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昌古城对于山水环境的利用,经历了一个以山水为屏障到以山水为景观,进而以山水为城市骨架、以山水为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从夏口到武昌,在千年的变迁中,长江与黄鹄山,以及建于黄鹄山上的楼阁始终是构成城市的主要元素与城市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2.
朱熹一生寄情山水,不仅有层次较高的旅游动机,而且形成了很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人格。他的旅游动机主要表现为好佳山水以探奇求美;远游以广其见闻;交游以得名胜;优游和缓以养生休闲;脱尘氛以识天地之理。他的旅游文化人格主要体现为平生山水之心、诗酒之兴、怀古之思、仁智之乐。其旅游动机与文化人格对于当今旅游者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诗经》、《楚辞》中所表现出来的山水审美意识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 ,可以发现 :《诗经》多以山水景物作比兴之背景材料 ,景真实而语简朴 ;《楚辞》比兴的背景材料更为丰富 ,景多虚而词尚丽。《诗经》多以“水”象征绵绵愁绪和渲染情绪与气氛 ,情景交融者较少 ;《楚辞》山水景物描写多呈感伤性色彩 ,且每每以自然山水历程之艰险象征人世道路之艰难 ,情景交融者甚多。《诗经》山水审美意识经历了一个由敬畏山水自然之神到以山水为比兴材料及愉悦对象的变化过程 ;《楚辞》从一开始便表现出对山水等自然神的亲和感和热爱感。较之《诗经》 ,《楚辞》的山水审美意识更强了 ,山水审美的自觉性更高了 ,诗歌艺术境界更宽了 ,为迎接山水诗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较为丰富而宝贵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4.
柳永对宋代山水词的发展贡献甚大,他翻新民间慢词俗曲和自创慢词新调,为山水景物的铺写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并且因其山水景物题材的诗意化,使得慢词雅化,山水景物成为他"雅"的那部分作品的重要元素;他铺写山水园林景物的词,扩展了白居易、潘阆的描绘手段,更加细致生动;他刻画羁旅行役中的旅途风光以抒怀,铺叙展衍,积累了以词写旅途山水景物、情景交融的经验。他写山水园林风貌以及行旅途中的山水景物而展扩的词境,走出了传统词的写景狭小逼仄的天地,为山水词的进一步发展做了极有意义的开拓。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有以山水为文、因山水生文、皈依山水之特点,在论及情理丽辞、神思养气、体势、程器时,常以山水为喻。《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以山水的“比德”为基础,亦重视山水的独立审美价值,“神游”于山水之美,认识到山水的自然规律,同时辩证地看待山水之殇。《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意义非凡,对后世的文论、诗话以山水为喻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对山水文学的促进。  相似文献   

6.
近期国际汉学界山水美学论文大多以问题为中心,以中国哲学术语为核心话语,追求原创,注重理论实践结合。既有以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气优先论”“水首生论”与中外文论结合,揭橥山水美学研究路径的哲思;也有检视中国山水景观源流与西方“景观”差异的力作;更有从中国古代山水作为诗画大家“游、居之所”出发,用后现代话语阐释中国山水及其诗画“读什么”和“怎样读”;或对“通感”与山水诗画之“兴”的探讨。由此形成海外中国美学研究一种特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绘画山水人物花鸟三科,题材表现各异,山水重气韵,花鸟重情趣、人物重神气。花鸟画起始只为山水人物配景,自晚唐五代之际单独分科,至宋元得以最迅速、最丰富的发展。明清时期以花鸟为题材的画家更是不胜枚举,概因古代文人对于花鸟的特殊喜好,寄情托物,比于德性,  相似文献   

8.
唐前山水文化经历了从蒙昧向文明、从物质依赖向精神诉求、从非理性向理性发展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人对山水自然的认识由纯客观的审视向主客观融合的方向不断变化,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化的人文基础:精神的需求与艺术的审美相融合。反映在文学状态中,《诗经》的比、兴及庄、骚的夸张、渲染奠定了人与自然山水的艺术关联和哲学层面;汉大赋中的山水自然成为烘托帝王功业的载体;两晋之交的陶渊明与山水自然的人格融合开创了隐逸与田园诗的先河;晋室南渡后,以谢灵运为代表,把山水自然引向贵族化。陶谢在其山水诗歌中所反映出的人格特点,为唐代山水文化的发展树立了楷模。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中国古人最崇尚的审美理想,和谐审美对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晋宋山水田园诗展现的自然美和生活美均以和谐为审美的标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的剖析深入探讨晋宋山水田园诗以和谐为核心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0.
王凯博士的新著《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近日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道家精神为线索,在哲学、文学、美学、艺术的广阔视野下,对先秦至晚唐的山水田园诗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深化了对古典美学和古典诗学的研究。作为一部融美学与文学为一体的学术著作,该书贯彻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清晰地勾勒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孕育、萌芽、形成以及发展到高峰的流变过程,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艺术特色和美学特征;既深入地探讨了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精神对山水田园诗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也生动地展现出山水田园诗中所蕴涵着的自然气韵和道家风骨;同时,也试图通过对山水田园诗的现代阐释来彰显生存境域的深层奥秘,重新还原诗意语言自身所建立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派的鼻祖。因为政治上的不如意,他与山水结缘,他游山历水,进行诗歌创作,他以文学家的眼光去感知山水,把山水与文学融在一起,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山水文学,虽然山水给他的生命注入了活力,但没能抚慰他心灵深处的政治创伤。  相似文献   

12.
古代山水文学发达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是十分发达的。尤其是魏晋以后,经唐宋而至明清的一千多年间,人才辈出,名篇相继。其作品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影响之大,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山水文学之所以如此发达,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正于雅爱山水的大方之家。 (一) 探讨中国山水文学发达的原因,我们首先要考察的是中国山水所独具的自然特点。因为,山水文学是以山水景物为中心题材或主要描写对象的文学。山水景物是否具有自然之美,对于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古人说:“当奇境而有奇文”、“江山明秀发诗情”,形象地说明了山水景物只有具备自然之美,才有可能引起山水文  相似文献   

13.
盛唐的诗坛上,群星灿烂,很多有名的诗人和各种各样的流派都出现了。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 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派就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先简单讲讲盛唐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不始于唐代,六朝时就有了,还是比较成熟的山水田园诗。但六朝时的山水田园诗是公开的,以陶渊明为代表是写田园风光的;以谢灵运、谢眺为代表是写山水的。二谢的山水诗,按前人的评价是“有句无篇”,只有些好句子,没有整个篇章好的。而  相似文献   

14.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继承了前人的田园诗风格,还融入了释道观,他以一个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把绘画构图中的色彩、动静等引入诗中,形成了其特有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丰富了中国的山水田园诗类型。其山水田园诗给后世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题目: 可能你曾流连过桂林的奇山异水,可能你还沉醉过鼎湖山的灵山秀水,也可能你更神往贵州的真山真水。总之,生活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仍衷情那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因为它,人们终于发现了自己心灵深处的山水情结,听到了山水的自述和呐喊,陶醉于山那边、水一方的某个感人故事;因为它,我们的眼亮了,心活了,情也真了……也许我们会纵情山水;也许我们会感悟山水,寄情山水;也许,我们还会去欣赏山水之画,品山水之诗;也许……请以"山水"为话题,联系自身生活积累和思想感情,写一篇文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空间布局思想是三位一体、侧面突破。以改革、稳定和发展为支点 ,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进行一体化布局 ,这对恩施州的发展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恩施州要利用西部大开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机 ,跳跃前进 ,要念好山水经和人力经 ,处理好山水资源开发与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 ;山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山水资源开发与规模经营的关系。发挥各种人力资源的积极性 ,以使较少的资金投入办较多的山水资源开发项目 ,振兴恩施州经济。  相似文献   

17.
刘昚虚与山水田园诗派的中坚人物孟浩然,及王昌龄、诸禅僧交往颇深;其山水田园诗在立意、技法、风格上均与王孟诗派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征相近,所以刘昚虚应当属于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其山水田园诗以“深厚”的诗境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8.
以探究文化根源为主线,比较分析枯山水庭园在中国和日本生成的不同气质。一方面,从日本的禅宗渊源出发,剖析日本的美学基因与造园意境;另一方面,以中国的文化土壤和现实环境为依据,探讨枯山水在中国存在和生长的根本原因。不同的文化根基造就不同的审美情趣与意识形态,因此,品读中国人眼中的枯山水,必应立足于日本禅文化的祖源——中国佛教文化。以沈阳建筑大学办公楼内枯山水庭园为案例,具体阐释枯山水庭园在当代中国生成的新气质。  相似文献   

19.
山水诗的科学内涵及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孙文昌山水诗,即以自然山水为歌咏对象,以反映“人化”自然风光为主要内客的诗篇。它除具有诗歌的一般特点,即语言凝炼、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想象力强、富有意境美和音乐美之外,还由于篇幅短小,易诵易记,在游人中广为流传,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传统山水城市为鉴,分析了山水与城市的辩证关系和山水城市自然、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提出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基础,人工雕琢与自然保护精心配合的山水城市创造原则,并以仁寿山水城市建设为例,探讨了通过对山水自然的观照与利用,人的能动性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形态、景观特色、城市意境创造以及城市人文环境培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