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梅娘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文坛上,梅娘作为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以其深蕴孤独的情绪塑造了一批蕴涵着孤独意识并向社会抗争的觉醒女性.这里以梅娘小说的创作文本为基础,分别从浅层的情感孤独和深层的思想孤独两个层面就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解析,以展示40年代社会女性特有的深沉孤独苦闷和她们与家庭及社会产生的激烈冲突,并试图通过对梅娘的童年经历以及中外文化心理建构、沦陷区特殊社会氛围三方面的剖析揭示梅娘孤独意识形成的社会基因,进而透视其作为关注女性命运的进步作家对知识女性群体命运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独步女性社会心理前沿的思想超前和高瞻远瞩.  相似文献   

2.
作为东北沦陷区女作家,梅娘的创作独具风格。20世纪40年代她的作品对传统女性观表现出微妙的赞许;她女性主义思想源于其颇富传奇色彩的父亲及家庭教育,不足与尴尬处则补以女性关怀意识;作为东北沦陷区的作家,注定她写作中“侨民”意识及“超然”的风格形成。总之,“南玲北梅”———现代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的梅娘在她如彗星般的创作生涯里,以其不同寻常别具风格的作品赢得当时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3.
从梅娘小说聚焦描写东北沦陷区的广大民众到上层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生活及心理世界入手,分析梅娘小说创作致力于开掘民族奴性心理和悲剧命运形成因由的特质,指出梅娘小说承载着深厚而丰富的现实主义内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梅娘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沦陷区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紧紧围绕女性主题展开,在此过程中她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形态各异的男性形象,即父亲、丈夫、情人和包括婴孩、侏儒、好色成癖的男性等在内的四大系列六种类型。借助这些男性形象,梅娘巧妙地完成了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与批判,实现了对女性主题全面而独到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写作理论认为,既住的文学和文化布满了男权意识.女性作家在争取话语权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独特的叙说策略.本文结合巴赫金"复调"/"对话"等小说理论解读梅娘的两篇小说,分析了其中蕴涵的丰富内容,揭示了梅娘作品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及对男性社会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梅娘小说的文化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看待梅娘的小说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涵义,不仅涉及到对梅娘自觉的文学主张的捕捉,更涉及到对梅娘整个小说创作的文化主题的把握和认识。纵观梅娘所有的小说作品,可以看出梅娘始终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的话题。梅娘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特有敏感,从家庭这个社会组成的最基本单元以及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怜和冲突出发,写出了人类生存模式的无奈与悲哀,表现出梅娘对人本身的关注与思考。这种强烈的终极关怀气息,在提升梅娘小说文化品味的同时,也拉大了梅娘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距离。这使得梅娘和她的小说呈现出一种边缘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为《鲁迅意识构成》的系列论文,着重从思想文化角度对鲁迅的孤独意识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孤独意识作为现代人自我意识深化的心理反应,同样贯穿在鲁迅的思想发展之中。文章指出,鲁迅的孤独意识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高潮期和淡化期等四个显现阶段。对人及其个体的关注,展现以个体主观精神独立与自由为中心内容的人的精神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于卓越天才思想的阐发,以及由此设计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人类解放的宏伟蓝图,是鲁迅孤独意识的本质内涵。确立'人'的视角,倡导'立人'思想,致力于思想文化启蒙工作,显示独立的人格意志力量,是鲁迅由孤独意识而萌发的精神文化创造性欲求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8.
四十年代初,华北文坛出现了一位和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梅娘。张、梅二人被称之为“南玲北梅”,可见影响之大。梅娘以她丰富的创作,鲜明的艺术个性,圆熟的写作技巧,以及对劳苦者和受压迫知识女性深切的同情获得了众多的读者,成为当时令人瞩目的文坛新人。梅娘,原名孙加瑞,曾用名敏子、梅娘、柳青娘  相似文献   

9.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在女性意识烛照下书写女性主体陷入孤独与困境的名篇,其女性孤独意蕴主要体现为女性主体的孤独书写、女性主体的孤独抗争。这一文本可以看作是20世纪20年代丁玲个人主义思想与女性主义思想的回光返照,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40年代的文坛上,张爱玲与梅娘并称"南玲北梅".她们的创作都侧重于关注大千世界中女性生活的纷繁世相,剖析女性的内心体验和所受的压迫,从而表现出突出的女性意识.然而由于两人的人生经验不同、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不同,她们的女性意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张爱玲以冷峻的笔调写出了"苍凉的"人生经历,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对男性的压迫和女性的奴性给予了冷静的观照;梅娘则怀着对女性的同情和关爱,在对女性的出路进行思索的同时,给予男性近乎绝望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特别注重对人物“生存情绪”的渲染,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情感的迷失、性的苦闷和困惑等“存在之烦”的描写,对女性(也是对整体上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的领会、关注和思索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王安忆善于刻画人物的那种无所不在的刻骨铭心的孤独感.她试图在作品中通过话语交流和思想的沟通,通过人类本原的交流形式来缓解这种孤独.这非但不能消解反而加重了人物的孤独感.正因为孤独,人总是要不断地寻找“生存之根”,以寄托飘浮的命运.王安忆作品中所表达的这种对生存情绪的渲染和对孤独、寻找等存在主义哲学命题的叙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存在主义思索和一定的存在主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2.
张爱华在其第一本散文集《孤独女子》中展现的孤独是多层面和多成分的。这种孤独肇始于作者孩提时在动乱年代被动形成的心理学层面的性格“孤僻”,但作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性格上的孤僻升华为哲学和艺术层面的“孤独”品格,从而对人生共同关注的诸多主题产生更为自由与深邃的领悟与关照。  相似文献   

13.
周朴园和佟振保两个人物形象的深层心理和生存处境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两人都曾出洋留学,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熏染,但是他们无法逾越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沟壑,陈旧的观念导致他们在面临婚姻的时候不惜痛失自己生命中的感性情愫,成为时代的负荷者。文章通过对人物深层心理的剖析,揭示其悲剧人生的社会性根源。  相似文献   

14.
边疆民族心理是边疆社会稳定的深层因素。它在边疆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历史发展及其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具有朴素性、互动性、感染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中民族意识、民族认知、民族心态和宗教心理是影响边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不断关注边疆民族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意识,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民族认知,培育各民族一家人的民族感情,建立民族心理的疏导机制,才能更好地维护边疆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电影《送我上青云》的意义不在于揭示当代社会的男权压迫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而是在中国男女基本平等的背景下,以盛男这个形象阐释了当代都市女性的独立内涵,揭示了她们孤独的生存处境以及这种困境形成的个体原因与社会原因,探索了独立女性的自我实现之路,将当代中国女性影像书写推到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以宋末诗人林景熙的诗文作品为研究对象,对林景熙作为一个朝代遗民的特殊心态进行剖析。认为其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失落、悲愤与忧患、愧疚与苦闷,交织着爱国激情与忧患意识,表现出决不屈辱的民族气节。这些都反映了南宋遗民群体的普遍心理现实,更揭示出宋元之交这个特殊时代士人的社会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试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洁把她创作的焦点放在中国当代女性的生存境况上,努力探寻当代妇女不幸的多种原因,她的小说透露出浓郁的女性意识。本文从张洁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和所揭示的阻碍女性发展的历史、社会痼疾,探析张洁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文化背景,从而确认张洁的小说在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8.
《卧虎藏龙》具有心理悲剧的特征.女主人公玉娇龙的性格是在八方受敌、四面出击的境遇下展现的,其中包括"善"与"善"的冲突.这一形象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充分揭示了她内心的、性格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敌人"正是她自己.小说对玉娇龙的悲剧及其与生俱来、伴随终身的孤独感的渲染,得力于王度庐的审美追求与精神分析派美学的契合.以刘泰保为代表的"闾巷之侠"形象的生动性,则体现着作者的"平民主义"精神.根据小说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和从小说节选的《语文读本》教材也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对女性世界的体认 ,对乱世人生的感悟 ,都极富别具一格的女性色彩 ,她的小说中也相应凝聚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月亮的意象及家庭婚姻两方面 ,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意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舍伍德· 安德森在其代表作《小镇畸人》中刻画了一个由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的美国西部小镇,镇上的人们行为怪异,被称为畸人,伊莉莎白是无数畸人中的一个. 借助关于疯癫形成的社会机制的理论,结合女性主义的观点,通过解读伊莉莎白在少女时期、婚姻中以及生命最后阶段的爱情,分析伊莉莎白因爱而畸的外部社会原因,警醒当代的人们关注女性的情感世界,保障女性在变化的社会机制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