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论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的所有权是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统一.企业的所有权是一种动态的所有权,在企业不同的经营状态下对应着不同的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关系.企业的所有者掌握企业正常经营状态下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而企业的债权人掌握着企业破产状态下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这是一种最优风险分配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现代企业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特别合约。企业资本有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分,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一样拥有企业的产权,同样有权参与企业剩余的索取,企业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是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构成。对企业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来源、实现依据及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为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剩余所有权是企业收益分配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针对我国企业收益分配中长期存在着忽视人力资本产权要求、忽视各利益主体剩余索取权的弊端,提出了规范我国国有企业收益分配机制的建议,并指出共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理应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收益分配的必然取向。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公司产权结构下,委托代理关系的主要矛盾之一是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或者说是对公司控制权的监督.在控制权失控和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具有物质资本专用性投资的大股东或创始人及其具有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管理层将出现相互敲竹杠以及侵占对方利益的可能性.国美公司内部创始人股东和CEO之间对剩余控制权的争夺及其管理层引入的外部不可更改的投资条款方案较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文章通过修正Holmstrom-Milgrom模型,讨论国美集团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安排的效率问题,得出了合理的公司制度可以有效保护委托人财产权利的结论.该结论说明,提高代理人分享的剩余利益有利于降低专用性人力资本敲竹杠的可能性;股权制度安排应该遵循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重构之国有企业所有权制度 ,是共同所有权及其分权构造。共同所有权的五项权能 (归属权、剩余索取权、控制权、监督权和经营权 )实行双重分离 ,即归属权、剩余索取权、控制权和监督权 (这四权简称所有权 )与经营权分离 ;所有权之宏观权能与微观权能分离。由国家充当整体代表者并行使归属权 ,由劳动者群体充当局部代表者并行使控制权和监督权 ,剩余索取权由整体代表者和局部代表者二元行使。  相似文献   

6.
资产运作者资源配置的特性影响微观所有权安排,将微观所有权安排给资产运作者是微观本质的要求,最优的微观所有权安排具体化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称性安排,所以,资产运作者享有剩余索取权优化了微观所有权安排,体现了资产运作者资源配置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除工资收入外,劳动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状况体现了劳动力产权的实现程度。劳动力产权的实现程度会因企业所有权安排而异。  相似文献   

8.
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还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的问题研究已经成为企业所有权理论研究的前沿.最有效率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就是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称匹配,这是理论界的共识.而两者是否对称匹配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谈判势力的对比.人力资本所有者占主导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将是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理论及实际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实施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文章给出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四种支持理论,并就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利用PPP项目三阶段博弈协商模型,考察长期关系型契约对控制权配置的影响,在存在自利性投资情况下,PPP项目能否实现合作剩余有赖于剩余索取权的有效安排.在PPP项目收益原则下,部分剩余索取权会虚置,与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原则产生矛盾.我国PPP项目普遍设置最高收益,可能扭曲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机制,导致PPP项目三阶段博弈协商模型无法完全实现,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不能达到最优配置.通过引入公共产品消费者参与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既可以实现PPP模式的公共性目标,又可以解决部分索取权虚置问题.PPP项目收益控制和价格调节与剩余索取权有效配置相结合的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剩余索取权有效配置与公共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结构具有三方面特征:农地所有权主体的土地权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弱化、土地产权存在着较大范围的公共域、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不够完整。在这种产权结构约束下,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未来预期收益远高于现期收益,土地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在整个产权结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会对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土地的剩余索取权价值包括社会保障价值、资产投资价值和未来增加价值。由于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农户只能获取土地增值收益的小部分,因而农户倾向于采取等待策略,即拥有土地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土地流转差异,主要形成原因在于土地剩余索取权价值的实现程度不同。应该改革现有土地产权制度,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化建设,给予农民包括剩余索取权价值在内的土地流转收益,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跨国公司是由母公司通过控股、参股形成的股份公司体系。在母公司层面,存在着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分离但基本对应的特征;在独资子公司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重新得到统一;在合资子公司中,双重(多重)法人约束、市场约束、法人制衡机制以及子公司对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依赖,使合资子公司处于严格的约束之下,两个(多个)母公司在资源、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导致合资企业中激烈的控制权的争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是不对应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评析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归物质资本所有者论与归人力资本所有者论的主要根据基础上,得出结论,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既不能完全归物质资本所有者--国家所有,也不能完全归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劳动者所有。依据国有企业一般企业属性与特殊的社会属性的要求,作者认为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应归国家与劳动者共有,这可以启动国有企业活力,兼容国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劳动积极性的提高,完善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电力企业所有权的演进过程中,一直贯穿着政府主导作用这一主线。政府每次对电力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调整,都改变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隶属关系、利益关系、契约权力关系,其实质是企业与政府进行着权利与利益的博弈。每一次企业所有权的变迁都不同程度地加速了电力企业生产的快速扩张,解决了中国电力短缺的“瓶颈”问题。但是,政府主导下的电力企业所有权的演进,存在着制度缺陷和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5.
在股份制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现代公司中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分割成为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经营者拥有剩余索取权的理论依据、经营者参与分配的形式和量的规定性,以及这些成果在我国当前企业改革中的试点,针对性地提出实行经营者收入报酬激励应注意的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企业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企业是要素所有者相互交易产权的方式 ,也是交易过程中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现代企业效率是否达到最大化取决于企业制度是否很好地解决了经营者选择和激励两个问题 ,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是否对应。所以 ,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应该是能较好地解决企业经营者选择和激励问题以使企业效率最大化即企业价值或企业收入最大化的所有权安排。在阐述激励理论基础上 ,探讨激励机制及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关系及二者的构建 ,期望对企业制度完善、效率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发生利益冲突时,会计信息蕴涵的各项权利才凸现出来。本文主要研究剩余索取权分享下的会计信息披露,通过国内上市公司样本统计数据,得出企业所有权的集中程度、管理层分享剩余索取权的程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有显著的相关性,提出相关建议,即剩余索取权的分享程度要适应我国资本市场的股权集中度,赋予管理层人员股票期权,更符合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多边治理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专用性投资存在被其它企业参与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剥削的可能,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投资者有控制权的要求;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在团队生产中需要给予剩余索取权的激励才能更好地发挥他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因此,企业治理结构的演进表现为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治理。  相似文献   

19.
从实物型非人力资本到货币型非人力资本和信用型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被非人力资本剥夺.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应区别人力资本所有权与产权的分离与统一,企业家和劳动者不仅应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同时理应获得产权,像股东一样分享企业的产权.  相似文献   

20.
利益相关者理论评析及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的基础上 ,认为只有那些“长期缔约者”和“纯粹风险承担者”才有必要或有可能介入企业治理结构。并且指出 ,实践中要承认人力资本产权的存在 ,但要加以区别对待 ,只有那些特殊人力资本所有者才有可能作为“长期缔约者” ,而对于一般人力资本所有者而言 ,即便是现实中赋予其部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也均应纳入对人力资本的激励约束范畴来考虑。最后依据本文所述 ,对国有企业改革实践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