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生态政治视野中的生态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考察了生态补偿问题的多维视野后,从生态政治的视野把握生态补偿,认为生态补偿是政府主导下合理分配社会一经济一生态复合系统中的各个不同利益主体间合作所带来的生态收益与成本,以达成生态正义、保护自然资本的生态政治经济制度安排.生态补偿问题是一个生态政治学问题,这是因为:首先,从生态补偿的目的来看,生态补偿终极的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本",以维持人类社会长远的整体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而自然资本作为生命的支持价值,既包含经济学的内涵,又是一个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生态补偿问题的产生来看,这既是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也是整体的公共政治问题,必须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公共主体和市场主体两种方式来解决.第三,生态补偿平等地分配社会生态舍作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生态正义性的政治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在于: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和耗竭,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社会行为在局部和整体关系上的短见和调控机制上的缺损。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是人们对按生态学规律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的简称。其三个支撑点是生态安全、循环经济、和谐社会。生态安全是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稳定程度、生存和发展的风险和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支撑能力的评价,包括生态风险、生态脆弱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用刚性、弹性、开拓进化性和自组织性来测度。和谐社会包括:人和水、土、气、生以及地球化学循环等自然生态因子的自然生态和谐;人的社会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方式的经济生态和谐;人的温饱、功利、道德、信仰、天地等人类生态境界的和谐,社会的技术、体制、文化在时、空、量、构、序层面的系统生态和谐。和谐的核心是开拓、适应、反馈、整合。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列为当代中国"五大建设"之一,标志着党的生态意识的革命性提升,意味着生态问题的时代性自觉。进一步的工作,是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公众共识、有效政策和自觉行动,积极开展生态治理。加强生态治理,需要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关系,探寻兼顾回归与超越这双重价值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4.
提高生态消费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三大消费力、三大文化协调发展,促进社会文明。我国当前生态消费存在不少问题,要从文化的高度提高生态消费力,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发展生态产业,优化消费环境,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生态补偿资金的稳定来源,是生态补偿机制能否建立的核心和关键。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我国财税政策和生态足迹的成果,提出了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税费机制,通过核算不同行业和区域的生物性消费和能源消费产生的生态足迹确定生态税费,通过税收方式,建立生态赤字地区和行业补偿向生态盈余地区和行业补偿的机制,通过收费方式,直接享受生态服务的企业和个人,向提供生态服务的区域和个人缴纳生态服务费。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人口过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生态足迹理论研究经济快速增长下的生态过剩人口,从横截面和时间序列分析生态过剩人口情况,反映了我国生态人口过剩的普遍性,说明经济的快速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  相似文献   

7.
生态美学是一种具有生态维度的新审美观,是生态文明的产物,且生态美学学科的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类用"整体观"视野看待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人类"诗意栖居"的生存观、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和"生生之美"的文化进步观的实现,生态美学的生态文明意义莫过于此。  相似文献   

8.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生态价值是生态客体对生态主体的有用性.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作为生态主体,而将自然作为生态客体,其生态价值观则是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有用性判断.  相似文献   

9.
生态教育经由生态科技教育、生态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三条路径,分别实现了主体对生态规律的把握、生态目的的明确与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促进了生态人的生成。生态美育通过培养审美主体的绿色审美兴趣、生态中和理想、绿色阅读能力与绿色艺术实践风尚,引领审美主体在审美、造美活动中构建绿色艺术世界。生态审美者在一体化的欣赏、批评、研究、创造活动中,与审美世界和谐整生,终实现生态美境与艺术人生的对生共进。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学日益成为文学界关注的热点。立足于我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性,关注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以利于推动它的发展,成为当前切要的问题。我国的生态文学表现出"五个结合"的特征,在生态思想、创作领域和社会精神文化建设诸方面取得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成就,但还存在创作规模和质量不够、研究条件和批评理论系统化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优化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方面作好应对。  相似文献   

11.
生态安全     
《四川社科界》2010,(1):32-33
何为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在生态问题十分严重、生态风险不断出现的背景下提出来新的安全观。近年来,人类对于生态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由于生态的恶化催生态文学的兴起,报告文学、小说创作以及研究生态学的学术论文与专著皆取得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把中国古代熠熠生辉的生态文明思想同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的生态理论思想做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有共同之处,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与马克思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的"人为天地立心"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儒家的"周而复始"与马克思的"循环经济"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也存在着差异,如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通过比照,从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与马克思生态思想中汲取适用于我国的理论思想,不断地丰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正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模式,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行政价值观即生态价值观的确立,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利益关系问题:在行政理念上确立生态优先、注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确立生态价值优先为导向的行政决策模式,创新政府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说明,衡量了甘肃省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程度,并得出当前甘肃省的发展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不足的结论。甘肃省经济要发展,但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立天 《文史哲》2007,53(4):22-28
佛教是一个以超越人类本位的立场和追求精神解脱为价值取向的宗教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佛教缘起论为人类与自然的互相依待、互利耦合提供哲学基础,佛教宇宙图式论为生态共同体理念提供参照,佛教因果报应论符合生态循环的基本要求,佛教普遍平等观则直接论证了生态平衡原理,至于佛教环境伦理,实践表明是有利于生态建设的。阐扬和演绎佛教生态哲学思想,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现代生态意识,推动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认识前提,它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生态问题反思与生态人性自觉.在生态意识层面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趋势,在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人学思想的演变与影响.在生态反思的层面上,顺应工业革命的近代人学思想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形成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自然观,是现代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在生态自觉的层面,生态文明的转向需要倡导促进生态文明的新的人学,在促进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性的完善,使人成为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生态人.  相似文献   

18.
彭秀兰 《学术探索》2012,(2):186-188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的重要主题,这对我国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同时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等原则,以确保教育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9.
生态与政治的联姻推动着生态政治的形成与发展。生态政治的重大价值追求是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观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安全观的新安全观,也是一种新的政治观和新的人权观,对于政治价值观、政治结构、政府职能、政治稳定以及公民社会的建构都具有重要影响。执政党的生态执政观、生态型政府建设、生态型公民社会的培育,是推动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生态安全理念建设、生态安全制度建设以及生态安全行为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推动着生态安全保障型社会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生态理念往往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社会色彩,生态文学艺术具有突出的批判性与反思性,生态批评也因此而有着鲜明的社会、政治性色彩。虽然生态话语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和批判性,但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又不能沦为生态话语简单的"政治传声筒",而应该注重生态理念、生态思维的形象化和情感化,尽可能采用审美的方式与生态进行对话。生态话语审美化,是生态批评重要的诗意之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