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地区民间保存的满族族谱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大量的满族族谱对中国家族史、民族史、通史、地方史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对东北地区满族族谱的收集整理情况略作介绍,并对其史料价值试作剖析.  相似文献   

2.
谱牒形制源流问题研究是满族谱牒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根据现存满族不同历史时期的谱牒档案资料,对满族谱牒形制的源流及历史演变问题进行疏理,可发现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满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导致谱牒自身形制特点的差异性,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与进步。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清代和民国时期所修的满族谱书都记载了满族养亲敬亲、尊祖敬宗等方面的孝道内容.进而反映了满族从宗教伦理到家庭伦理再到政治伦理的孝思转变,以及从养亲到敬亲的孝行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满族孝道被赋予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即借鉴性、民族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以吉林师范大学八旗谱牒馆中现存的满族民间家谱为史料载体,依据满族谱书中记载家训篇章作为研究对象。从忠君爱国、尊老敬上、睦亲和顺、家庭管理、处世方法、家庭教育、生活习俗等方面来研究满族家训内容文化。  相似文献   

5.
叶赫那拉氏族谱从一个重要的实证角度浓缩了满族的集体历史记忆,与其他满族家族记忆构成了满族族群自我认同的文化基础,运用其中的宗教神话记忆、满族共同体形成的记忆、民族迁徙历史记忆、满汉文化交融的记忆以及道德生活记忆是当前满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即新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甚至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范式,它对今天研究构建多元一体民族新文化体系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婚姻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基本形式,东北地区的婚俗文化呈现出东北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在清末民初,东北地区各民族婚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同于旧礼的婚姻形式,其中以满族的婚姻习俗最具有代表性,本文以满族的传统婚礼为基础,阐述清末民初东北地区满族的婚俗特征。  相似文献   

7.
东北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族文化在东北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萨满教作为满族的传统信仰,既是满族文化的母源,也对东北文化的其他内容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仅就满族萨满教对东北地区的汉军旗香和地仙信仰的影响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入主中原后满族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北京与东北地区成为承传满族文化的两个重镇。对不同地域的满族文化的认同,使20世纪满族文学呈现了两峰对峙双水分流的状态,老舍和端木蕻良堪称20世纪满族文学两种路向的代表性人物。无论是文学文本中女性形象的审美反差,还是家族文化的价值立场的相异,都反映了两位作家不同的地域文化诉求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1):F0002-F0002,F0003
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是吉林省首家满族文化学术研究机构,也是东北地区较早成立的满学研究专门机构。2001年被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确立为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满族文化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被增设为吉林省东北谱牒特色文化研究基地。2012年,吉林师范大学以满族文化研究为依托,成功获批“满族语言文化”专业博士点,现已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0.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正当中原地区的明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农民起义如火如茶的时候,满族在东北地区崛起,中国历史上再一次出现了以前曾多次出现过的社会大动荡。满族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给  相似文献   

11.
饮食是一个令众人都感兴趣的话题,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的物质基础。中华民族的饮食博大精深,绵远悠长。满族因发展历史进程曲折,饮食文化独具特色。满族先民女真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由于受到气候条件、地域因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满族在继承女真人饮食文化的传统上又融合了...  相似文献   

12.
钱国宏 《社区》2011,(36):41-41
“饽饽”是满族人对多种面食的统称。我曾多次在东北地区的满乡品尝过“饽饽”,至今想来,都觉得唇齿留香。满族的“饽饽”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柞叶饽饽、牛舌饽饽、同心饽饽、清明饽饽以及酸枣糕、淋浆糕、五花糕、盆糕、发糕等。  相似文献   

13.
祭柳,是东北满族先民的原始宗教仪式。原始先民对于柳的崇拜,与对于其他树种或者其他植物的崇拜,有着大致相同的心理机制,它们积淀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创作。满族祭柳仪式是东北满族最为重要的祭祀仪式之一。柳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满族人的生活中显现出独特的重要性。研究满族祭柳仪式对于我们认识东北文化,研究像《红楼梦》那样深受满族文化影响的文学作品,研究东北地区的文学创作,研究东北人的现实生活等,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方孝孺的正统观基于儒家礼义思想,核心是血缘家庭伦理,族谱为正统礼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方孝孺的族谱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族谱的基本理论,包括谱以载道说和谱本体论;一是族谱的具体实践,包括社会实践(睦族)和个人实践(君子)。在理论方面,方氏发展出了一套谱本体论:天下皆属于一宗,众谱终汇成一谱。族谱不再是低于先王之法、天道、古道思想的存在,甚至可以反过来说,被记录下来的先王之法、天道、古道都是谱的某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满族小说不仅是本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奇异瑰宝。但在长期的文学史研究中,却始终没有一本完整论述满族小说的专著。关纪新《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一书是首部以历史性眼光、整体性格局全面考察满族小说的著作。本书以“满族小说”为研究对象,描摹出满族小说自身的发展历程,勾勒了满族小说的整体文化特征和艺术诉求,是对满族小说研究的全面总结与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在由清初至近代所发生的大规模东北移民潮中,东北地区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原著民文化被外来的汉文化全面取代。这一情况的出现,有其内在原因,综合起来看,共有五个:一是移民人数的众多和满汉混居现象的出现;二是清王朝主动的鼓励政策对这一文化取代的推动;三是入主中原的满族贵族率先汉化对东北地区留守满人的影响;四是落后的土著文化向先进的移民文化学习的本能;五是东北原著民不排外的纯朴民风。因此五点,在东北移民过程中发生文化取代就成为社会运动的必然,是不可避免的移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正>徽州族谱(家谱、宗谱)以现存族谱时间最早、明代族谱数量最多、族谱体例多样等独特性,在中国谱牒学(族谱学)上占据重要地位。中国族谱源远流长,不过经历了"唐宋变革"后,出现了宋以后以小宗谱法为主、以收族为目的的新型私修族谱,尤以宋代欧阳修、苏洵谱例影响最大,持续至今的族谱主要是依照欧、  相似文献   

18.
满族家谱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若干满族家谱资料的分析研究,探讨了满族修谱的原因、满族家谱的演变过程及抢救满族家谱的意义。重点分析了满族家谱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各其特点。  相似文献   

19.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3):F0003-F0003
吉林省是满族重要发源地,满族文化是吉林省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一。位于四平市的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以弘扬满族文化为宗旨,以抢救、挖掘、整理、研究满族文化遗产为首任,特色独具,成绩斐然,为满族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钱国宏 《社区》2011,(29):29-29
在辽南的满族聚居地——岫岩满族自治县生活多年,对满族的生育习俗颇感兴趣。这一“人之初”的神秘、古老习俗,折射出了满族博大精深、璀璨独特的生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