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我国戏剧大师曹禺于1978年在纪念易卜生诞生150周年时说:“我从事戏剧工作已数十年,我开始对戏剧及戏剧创作产生的志趣、感情,应该说,是受了易卜生不小的影响。中学时代,我就读遍了易卜生的剧作。我为他的剧作谨严的结构,朴素而精练的语言,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发出的锐利的疑问所吸引。” 1980年,曹禺在一次电视讲话中说:“我是易卜生的崇拜者。”  相似文献   

2.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话剧史上一部杰出的剧作。在创作思想上,曹禺接受了某些外国剧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他是十分推崇的,他曾经说过:“我从事戏剧创作工作已经数十年了,我开始对戏剧创作产生的情趣、感情,应该说是受了易卜生不小的影响。中学时代,我就读遍了易卜生的剧作,我为他的剧作的严谨的结构、朴素而凝炼的语言,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税利的疑问所吸引。”①如何理解这种影响,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话剧,作为一种新的戏剧形式,从外来移入到在民族文化中扎根,成…  相似文献   

3.
<正> 易卜生(1828-1906)是十九世纪挪威大戏剧家,是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是继莎士比亚、莫里哀之后的第三个高峰。他对以后其它国家的一些著名作家肖伯纳、霍普特曼、罗曼·罗兰、曹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一生除写诗以外共创作了二十五个剧本。他的剧作最突出的特点是提出了许多人们所关切的重大社会问题,从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婚姻、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揭露了挪威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黑暗现实,勇敢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于易卜生和他的剧作中国早在“五四”前就有所介绍。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就热情地赞扬过他,指出他为真理“敢于攻击社会,敢于独战多数”,并说他“愤世俗之昏迷,悲真理之匿耀。”易卜生的这种精神对当时中国的文坛起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曹禺与奥尼尔——悲剧创作主题、冲突与形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曹禺与外国戏剧家丰富深刻的联系中,奥尼尔是值得重视的。时过五十年之后,曹禺还说:“美国奥尼尔也是对我影响较大的剧作家。”奥尼尔作为“现代美国戏剧之父”和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是以悲剧创作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的。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下了近五十部剧作,其中大多数是悲剧,曹禺的主要剧作也都如此。  相似文献   

5.
亨利克·易卜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挪威最著名的戏剧家。他被世界戏剧界誉为“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一生总共写了26个剧本和不少诗篇。易卜生的剧本,早在清末民初就介绍到中国来。而中国伟大的文化旗手鲁迅先生则在其早期论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中极力推崇易卜生的剧本。我国话剧界的开创者、著名的戏剧家欧阳予倩、洪深、曹禺等人都给予易卜生以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6.
易卜生热——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研究之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海外的影响与新文化运动的需求,五四时期易卜生剧作的译介形成热潮。翻译主要集中在社会问题剧,其写实主义与个性主义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因易卜生自身的丰富性与接受者眼光的差异性,五四视野里的易卜生呈现出多种价值。易卜生剧作的译介,强化了问题意识,推动了“问题小说”、“问题戏剧”的兴盛,也促进了话剧的发展。但亦有“热中之冷”,即易卜生早期的民族浪漫主义剧作与后期的象征主义剧作翻译得较少,即使翻译过来也反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新文学时期,作为舶来品的话剧艺术一直是在欧风美雨的沐浴下不断成长,作为创作主体的剧作家们亦是在东西方戏剧大师的艺术荫翳下逐渐地走向成熟,中国现代话剧泰斗曹禺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即证明了这一点。最初的曹禺是在现实主义戏剧巨子易卜生的引领下走入戏剧园地的。《雷雨》、《日出》这两部为曹禺赢得至尊地位的辉煌剧作的内里,无疑饱浸着《易卜生全集》的艺术精髓。然而年纪轻轻就已声名斐然的曹禺并未因此驻足,而是驾着艺术之舟复又西航,寻求与世界最新的艺术潮流对话。从当时  相似文献   

8.
在对易卜生不同时期剧作的回顾中,可以发现象征是其戏剧创作的基本倾向,这也是易卜生戏剧艺术的必由之路。易卜生对象征的运用走的是从抽象到形象的创作路线,其对现代戏剧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剧”的诞生与象征手法的运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戏剧结构艺术对曹禺剧作的影响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对曹禺剧作的影响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莎士比亚场面安排时悲喜剧相交叉的手法对曹禺的影响,主要体现如F两方面:首先,把坚定的具有个性的人物性格的悲剧情境,悲剧性的人物和场面的冲突并列在一起;其次,通过剧中人物本身和他们所追求的虚幻的目的进行嘲讽来提高他们的讨论;(二)莎士比亚戏剧吞吐原则对曹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人学者刘绍铭先生对比较文学研究有素,近年来从事曹禺剧作的研究,用英文写成《曹禺论》、《曹禺所受的西方文学的影响》等专门论著。在海外影响颇为广泛。还写有《小说与戏剧》一书,共分两辑。按《曹禺论》(中文版)系一九七○年香港文艺书屋出版,和《小说与戏剧》第二辑论述曹禺剧作的中文稿单行本内容及出版单位全同,实为一书。此次汇编时,即将《曹禺论》连同所论台湾小说诸文合辑一书,另题新名,于一九七六  相似文献   

11.
尤金·奥尼尔(1888—1953)的名字之于美国现代戏剧,正如易卜生之于挪威,布莱希特之于德国一样,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而且同这些戏剧大师一样,奥尼尔的声誉也超越了国界。戏剧史家巴纳德·海威特认为奥尼尔是“世界剧坛的一位主要剧作家”;一部世界性的戏剧百科全书认为奥尼尔是“在美国和世界各地都享有历久不衰的声誉的作家”;然而当我们纵观奥尼尔一生创作的近五十部戏剧作品,似乎可以说,奥尼尔更无愧  相似文献   

12.
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反映 ,是一种“生活化”的形式追求。它不仅使曹禺剧作在戏剧形式上产生了飞跃 ,更使其内在意蕴变得深沉浑厚 :它使曹禺剧作中弥漫着对“人生琐事的悲剧性”的揭示 ,从而赋予其剧作以浓烈的哲理意味、复杂的文化意蕴与普遍的人性观照。而“生活化”所营造的平静舒缓的节奏 ,更使观众获得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现代戏剧之父,还是诗人易卜生,都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易卜生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诗人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并与其剧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易卜生文集》第8卷中收录的61首诗歌为研究对象,将易卜生诗歌中的光分为四种:生命之光、洗礼之光、希望之光和恐惧之光。阐释易卜生诗歌中四种光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并联系易卜生的戏剧作品,探索光的来源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1918年6月,胡适发表《易卜生主义》,可视为中国话剧运动的理论宣言;同月,胡适与罗家伦合译的《娜拉》(即《玩偶之家》)发表,为易卜生剧作的第一个完整的中译本,“五四”中国剧坛影响最大的一部西方戏剧;1919年3月,胡适发表《终身大事》,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话剧文学剧本,是对易卜生《玩偶之家》的直接模仿,它的诞生,拉开了中国现代话剧运动和创作的序幕,也树起了现代中西戏剧关系的第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论曹禺对奥尼尔悲剧观念的接受与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戏剧创作受西方戏剧的影响较深.他的现实主义观念与戏剧观比较接近易卜生、奥尼尔、契诃夫等西方剧作家.其中,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奥尼尔对悲剧观念的思索、对人类命运的追问,以及戏剧诗意化的表现都对曹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位戏剧大师的艺术作品,都因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洋溢着对人类理想的追求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曹禺是受外国戏剧影响较大的剧作家,他的处女作与成名作《雷雨》(1934)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根据评论家的提示,《雷雨》所涉及的借鉴榜样,如果将其按时代顺序排列起来,足以构成一部完整的西洋戏剧史:从古希腊悲剧家到莎士比亚,从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十九世纪俄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到易卜生,直至本世纪美国的奥尼尔,真是应有尽有。关于这些戏剧大师对曹禺创作《雷雨》的影响,我国学者不乏精细的发现与精辟  相似文献   

17.
曹禺早期剧作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重要原因在于注重营造戏剧氛围。戏剧氛围的体验是一种知觉过程,包括场景氛围和场面氛围诸因素。这些在曹禺早期剧作中都有所体现,并形成其早期话剧特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是美国荣获诺贝尔奖的第一位戏剧家,常被尊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他的丰富的戏剧创作既表现了作家对人生极为严肃的探索,对世俗(包括流行戏剧)的鄙弃和鞭挞,同时,也反映出各种学说和哲学流派对奥尼尔的复杂的影响。评论界一致认为奥尼尔与尼采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的具体表现如何?作为一个美国现代戏剧家的奥尼尔又为什么会受到尼采这个德国哲学家的影响?这些都还不是十分清楚的问题。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于研究奥尼尔思想的渊源,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分析他的剧本涵义,从而正确地介绍和评价奥尼尔剧作和戏剧理论,都是不无裨益的。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一粗浅探讨,希望就教于各位行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中的伦理道德意识 ,不仅是曹禺早期剧作的主要思想来源 ,而且也是剧作中各类悲剧人物的灵魂和艺术创作方法的依据。可是长期以来 ,人们只能 (只愿 )接受曹禺戏剧中为时代主流思潮所能容忍的部分 ,对曹禺受西方基督教文化影响这一事实却只字不提 ,这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20.
易卜生与萧伯纳是欧洲戏剧现代进程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萧伯纳在其《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中,把易卜生戏剧的主题认定为"理想主义者批判",指出易卜生的戏剧讨论技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萧伯纳创造性地误读了易卜生,并从其思想艺术中汲取力量,走上了自己的戏剧之路。萧伯纳早期戏剧的理想主义者批判,矛头针对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道德风尚,20世纪后,则指向各种禁锢心灵的意识形态力量。通过"讨论"的系统应用,萧伯纳使戏剧从重视外部情节的冲突,转向表现思想观念的冲突。这种"萧式观念剧",超越了易卜生,引领了欧洲现代戏剧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