与还原,还是审美满足与强化。由此,艺术创造转化客观上带来了现实感性的充盈,同时也造成文化垃圾的充斥。这两者无论在审美实践层面,还是在美学理论层面,都引发了诸多问题。在20世纪早期,西方诸多理论家已对此关注并深入反思,尤以海德格尔、本雅明为代表。虽然两人理论的基础、进路等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却从不同维度对当下如何突破艺术创造转化所造成的理论困境提供了启示。这种启示在于,重树美的神圣性对艺术创造及文化创意的内在规约,实现美从认识性对象到生存方式的转换,促成美学学科由认识论美学向生存论美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科学创造中存在审美活动,审美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表现为:开始阶段的起动作用;实验阶段的建构作用;假说提出阶段的整合作用;理论建立阶段的鉴选作用。  相似文献   

4.
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美与鉴赏美的活动,同宗教有着一种本质性的关系。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忽略了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有人致力于宗教与科学的和解,有人关注宗教与伦理道德,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宗教艺术和其他艺术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蒋述卓著的《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是一本探讨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的很好的书。作者从元理论的角度来思考艺术与宗教,从宗教艺术的大化、想象与象征、艺术意境、文艺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从审美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来研究审美与宗教的相通和依违,从而深入探讨了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和相互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及其审美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宗教艺术发展史看,宗教的神圣与现实的世俗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宗教艺术中,神圣与世俗的矛盾常通过艺术的描写达到谐调一致。宗教艺术的世俗化体现了人类快乐的基本木能及其对欲望的追求;民间的世俗意识也深深影响到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如宗教艺术与民间节日、风俗的相结合,宗教故事在民间产生的变异等等,使宗教艺术得到“俗”的改造;宗教艺术的审美造造也仍然采用世俗的方式来进行,世俗化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宗教艺术美学效果与宗教效果的创造。  相似文献   

6.
创造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具有创造品质的人 ,使他自我创造。同时 ,创造教育与审美教育是紧密联系的 ,创造的动力来源于创造过程中的审美感受 ,因此 ,审美精神就是创造品质的核心因素 ,但同时 ,审美教育又需要具体的创造活动来培养审美感知力 ,所以 ,创造教育与审美教育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黄平 《兰州学刊》2003,(4):43-4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的活劳动是创造新价值的惟一源泉 ,物化劳动只是借助于活劳动转移自身的价值 ,它本身不创造价值 ,增加价值量。科学技术是科学劳动的物化 ,属于物化劳动 ,不创造新价值 ,不是价值的源泉 ,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科学工作者的劳动即科技劳动作为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不仅创造新价值 ,而且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献珍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论述了文艺与哲学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审美创作方法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基础之上,批评了把创作方法看成是单纯表现手法,把表现手法看成是纯粹技术问题的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强调创作主体必须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正确处理审美创造中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反对“绝对自由”的美学观和文艺创作中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要求正确把握审美创造主体的美学素养和创造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提高美学修养、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坚持审美创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此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等等,从而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实践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艺术审美空间是用特定艺术语言、通过情感性想象完成的有关生存的意向性场阈,它包孕整个宇宙生命、涵摄大千万象.西部传统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等与西部自然风貌为艺术审美空间的创造奠定了丰厚资源基础.西部电视剧将通过创造类型外部空间、价值意义空间等,建构起令人游目骋怀的宽广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论杨献珍的实践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林  杨直 《江汉论坛》2004,1(7):42-44
杨献珍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论述了文艺与哲学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审美创作方法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基础之上,批评了把创作方法看成是单纯表现手法,把表现手法看成是纯粹技术问题的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强调创作主体必须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正确处理审美创造中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反对"绝对自由"的美学观和文艺创作中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要求正确把握审美创造主体的美学素养和创造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提高美学修养、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坚持审美创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此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等等,从而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实践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医学审美创造是在医学和美学两门学科结合点上产生的最新成果 ,为此 ,就医学审美创造基本概念、医学审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以及医学审美创造性人格进行分析 ,并指出探讨医学审美创造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雅思 《理论界》2005,19(8):58-59
人类是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产物,因此人类,有不同于动物的需要,这种需要离不开社会。为了满足需要,人类进行创造,在社会中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创造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在社会中得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促进了自我的发展,并且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人类的需要出发,论述了需要的特性、需要与社会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人类作为社会本体的价值追寻方式。  相似文献   

13.
除却人类的思维特征本身就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之外,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间隔性及其自身的不可表达性,是造成艺术审美创造中模糊性思维的最终根源。模糊性思维不仅表现在艺术构思与创作、艺术表现与典型中,同时也表现在艺术观照与欣赏中。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的逻辑起点到逻辑终点的纵深阶构上看 ,审美创造理论共分三个层次 :审美心胸、审美观照、艺术创作。中国古典审美创造理论从发生到发展、完善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老子、庄子开启了审美创造理论的先河 ,充分认识到了审美心胸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至宋 ,审美心胸理论得以深化 ,审美观照理论得以产生 ;到苏轼为止 ,中国古典审美创造理论的逻辑圆圈已经基本圆满 ,实现了审美观照向艺术创作的理论过渡与转化。清代画家郑板桥在前人理论思考的基础上 ,高度概括了审美创造中的两次转化和飞跃问题。本文着重讨论了审美创造理论三个层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5.
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它作了科学的规定,绝不是什么乌托邦,倒是以“主体间性”为根基的后实践美学的精神个体的超越性才是乌托邦。实践不仅是社会本体论的本体,而且是审美、美、艺术的本体。当社会实践达到一定的创造的自由程度时,自然的人化和人的人化使得人类超越实用关系、认知关系、伦理关系而生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显现在对象之上就是美,显现在人的身上就是美感,艺术则是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形式。离开了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揭示审美的根本,从离开实践的主体间性来解释审美就只能远离真理。  相似文献   

16.
浪漫主义与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对立,集中研究人的内在的想象的灵感、激情的创造活动和个人的自我创造力。浪漫主义提出了关于人类精神的新标准和新价值。通过人的想象和自我创造力,人类能够创造出从未有过的、真实的实在(新的实在)。人类的创造性的想象参与着世界的创造活动。本文主要对浪漫主义的激情论、创造论和整体论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17.
论文化创造中的三个基本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有田  霍光耀 《兰州学刊》2008,(12):159-161
文化创造是人类有意识的自觉行为。文化创造过程贯穿着文化继承与借鉴、文化阐释与选择、文化综合与实践三个基本关系。文化继承与借鉴是文化创造的基础,文化阐释与选择是文化创造的关键,文化综合与实践是文化创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文化创造过程就是通过科学的文化阐释,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在继承借鉴基础上综合创新,经过文化实践,使新创造的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当代中国,推进文化创造、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握好这三个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是一位崇尚创造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在重庆育才学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艺术创造教育探索,采取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艺术教育方式方法和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思路。陶行知艺术创造教育思想不仅对当今艺术人才培养有借鉴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万资姿 《天府新论》2007,1(4):102-108
作为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之普遍工具性的存在,符号自身的人为性以及人类由此而具有的符号能力的不确定性本身就决定了人类的文化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将表现为一种人类符号能力的实现与被规定;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实现与限定,人类才有可能通过观念活动的符号设计及其创造活动的对象性结果即文化产品反观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自身存在;发展至今,这种符号设计下的文化创造越发成熟,从而也为自觉符号设计下的中国新时期文化创造提供了各种可能。  相似文献   

20.
龚举善 《阴山学刊》2003,16(3):9-13
艺术本体论研究已是20世纪的显学。对于文学创造理论研究而言,本体论堪称最高方法论原则。在世纪之交的开放性语境中,对艺术生态和理论研究有必要进行科学定位。本体论研究虽不失为文学创造理论阐释的重要维度,但也并非文学研究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