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在个体生命分为三期的世代交叠模型下,分析了现收现付制公共养老保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个体是无私的;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于对个体工资征收的个人所得税.接着,财政收入被分配到老年人的养老保险和公共服务两方面.我们证明了虽然现收现付制公共养老保险有可能增加社会福利,但是妨碍经济增长.相应的,本文说明了我国应该完善养老保险改革.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对储蓄的影响,通过一个两期的世代交叠模型分析,显示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减少了储蓄,而基金制养老保险对储蓄则没有影响.提出在当前中国储蓄过度而消费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原有的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有助于降低储蓄率,增加居民消费,进而实现经济的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存在困境,难以实行积累制;现收现付制有其适应当前现实环境的合理性,我国应在目前基础上完善现收现付制筹资模式。建议从调整退休年龄,提高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开征社会保障税,增加政府一般预算补贴四个方面进行政策规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养老保险融资机制存在三重侧面,即法规文件上的"统账结合制"、实质规范上的"完全基金制"和现实运行上的"现收现付制",表现出中国养老保险融资机制规范与事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极大阻碍了制度的有效运行。养老保险制度应促进劳资协作和社会团结的制度目的,决定了"统账结合制"区分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并由用人单位承担绝大部分养老保险费率的做法,很值得商榷。尽管现收现付制在面对人口老龄化时会相对较快地表征出支付不能,但出于互助共同体的本质要求,养老保险融资机制也应恪守"保险原则",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以使养老保险基金能在最大程度上远离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确保养老保险收支的稳定性,减轻政府的政治和经济风险,避免国家被资本垄断所绑架,故而现收现付制相比于基金制更为可取。在充分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之后,未来中国养老保险融资机制应考虑通过废除"个人账户",贯彻养老保险收支当期平衡,以实现单一账户制下的现收现付。  相似文献   

5.
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轨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讨论了有关养老保险体系转轨的几个基本的经济学问题。首先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 :为什么要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轨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马上向基金制转轨是否是最优的选择 ?文章还阐释了基金制下的收益率的决定因素并对基金制与现收现付制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比较 ,最后对养老保险体系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是养老保险筹资的两种基本模式.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统账结合制,在本质上是部分基金积累制。现收现付制可以实现养老金的代际转移,在支付规模小、人口负担较轻的情况下这种养老制度具有可行性,而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此制度受到严重挑战,于是各国养老金制度纷纷向基金积累制过渡。本文通过实证的方法分析现收现付制与统账结合制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结果显示统账结合制会使储蓄减少25%,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养老金制度变迁过程中转轨成本的消化会对城镇居民储蓄产生负作用。  相似文献   

7.
瑞典旧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是以规定受益制为特征的现收现付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直接导致巨额养老金难以支付的结果,迫使政府将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制部分地向规定缴费制的基金制转型;新执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为每个工人建立由瑞典政府代表个人管理的名义个人账户和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养老金账号上的资金可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并可以以遗产的形式继承给相关的受益人.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应该改变养老金受益的计算方式,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分离,开辟养老保险基金按账户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确保个人账户上养老基金的投资增值;并且要加强和培养养老保险的精算人员.  相似文献   

8.
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转化为统账结合部分积累制,个人账户是统账结合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关键.目前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使统账结合制度形同虚设,破坏了原制度模式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使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蜕变为现收现付制度.采取国家补贴、降低个人账户规模、延长退休时间、扩大征缴面等方法,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以保证我国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能够顺利推行.  相似文献   

9.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历经了十多年的改革 ,已实现了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基金制的转换。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基金在社会生活中起了积极、重要的作用。然而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们必须多方面寻求对策 ,以促进养老基金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国外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着力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必要分析这项制度对微观主体经济行为的影响机理.建立一个两时期的交叠世代模式,分别对自由放任或基金制经济和现收现付制经济中家庭的生育决策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进行了分析.发现现收现付制经济中家庭倾向于减少对子女的投入,从而产生了一种内在的、自动的降低生育率的机制.因此,建议在农村建立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变农村的养老模式,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促进和就业培训,促使农村人口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1998年哈萨克斯坦发起了养老金制度改革,其主要特点是以雇员供款为基础,由国家委托私人管理个人养老金的资本帐户。哈萨克斯坦的养老金体系由积累制养老金和现收现付制养老金构成,前者面向中青年,后者针对中老年。到2019年的过渡期,一部分人养老金收入主要由国家养老金组成,一部分人的养老金构成部分中,国家养老金所占比例将会下降。他们的养老金收入主要是由养老金的积累部分和基本养老金构成,二者比例大致相同。男性与女性在转型期养老金收入上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2002-2007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调查的数据,研究推进养老保险改革对员工工资的影响,即缴存养老保险比例的变化是否对员工的工资存在挤出或替代效应.在通过工具变量克服养老保险的内生性之后,发现员工的名义工资具有刚性,养老保险不能替代名义工资.剔除各地通货膨胀的因素之后,养老保险也不会挤出实际工资.这与西方国家的发现有所不同….文章进一步解释了在中国存在这种关系的主要原因.文章的发现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下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本战略选择和调整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英国养老金制度发展史上,1986年的撒切尔政府养老金制度改革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促成这次改革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人口老龄化使养老金支出不断增长;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协调;养老金制度本身的缺陷;哈耶克的思想和货币主义理论对撒切尔的巨大影响;政界的右转.  相似文献   

14.
面对南京市老年人口总量持续增加、抚养比快速上升且高龄化增势明显的老龄化发展趋势,该市的养老保险基金运作中存在着养老金缺口增大、个人帐户空帐运行、养老金工资替代率偏高等问题。据此,建议采取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分别征集和管理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鼓励开办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计划等措施,以有效解决问题并防范养老金风险。  相似文献   

15.
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扩面的背景下,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财政责任的发展与改革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政府财政责任在瑞典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3个阶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呈现出由全民共享的普惠制向低收入和无收入群体倾斜,基于不同支柱与不同层级的差异化政府财政责任,随着经济、人口因素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推动养老保险的地方化等特征。基于瑞典养老保险制度政府财政责任的发展与演变的经验,中国应立足于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适时适度调整养老保险制度政府财政责任;逐步建立由基本养老金全民普遍享有向弱势群体倾斜的财政支持制度;构建养老保险制度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责任调整的动态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一些地方先后进行了试点改革,方案设计既具有共同点也存在较大差异,但各地改革方案都存在诸多问题.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应在明确改革目的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措施和方案.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不能以降低退休职工待遇水平减轻财政压力为目标,而应以建立统一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目标.《试点方案》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但显著地降低了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的待遇水平,必然遭遇改革的阻力.完善《试点方案》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职业年金计划并明确待遇水平.对于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应建立待遇确定型的职业年金,而对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则应建立缴费确定型的职业年金.同时,应完善相关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实行股权分置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该文基于Richardson(2006)方法,以2006年完成股改的公司为对象,以其股改前后三年(2004-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变化,以从公司投资的角度检验股改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降低了公司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抑制了两权分离对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影响,而且股改的这一效果在非国有公司中更加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股权分置改革通过改善公司治理降低了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抑制了两权分离对过度投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pension reform for men and women by comparing the outcomes in the system after reform to the outcomes under the prior system. The authors also study the incentive effects on labor supply. The size of the labor force, however, i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rules for retirement, social insurance programs (e.g., sickness insurance and unemployment insurance), 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s, and seniority rules. Using a simulation model, the authors compare women's pension benefits and contributions to those of men in the new Swedish system and in the old. The analysis includes simulating the wage and employment histories of representative men and women and the pension benefits these are likely to generate under the old and new rules. After showing the results of this model, the authors describe and discuss the supplementary pension systems, that is, the negotiated collective agreement schemes and different pathways to retirement. Based 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wedish and Latin America simulated data, the final section of the article discusses gender impact of pension rules and how to design pension, systems to ensure adequate pension benefits for both women and 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