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面对滋生于经济转轨中的市场化,德育应做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西方明及其价值体系有代表现代化进步的因素,也有与我国特色发展相悖逆的因素。我国学校德育必须立足自己的化传统,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化明成果。何去何从,我国学校德育必须确立明确的价值取向,使之统合于我国现代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现实中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近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西方文化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拒斥、被动接纳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会通三个逻辑阶段。本文以全球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三位一体”为最高价值标准,评析了中西文化冲突的三个阶段的价值取向。在中西文化冲突、磨擦过程中,一方面,西方文化精华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实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精华的价值取向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可”;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也向西方文化渗透,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价值取向被西方文化“认可”,并以统一的价值取向,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会通和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3.
当西方文明与追随西方的国家纷纷滑向困境之时,世界格局“西强东弱”态势依旧但“东升西降”趋势越发明显的“后西方时代”在人类文明的变革中到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发展实际对“后西方时代”的时空定位所做出的有利诠释,是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方案,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的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现代化。可以说,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既突破了西式现代化模式所带来的文明困境,又为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前进提供了走向现代化、开启新文明的中国向度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因为面对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德育工作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符合教育未来发展的走向.因此,为了落实学生的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在儒家教育思想中,伦理道德教育具有绝对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和谐发展之人的根本。这对今天的学校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德育目标立足于“本”,凸现成人之道;德育内容根植于“仁”,成就完美德性;德育方法取向于“活”,注重内化与自律;德育过程寓教于“情”,追求知情意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介入社会生活的方式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价值取向:"适应取向"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强调学校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单向服务;"超越取向"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突出学校德育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引领;"回归取向"在反思和重构社会生活和学校德育之关系的基础上,追求学校德育的生活化。三种取向之间不是上位与下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同问题指向的并列关系。当前德育改革需要三种取向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应对现实生活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精神导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而中国文化重群体而轻个体的精神传统与全球化尊重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即重个体自由的精神实质颇有差异。中国要适应全球化,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借鉴西方文化重个体自由的文化精神以革新中国文化重群体而轻个体的精神传统的弊端。中国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是为现代化服务的,所以必须遵循如下的基本精神导向:有分析地吸收优秀外国文学所体现的重个体自由的精神以革新中国文化重群体而轻个体的精神传统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我们应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革新不合时宜的文化传统,使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在与现代的结合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开放、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网络的发展、青年的社会化和社会的青年化必将导致青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但长期陷入多种价值标准交织中而不能自拔,又势必导致价值迷失.所以,必须在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现代德育手段,弘扬高校精神,继承文化传统,最终实现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一元化,永葆民族精神,推动民族持续长足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已经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江泽民同志关于法治与德治相互结合的思想,则又进一步提出了制度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课题,因为法治与德治的统一机制,存在于制度文明中.法治与德治互补关系的思想,一方面,是对中国"礼治"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对现代西方社会"文明病"教训的经验总结;另一方面,又是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的解决思路.制度文明建设涉及广义文化三个层面的和谐协调和社会发展动力的耦合机制,包括制度创新和制度演进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了制度文明的法律道德基础及其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大众文化传播对青少年道德价值心理和道德观念影响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大众文化传播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挑战。指出,这种挑战实质上是对德育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德育现代化不只意味着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价值体系的现代化。大众传媒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普世伦理作为全球化时代一种新的道德价值追求 ,为我们站在整个人类文化的高度 ,重新审视和深刻反思、剖析传统道德教育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学上的视角。我们需要对文化中心主义的道德教育观进行正确定位。当代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出路乃是在普遍化与特殊性之间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背景下盛行的工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僭越了学校德育 ,具体体现在与经济利益相连的教育教学分工观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以效率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言利”的工业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冲击。这些不仅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更造成教育本真的失落。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 ,教育的神圣性不容抹杀 ,应防止工业文化对学校德育的不良影响 ,尽力寻回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为中心、道德教育政治化以及崇古守常的文化保守性,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三种主要价值取向。它们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形成深刻影响,而且历史性预制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曲折道路。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雷州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民俗文化为载体,以地方文化为特色,是为广东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的雷州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相融合,共同构成了当代湛江文化。湛江文化与雷州文化的关系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雷州文化是湛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雷州文化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人文精神,尤其富蕴着当代德育意义,雷州文化与湛江的革命文化和建设文化,作为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历来是湛江人民用以传承传统、教育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要求我们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当前的道德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要正视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中面临的新挑战,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加以继承、丰富和发展,构建起符合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文化,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从事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为依据 ,论述了“孝”字起航 ,弘扬传统美德 ,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阐明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与核心 ;探索了从“孝”字切入 ,继承传统美德 ,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总结了坚持三个教育与三个实践相统一的高校德育工作新方法。坚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 ;坚持弘扬传统美德与实践基本道德规范、贯彻大学生守则的有机统一 ,将把高校的德育工作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性恶论”是荀子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具有助于道德个体修身塑德,促进人生环境和谐,引导社会秩序有序建构的现代价值。然而,由于历史上对“性恶论”的德育价值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知,导致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失衡、道德奖惩机制形式化、道德滑坡趋势严峻、道德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与深化。因此,当代道德教育应汲取荀子“性恶论’’德育思想精华,以“化性起伪、隆礼重法、涂之人可以为禹”的新路径,在家庭、学校、社会领域深化道德教育,提升个体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我国德育的发展。从社会发展趋势和我国德育发展应有的基本走向分析 ,现时代我国德育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德育的价值取向看 ,摒弃传统德育的社会本位观 ,达成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现实融合 ;二是从德育的基础看 ,克服传统德育的泛理想化倾向 ,实现了德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 ;三是从德育的发展看 ,充分认识传统人文教育的现代价值 ,加强人文教育是德育新的发展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