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研究了粗集理论中基于差别矩阵,关联矩阵的属性约简算法,分析了各种算法和原理,指出了优缺点,对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企业信息化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系统的观点,依据信息化项目开发的生命周期,建构信息化项目集成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粗神经网络对企业信息化项目进行集成风险预警.粗神经网络是一种基于粗集和神经网络的混合模型,用粗集作为神经网络的预处理环节,对属性进行约简、消除样本冗余,达到优化BP神经网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决策粗糙集模型源于贝叶斯决策准则,利用代价矩阵生成了构建概率粗糙集所需的一对阈值.但决策粗糙集并不具备经典粗糙集理论中常用的单调性,这给研究决策粗糙集的约简问题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通过考虑决策粗糙近似集是否变化,分析了决策粗糙集的决策保持约简与决策单调约简,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属性重要度以求解这两种约简.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决策保持约简,通过决策单调约简,可以获得更多的由下近似与上近似所支持的决策规则,但同时也需付出更大的决策代价,从而揭示了想要得到更多,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哲学道理.  相似文献   

4.
《琼州学院学报》2015,(5):17-21
属性约简在某种指标下最大限度保留信息系统的主要信息,使所获得的知识简化,其有利于获取有效的决策规则.针对序信息系统约简问题,本文构建了两种基于优势度的属性重要性度量方法及探索其相关数学性质,并将其应用于企业发展能力信息系统获得属性约简集合.实例分析表明了所构建方法能有效地利用数据的分布信息来反映出对象之间的差别程度,更客观体现出属性的重要程度.  相似文献   

5.
环境不确定性的存在要求企业具有足够的组织系统柔性。文章通过分析组织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及组织资源、结构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构建了组织柔性的评价体系,并利用粗集对评价指标进行约简,然后用未确知测度模型对组织柔性进行评价,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比较不同组织系统柔性的好坏,并提出提高柔性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企业性质问题是企业理论、公司治理领域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沿着科斯对企业性质的理解与伯利一米恩斯开创的权力关系及其演化分析方法,从演进的动态视角探讨企业的性质及其演变问题.核心观点是,企业内部核心资产的变化决定了企业权力关系的变化,权力关系的变化决定企业性质及其演进.这一研究表明:进一步探讨企业权力结构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对深化企业理论研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企业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即企业性质问题迄今依然未有定见.现有的企业理论多数是强调和分析了企业性质的某一个方面,这种不完全的分析导致了不同理论之间观点的冲突和争论.本文试图通过一个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比来精确定义企业的技术和制度性质,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基于技术-制度双重性质的企业理论分析框架,并阐述了技术和制度在动态中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性质的认识是抽象的 ,忽略了社会历史性 ,根源在于其理论的假定前提、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科学认识企业的性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 ,企业具有双重性质 :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具体组织形式 ,是以劳动力市场代替产品市场 ;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形式 ,具有社会性质。企业的社会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古典企业是资本雇佣劳动 ,现代企业则是共同治理。企业的性质由资本雇佣劳动发展为共同治理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企业的性质及其内部权利分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为一个契约,分析企业的性质和其内部权利分配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深化和发展了古典和新古典理论.但是,在企业性质的问题上,现代企业理论过分强调企业的交易性质,而忽视了企业最基本的特征--生产性;在企业内部权利分配问题上,泛化了所有权的概念,颠倒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和索取权(或收益权)的逻辑.  相似文献   

10.
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重要实践问题。正因为所有制问题的重要,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强调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核心是所有制的性质。但是,怎样正确判断所有制的性质?马克思对资本实质的揭露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梅玉 《殷都学刊》2011,32(1):117-121
介宾结构"往+NP"可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用于动词后作补语,形成"往+NP+VP"和"V+往+NP"句法格式。这两种格式都可以表示位移类事件,前者可表示现实类位移事件、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虚拟类位移事件;后者一般只表示虚拟类位移事件。这三类事件并不是没有任何关系,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讲,虚拟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的隐喻,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向虚拟类位移事件的过渡状态。三者均体现了意向图式中的路径图式。  相似文献   

12.
丁志丛 《云梦学刊》2006,27(4):137-139
"开+NP"与"关+NP"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动词"开"与"关"后面带体词性宾语的能力不一致,"开"带体词性宾语的能力远远高于"关"."开/关+NP"不对称主要是因为"开"与"关"作为强动作动词出现的时间悬殊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还NP呢"的语义特征及语法意义都具有特殊性。"还NP呢"是一种语义丰富并具有特定语用价值的语法形式,能够表达对一定语境中NP所指对象的强烈评价,语气上相应表现为褒扬或贬抑。NP具有异感性和主观性,"还NP呢"具有表义不平衡性,这一结构也反映出隐喻与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动宾组合中的有界与无界问题。本文认为,宾语的有界性难以确立动宾短语的有界性,Verkuyl提出的从树状图底部往上判断动宾组合是否有界的观点,以及与之类似的Tenny和Krifka的观点难以成立;部分动词的有界与无界、动宾短语的有界与无界很多情况下是在句子层面上反映出来的;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界宾语未达到其内在的终止点句子也成立;汉语了只是完成体标记,了本身不能确立动词的有界性,动补结构才是有界动词,单音节动词加了既可能表示有界意义,也可能表示无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N1 在 处所 V N2"句式出发,讨论介词短语"在 处所"与N1,N2,以及单音节动词V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在空间系统上把"在 处所"次范畴化为施事定点、受事起点、受事终点、受事原点;从认知语法中引进时间顺序原则,分析处所范畴与动词的强制性论元之间的时序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易正中 《云梦学刊》2014,(3):131-135
“作为NP,(S)V P”构式表达的是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某种预期;构式中的“NP”与“VP”之间存在着相对固定的联系;该构式具有主观性、能产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明清山东方言白话文献中,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用来回指前文所述内容时出现了两种特殊的句法位置:指示代词+NP+VP和NP+指示代词+VP。这两种位置的指示代词与NP之间都没有结构关系,而指示代词与VP则存在着语义上的主-述关系和宾-动关系。这两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大约是在元明时期产生的,它的出现具有鲜明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对汉语“NP1 V NP2 XP”格式中V的考察着手,可初步认定汉语中语类选择一个论元补语小句的几类动词,并重新界定了汉语论元补语小句的标准;根据重新界定的论元补语小句的标准,确定了汉语中动词性小句的存在,使动结构中论元补语小句的存在;认为小句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它可以统一解释一些错综复杂的句子结构,是汉语研究中一种值得重视的句法和语义分析理论,体现了语法研究中理论上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率稍低一些。不过,它功能较多,能构成各种不同结构的句式。如“如何+VP/AP”、“NP+如何”、“无论/不管+如何”、“V得+如何”、“如何如何+AP/VP”、“NP+如何如何”、“VP+如何如何”、“如何如何+NP”等。论文从单用、叠用、连用角度归纳了“如何”的主要用法,并具体解释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宇枫 《云梦学刊》2013,34(1):129-134
先秦汉语“是”字主语句中有一类较特殊的次类——“NP,是+P”,其中的指代词“是”在语义上回指其前的名词性成份NP,这是汉语判断句系词“是”产生的重要句法环境。不过,该句式在先秦汉语中并不多见:通过对六部先秦典籍的考察,只有13例“NP,是+P”可以认为是较典型的用例,而这13例“是”字主语句仍然说明了指代词“是”的回指用法逐渐弱化,由一个可有可无的语用成份,最终发展为系词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指代词“是”和“NP,是+P”句式在语义机制和句法机制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类似的语言变化现象在汉语史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