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文学方面的文化交流"的学科,只要文化交流一天不停止,比较文学就没有被"消解"的理由。作为这门学科最原初的研究领域,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在学科中的地位曾大起大落,至今仍在某些地区、某些学者中受到轻视。然而,它一直在反思中前进,它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在传统的历史研究中引入了问题意识,引入了文学批评的精神。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维系着本学科的身份与根本,它过去是,今天与未来也应是本学科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
关于哲学本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于一门具体科学来说,只要它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则熟悉这门科学的人,对于这门科学是什么,总可以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看法或定义.可是作为人类一切学问中最古老的学问——哲学,却迄今没有一个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人们仍在争论不休,而且看来还会不断地争论下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出于偶然的原因还是哲学的本性就必然应该如此呢?作为至少已有二千几百年历史的一门学科,不能说还不成熟;说这样一门学科对自身未有公认的确切定义只是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相似文献   

3.
一对于一门具体科学来说,只要它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则熟悉这门科学的人,对于这门科学是什么,总可以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看法或定义。可是作为人类一切学问中最古老的学问——哲学,却迄今没有一个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人们仍在争论不休,而且看来还会不断地争论下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出于偶然的原因还是哲学的本性就必然应该如此呢?作为至少已有二千几百年历史的一门学科,不能说还不成熟;说这样一门学科对自身未有公认的确切定义只是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应该说这情况乃出于哲学的本性,是事理之必然。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是文学学科中最具开放性的一门学科,而人类学则是整个人文社会学科中真正能够全面体现出开放性特色的一个学科领域。文章通过对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梳理,说明了二者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表明二者具有根本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再探讨--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与学科本身的定位和具体研究对象的确定等有关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能否成立和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当今学界比较有影响的有关比较文学可比性观点的辨析以及可比性问题实质的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不同阶段的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跨越中的留守——比较文学的学科处境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立场,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归属。没有跨越,不是比较文学;没有文学研究,也不是比较文学。跨越中留守是比较文学的学科宿命。比较文学要生存和发展,需要学科内外的宽容,只要根在文学,如何跨越,只是视角的不同,应当允许。只要还有人坚守比较文学研究的阵地,比较文学就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比较文学?它是怎样的一门学科?这是饶有趣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学科的定义、概念、名称的认识和称谓颇为纷纭。除习见的比较文学外,尚有进化文学,比较文学研究,各国文学比较史,比较的文学的历史、世界文学、国际文学关系史等名目繁多、意见分歧的称呼。其中有代表性的大概有以下几家:法国著名学者伽利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一书撰写的前言中,对比较文学的定义,作了明确的表述:“比较文学是文学史中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的精神联系,研究拜伦和普  相似文献   

8.
比较文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把不同国家的文学现象拿来进行比较,能否完全避开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之弊?对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时空连续性的中西文学进行比较,有无坚实的比较基础可言? 我们的回答是很肯定的。理由就是:我们的比较文学绝非乱比一通,而是坚持可比性原则的;而我们的可比性原则也不是主观任意的虚设,而是建立在“文学的人类同一性”这一坚实的历史基石之上的。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专门学科,是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它诞生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到十九世纪末形成一门“科学的”的文学学科,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我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是二十世纪初,在西方比较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今天,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已呈百卉竞放的局面,研究队伍也日见扩大。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比较文学教材论著的比重太大,大部分都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部学术著作,还没有像《比较文学研究导论》那样面向初学者的教材。此外,在迄今所出版的比较文学学科论著中,采用我国文学作品作为研究事例的也不多见,这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1.
一、比较文学的“永恒危机论”当代学术发展中,“危机”这个词已经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专利,从 20世纪 50年代美国学者韦勒克(RenéWellek)那篇著名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开始,直到近期美国著名批评家米勒 (J.HillisMiller)在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作的关于“比较文学的 (语言 )危机”的报告均持此种观点。可以说,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呼声不绝于耳,似乎这门学科处于“永恒的危机”之中。世界学术史上除了一些臭名昭著的伪科学之外,很少有一门学科有过这种遭遇。我们完全可以模仿《哈姆雷特》中那句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期,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创办于此时的《大公报·文学副刊》也促进了这门新生学科在中国的传播。从20世纪初期我国学界的状况来看,《大公报·文学副刊》构筑了完整的欧美文学知识谱系,强调全面地介绍欧洲文学;从我国当下的比较文学发展来看,对《大公报·文学副刊》的研究将有助于整合我国比较文学初期的学术资源,进一步规范我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促进我国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门复杂的科学和艺术,需要灵活得体的技巧。对翻译研究的目的和重点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会相同。由于翻译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虽然经过国内外学者的悉心研究,至今还没有制定出一套人人都接受的翻译原则和一种人人都满意的方法。正是由于翻译的这种与众不同的特征,这门学科才如此有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致力于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人们立足于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研究。鉴于翻译涉及众多学科理论,至今为止也没有哪一种理论被翻译家一致确认为翻译研究的支柱理论。但无论如何,学习与研究翻译总得有一个切入口。笔者认为,尤金·奈达提出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4.
比较文学在欧美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间.翻译研究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1993年.苏珊·巴斯奈特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新论:翻译研究已成为一门主学科,而比较文学则变为其附属领域。在中国,比较文学仍然是门显学,翻译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基于此,文章简要追溯了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历史关系、比较文学的危机之争和理论之战,探讨了巴斯奈特之新论的理论根据,从中发挖掘一些对中国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涵盖了跨国的文学关系和文学与其他学科之关系两大研究领域。为了适应国际文学关系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关系日益增强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将比较文学增列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一个独立学科,并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联合,组成了基础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以加快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进度。我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以中文系的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及外语系的欧美文学方面的研究力量为基础组建的。学科组成员中,有面向二十一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Z人、第二和第…  相似文献   

16.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 ,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文章回顾了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史 ,认为以跨文化研究为特点的中国学派力求在世界比较文学领域中倡导平等对话和交流 ,将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歌德历来是各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典型“范例”,对于比较文学研究可谓无所不在,他率先提出的“世界文学”构想更受到广泛重视。歌德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用比较的方法探讨文学问题的大文豪之一,可算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一位远祖,为后世树立了榜样。歌德的“世界文学”构想,其意义在于阐明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人文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自发到自觉:中国现代比较文学的嬗变王三炼尽管从规范意义上说,比较文学在我国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即使是新时期“复兴”后的比较文学研究,虽说颇具发展势头,但比之于酉方体系完备的比较文学理论来,仍显出不完善性。但倘若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即将比较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学研究无论是影响研究还是科际整合以及阐发研究,都在于为研究对象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或寻找一个参照系,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相对于作为"明比"的平行研究的"暗比".因此说,比较文学就是文学比较,只不过是这里的比较已经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历史赋予比较、参照、跨越、打通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文艺心理阐释》一书中 ,鲁枢元先生试图沟通文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努力与比较文学范围内文学与心理学跨学科研究有着某种契合。将此书置于比较文学视野之下来观照 ,可发现它为文学与心理学跨学科研究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并为发展这一研究领域提供了多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