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瓦尔登湖并不是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不过是一个象征 ,象征的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 ,所以不必到外界去寻找。一颗满足的心灵才是最富有的 ,他什么也不欠缺。我们的心灵背负着许多沉重的欲望 ,这欲望使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敌人 ,得不到心灵的宁静 ;使我们过不上简单幸福的生活 ,失去了生命的自由 ,得不到生命对于世界美的感受 ;使我们成为生命世界中一种因自我的折磨而愚蠢的动物。梭罗的境界和瓦尔登湖所象征的生存方式 ,远在存在主义之上  相似文献   

2.
瓦尔登湖并不是瓦尔登湖,瓦尔登湖不过是一个象征,象征的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所以不必到外界去寻找.一颗满足的心灵才是最富有的,他什么也不欠缺.我们的心灵背负着许多沉重的欲望,这欲望使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敌人,得不到心灵的宁静;使我们过不上简单幸福的生活,失去了生命的自由,得不到生命对于世界美的感受;使我们成为生命世界中一种因自我的折磨而愚蠢的动物.梭罗的境界和瓦尔登湖所象征的生存方式,远在存在主义之上.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人之自杀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杀系个人采取主动的方式结束自我生命的行为。现代社会的自杀问题比之传统社会更为严重 ,已经造成人类生命的巨大损失、公众精神的巨大痛苦和社会的重大难题。现代人的自杀行为虽然与精神疾病 (如忧郁症等 )有密切关联 ,但主要的还不是精神疾病所致 ,而是现代人独特的对待生命与生活的态度所引发的。所以 ,要解决现代人之自杀问题 ,必须从社会与人生两方面着手 ,尤其是要有对待生命的正确的态度和对生活意义的正确把握 ,并寻找到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明使人类成功摆脱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进入了相对的“自由生存”阶段。但人类迅速滑入另一个极端——“疯狂生存”,欲望得不到满足感到痛苦,得到满足又感到空虚,人类的心灵始终躁动不安,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现代人应如何“自由生存”?如何走出“疯狂生活”的困境?与作家福克纳希冀用传统美德来拯救现代人的思路不同,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鞭挞了以“假模假式”为核心的疯狂生存方式,向我们勾画了一种“自为自在”的生存方式,启示了另一种自由生活情调的重要性。塞林格比福克纳看得更远,他从东西哲学的交融中获得灵感,向现代人展示通向自由、美好、幸福生活图景应当遵循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下,人的尊严有起有落。网络化生存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促进了人际平等,增强了人的自尊感受,有助于人的尊严的彰显和实现。但是,网络化生存的虚拟性也极易淡化人的责任意识,其技术依赖性极大弱化了人的自主创造意识,使人的尊严受到贬抑。消除网络化生存对于人的尊严的负面影响,需要人们自觉地建立正确的网络世界的自由观,明确道德边界;同时充分发挥人的自觉主动性,变对网络的依赖为做网络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死亡言说的尴尬——中国当代先锋诗人自杀现象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在政治、文学、生存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当代先锋诗人自杀现象产生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指出这是他们的生命境遇处于深度尴尬状态的必然归宿。它不是无谓的牺牲 ,而是以殉道的方式启迪着人们对生活意义的思索和追问  相似文献   

7.
《爱历元年》的女性悲歌表明王跃文对爱情婚姻所持的依然是男权中心的理想主义态度。《爱历元年》揭示了秩序化的社会道德和理性的婚姻形式下,女性个体存在的孤独本质和对情爱的强烈渴望;展示了在激情的眩惑与理性的撕裂下,现代女性无法逾越的精神困惑和生存无奈。这种理性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是对现代人生命自由和人类生存困境的探索与超越,它以具有鲜活生命体验的欲望书写和属己的生命经纬激发着人们的体悟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明使人类成功摆脱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进入了相对的"自由生存"阶段。但人类迅速滑入另一个极端——"疯狂生存",欲望得不到满足感到痛苦,得到满足又感到空虚,人类的心灵始终躁动不安,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现代人应如何"自由生存"?如何走出"疯狂生活"的困境?与作家福克纳希冀用传统美德来拯救现代人的思路不同,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鞭挞了以"假模假式"为核心的疯狂生存方式,向我们勾画了一种"自为自在"的生存方式,启示了另一种自由生活情调的重要性。塞林格比福克纳看得更远,他从东西哲学的交融中获得灵感,向现代人展示通向自由、美好、幸福生活图景应当遵循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文艺创作中的工具性操作倾向,以及展示生活隐私的做法,都是对于文艺和生活的关系问题的片面化理解.文艺应该向人的情感世界深入,从人的生命本体出发,将生命体验升华和凝结为艺术形式,使读者通过人生体验指向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启示人们"诗意地生存".对于文艺家来说,个人生存状态同对读者负责应该是一致的.针对人的不同的生存状态应该有三种类型的文艺.真正伟大的艺术是体验人生并升华人生境界的明镜和灯塔,具有叩问人生意义、烛照人生道路的社会作用,因而具有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希腊神话和传说注重世俗个体的自由和人间英雄的荣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体现了古希腊民族在追求生活欲望的满足或与命运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完整人性和浪漫奔放的自由精神.同时,它始终关注人类的存在境况,展示生命的个体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揭示人类的欲望冒险带给人们的悲剧性与喜剧性的人生体验,蕴藏着深刻的现代性价值.它以诗性想象表达了远古希腊人力图诠释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原始观念,是躁动不安的西方思想文化超越性发展模式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1.
新公民参与是邻避冲突的核心议题,它对规避邻避冲突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社会建构过程的分析表明,邻避冲突中新公民参与缺失激化了对抗和非理性的集体行动。新公民参与是对邻避问题扩大化的负面解码过程,认知解放、信息不对称、知识垄断、信任差距等对此有重要影响。提升新公民参与应从制度化建设入手,扩大参与主体,建立决策参与、法律框架、信息沟通、知识分享等制度体系,建立邻避问题的有序、协商与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老龄化问题研究中,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成功老龄化和生产性老龄化,这四种理念具有不同的内涵。在结合地方养老服务创新案例分析四种老龄化理念的相互关系及其政策蕴意的基础上,运用“生活质量-社会质量”视角,评估健康老龄化和成功老龄化在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方面的效用,探讨生产性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对提升社会质量的意义,从而深化人们对各种养老理念的理解,将老龄化的问题延展至老年照顾之外的参与和增能方面,丰富养老政策的内容和内涵,为发展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3.
当代人面对越来越多的伦理观和德目表,但在行动时却往往盲目无措,一些传播与媒介伦理研究者推荐了“波特图式”和“博克模式”等实用的伦理推理模式,这些希望确定行为理由的推理模式实际上并不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有说服力的伦理依据。那什么是我们行动时可以依靠的东西?是随处可感的道德感吗?然而关于道德感的基因、神经生物和生物进化方面最新的科学研究明显打击了我们对道德感神话般的期待。不过,这类研究也提供了一些线索:行为的道德依据或者说道德感形成也许必须要从历史和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究,这样,美德伦理的研究传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提出的追寻美德的办法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推理和判断的模型,还把我们引向一条德行合一的道德探询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制造业企业想要转型升级,首先需要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是制造业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不同服务行业开放对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运输服务、金融服务、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对中国整体制造业生产率有正向促进作用,保险服务、通讯邮电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对整体制造业生产率有负向影响。将制造业按投入要素密集度不同划分后,发现运输服务对技术密集型企业、金融服务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对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正向影响最大,保险服务和咨询服务对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讯邮电服务和计算机信息服务对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负向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塞尔从自然主义立场出发,批评现象学犯了视角主义的错误,并将其困境解读为“现象学的幻象”,认为海德格尔的意义观就是这种幻象的典型。塞尔的这个解读没有足够注意海德格尔有关语言意义与存在意义的区分。从自然主义视野看,海德格尔将语言意义追溯至存在意义的做法看起来预设了意义的存在,并且陷入了某种循环之中。但海德格尔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借此循环进一步揭示出意义的时间性结构。反之,通过考察自然主义意义观的基本思路可以发现,意义与真之间也存在某种循环定义或论证的关系。自然主义者没有看到现象学思考的着力点正是此意义与真的相互交织处。与自然主义被动地陷入“循环-定义”不同,现象学主动地接受并展示这个“循环-结构”自身的意义。海德格尔的意义观就是此意义结构的一个生动展示。  相似文献   

16.
当代文学文献史料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文献史料的生成和存在总是与意识形态难以分割地缠结在一起;在当下它又深受科技、市场和全球化等现实语境和因素的影响;而研究者自身的认知和素养更是与文献史料研究的展开及其水平层次有直接关联。当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献史料,为了学科建设及自身学术水平、层次和规格的进一步提升,有必要将长期以来被遮蔽的文献史料纳入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基本论域是认识论,而非本体论。对象与客体、感性与所与是知识论中知觉问题的两对核心范畴。旧唯物主义的间接实在论将心灵理解为外物之镜,其逻辑后果是静观的态度、不可知论或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将外物理解为心灵之镜,作为自我意识的心灵被看作一台自己证明自己的自动机器。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克服了两者的不足,初步表达了实践建构论的知觉观。把《提纲》第一条解释为“超越‘唯物-唯心’之争的纲领”是一种误读。“超越论”的谜底是实践本体论,而实践本体论的谜底是本体论幻想。《提纲》第一条应被理解为新唯物主义解答认识论中的知觉问题之总纲。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重点批判了黑格尔国家学说的“头足倒置”与“首尾不一”,前者指黑格尔忽视了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决定性因素而非相反;后者指黑格尔未能贯彻自己的原则,既无创见更充满妥协。实际上,“头足倒置”并非直接批判黑格尔国家学说,其主要目标是近代政治哲学,在批判近代政治哲学方面,马克思与黑格尔共享了同一个逻辑。“首尾不一”则沿用黑格尔的逻辑框架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非批判性”之缺陷,这一批判指出了黑格尔法哲学存在的问题,但不是以往研究关注的重点。因此,对于马克思的批判,我们不应简单定论,既要认识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关系,也要认识到马克思批判的错位之处,更要认识到他们各自政治哲学自身发展路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依据利己与利他的二元对立架构,某些西方学者往往认为利他主义不符合趋善避恶的自利人性,因此是不合理而无法成立的;另一些西方学者又主张利他主义在道德上要比利己主义高尚优越,结果陷入了所谓“无人性有德性”的悖论。不过,如果我们把自利、利己、利他三个概念严格区分开来,并且依据现实生活的各种冲突澄清利他主义的产生机制,就能揭示它既完全符合人性逻辑,又具有复杂道德属性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从奥古斯丁起,西方主流学界往往依据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二元对立架构,主张自由意志的随意任性具有随机偶然的倾向,既有可能鼓励人们行善,也有可能怂恿人们作恶,结果扭曲了自由意志的本来面目。其实,无论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人们的自由意志始终遵循着趋善避恶的人性逻辑。只有抓住了这根一定如此的必然链条,我们才能在元价值学的层面上揭示人们在诸善冲突中如何基于意志自由达成现实自由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