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清代考据学的学术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清代考据学派学术宗旨的认识关系到对清代考据学的评价。从清初的顾炎武、阎若璩等 ,中期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到晚清的俞樾等无不以由小学以通经明道作为他们的学术宗旨。这一宗旨是考据学区别于宋学的最显著的标志 ,它说明考据学家们不是为考据而考据 ,对批判程朱理学、促进学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近代学者对清代学术的研究首推章太炎,但是真正开始关注清代学术称谓问题的则是刘师培,他的《近代汉学变迁论》对"汉学"释名,开启了近代学者对清代学术称谓的大讨论。胡适、柳诒徵、傅斯年、钱穆等学者纷纷阐释"汉学"、"考据学"、"朴学"之名来称呼清代学术的不合适性。而梁启超以"清学"来代称清代学术被后来诸多学者所采纳,并且为我们今天讨论清代学术称谓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代之治有一代之学,清代学术,无论渊源成果,流布影响,考据学皆独占鳌头。清代考据学,自明中后期发凡,其发展、兴盛及至没落的轨迹,实际纵贯有清一代,总此400多年的时间,固然有其断限,但涉及学家之繁,著作之夥,历史发展之委曲,林林总总,目不暇给。清代考据学自其产生之初,一直夹杂有不同的声音,满清覆灭,梁启超、钱穆辈总结有清一代学术史,一度有所论定,及至目前,时代迥异,观点流变,歧见叠出,众说纷纭,曾经俨然定论的评述不断被质疑辨正,一方面或可见学术风气之开,另一方面也足见于清代考据学立论之难。今人有…  相似文献   

4.
陈垣先生发凡起例,对文献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建基工作,在继承乾嘉考据学的传统,通过考证实践,将清代学术中各种零散的考据手段,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系统总结、缜密论证形成专学。其所归纳的义例和原则,至今仍在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发挥着典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考据学鼎盛期,考据学是清代学术的主流,并形成“时代思潮”。清人考《孟》,涉及孟子本人与家世,孟子生卒年月与游历时地,孟子游事之君与弟子,《孟子》作者与篇章次序,《孟子》字词句章与思想主张,名物训诂与典章制度,可谓无所不考,卓然有成。成果丰硕,考证全面,研治深入,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清代隶书的复兴既是书法自身发展的结果 ,又有着广泛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晚明豪放书风虽然是帖学内部的变革 ,但已在审美思想上开启了清代书学思想转换的思潮。帖学的衰落促使清初的有识之书家进行新的探索 ,因而出现了隶书的复苏 ;文物的大量出土 ,金石考据学的兴起 ,以及在此基础上碑学理论的创立 ,极大地促进了隶书创作的繁荣 ,从而迎来了清代隶书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7.
清代考据学是继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之后,对中国传统学术和思想文化加以整理和总结的集大成之学。“皖派”学术是乾嘉考据学的主体,也是清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与外延并非指安徽一地之人和一地之学,它是以江永和戴震为代表的汉学研究群体,以徽州为发祥地,逐步向江浙湖广及燕冀等地扩散延伸。随着弟子或私淑的与日俱增,及至《四库全书》开馆,皖派已蔚成规模,由乡野而登庙堂,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及近代以来的学术风气。这一特殊现象的出现,既符合儒学自身内在发展的要求,也与明清徽州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更多的是与朝廷文化政策同步契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1  两百余年前的清代乾嘉时期,产生了著名的“乾嘉考据学”和一批卓有建树的学术巨子,如惠栋、卢文、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顾广圻等人,他们或追究古音古义,或考订名物典制,或探求历史本原,或搜集版本、校订异同,形成了中国古文献研究、整理的高潮。两百多年来,对蔚为一代学术的乾嘉考据学,人们褒贬纷纭,莫衷一是。今天,当我们在2 1世纪之初,以继往开来的学术眼光平心静气地回溯乾嘉学术及其代表人物时,我们会发现,诸如汉学、小学、朴学、考据学之称,固然本身就已包含着所谓“之学”、“不知通变”、“目光短浅”…  相似文献   

9.
乾嘉考据学是清代学术的代表,重视文本考证研究。清代庄学在学风精神、治学方法及治学路径上都受乾嘉考据学的影响,出现了一股考证风潮。清代学者主要从辑佚、校勘、训诂、音韵、辨伪等方面对《庄子》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考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受乾嘉考据学自身属性和清代社会发展形势等因素的制约,清代的《庄子》考证稍后于乾嘉考据学的发展,二者的进程表现出不同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洪颐煊是清代嘉、道间浙江地区一位重要的经学家和考据学家,在经学、史学、诸子学以及金石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是清代学术史上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洪颐煊有着很好的家学氛围,也曾受到当时著名学界泰斗的赏识和提携。他虽曾多次参加科考,然最终却无心于官场,在问学问业的生涯中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学术研究的道路。在治学上,洪颐煊以经学见长,笃守汉学家法,推崇许慎、郑玄之学。同时兼通史学、诸子学,学术根底非常深厚。洪颐煊笃守乾嘉汉学,熟谙考据学。他精通传统小学,擅于考辨旧注,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创见。此外,洪颐煊重视辑佚古书,还是清代较早而且颇有成就的一位辑佚家。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虽然只是商代后期的占卜文字(后来又包括西周甲骨文),但它却如同一部不藏善不隐恶的信史,记载了华夏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政治、哲学、经济、宗教等等。其中也比较全面地记载了中国古代女性的辉煌和喜悦、厄运与悲苦,使人能从中看到中国古代女性的音容笑貌,也能听到她们的低沉呻吟。  相似文献   

12.
理学鼻祖周敦颐一生到过江西、四川、湖南、广东任职和生活,他所到之处多游记并留有石刻题名。目前发现的经金石文献记载并可考的题名共有15处,其中湖南省永州市两处题刻保存完好。本文对这些石刻题名的具体情况一一考证并简释,以期有助于濂溪学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西周金文赏赐物品确认的前提之一是对表赏赐义动词的正确解读;而且不同动词的使用,往往隐含着赏赐行为中不同的授受关系.西周金文中有十几个赏赐动词,对其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正确理解铭辞,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当时的赏赐制度.在广泛吸取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古文字学研究成果和结合传世文献参证,对其试加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同顺先生所著《镇江古代石刻及焦山碑林书法研究》,以其丰富的资料和独到的视角,对镇江古代石刻及焦山碑林作了全面系统的评述和精确的考证,具有相当多的全新的开拓性的见解,使地域书法研究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该书以史与论、考与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抓住焦山石刻要害,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15.
西周金文处于汉字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西周铜器铭文中图形文字向方块字体转变,偏旁部首增加并趋于成熟,汉字形体结构日益完善,形声结构迅速增长。对西周金文构形特征的考察能够深入了解文字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而有助于探求汉字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殷墟甲骨文词汇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系统整理殷墟甲骨文字头的基础上,梳理出甲骨文的全部词目为3 596个,并对其普通词汇中的所有已识词词目进行了分类列举,首次较全面地揭示了甲骨文所反映的商代词汇面貌。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实地调查所获取的历代护林碑刻资料,绥宁县护林碑刻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风水培植、定界息讼、封山育林、保护歇凉古树四类,从立碑的主体上看主要有官府的山林封禁碑、村寨的育林规约碑、家族的山林分界碑、会社组织的护树告示碑等类型。护林碑刻不仅蕴含丰富的生态信息与历代护林思想,还体现出当地少数民族在人工林经营上的制度性选择。其功能主要体现为传承生态维护理念,稳定宜林地边界,宣示毁林的惩罚规制。  相似文献   

18.
张铮 《东方论坛》2007,(6):92-94
"殷商文化"是我们上古文明之一,它的国家性质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关于"殷商"的正名和族属问题,许多学者都做过探讨.我们在对照甲骨文、商周金文以及先泰特别是西周时期的文献后,认为"殷商"的分称与合称是有着特定的历史含义的,"殷"、"商"所指代的含义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西周金文是西周时期的同时材料,内容丰富且真实可靠。其词汇研究是构建上古汉语词汇必不可少的。西周军事动词由大部分殷商时期的词和一小部分西周产生的新词组成。词的来源主要有继承、借用字形、借用一部分旧有成分和完全创造新词。  相似文献   

20.
在甲骨文研究的早期阶段,罗振玉当数第一位功臣:他帮助了《铁云藏龟》和《契文举例》的出版;亲自搜集和公布了大量的甲骨文资料;在考释文字时大胆纠正《说文》的违失;用"由许书以溯金文,由金文以窥书契"的方法考释出560多个甲骨文字;在已识文字的基础上,罗振玉进一步"考求典制、稽证旧闻",探索商代历史、礼制和文化,为甲骨学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