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合理规划和顺利展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山东省寿光市梁武、稻田、崔岭、魏家口、兴隆、安埠6个村的农村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回有效问卷700份,用区位、学历、年龄、经济补偿、转移就业难度、社会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谈判权、搬迁的经济压力等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农民新农村社区建设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区位偏远、年龄较大、学历较低、非农劳动技能缺乏的居民更倾向于原有的生活方式,而不愿参加新农村社区建设,希望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和知情权.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乡镇基层政府必须正确贯彻落实上级政策,增强自身的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对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干涉,尊重农民主体的意愿。农民主体地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必然存在自我的利益表达,这些自发的利益诉求必须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很好地保障和落实。基层政府意志与农民主体意志可能存在冲突和博弈,正确认识两种意志的本质、特征和局限,是处理好基层政府和农民主体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民作为这一进程的主体,其意愿及利益表达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以城镇化为背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S省T市D县城镇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样本的数据分析,了解到农民的城镇化意愿及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经济、政治、教育文化、身份认同),并针对调查中农民利益表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构建利益表达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农业大省——河南省的调查,表明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和意愿客观反映了当前农业生产力进步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大省应从实际出发,遵从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农民选择偏好及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对新农村建设具体实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结合对山东省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中各项具体内容的认知、参与偏好及支付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支付意愿的关键因素,村集体组织功能的弱化对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农民支付意愿更倾向于农村公共设施、生活设施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村镇发展规划和建设必须考虑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农民的利益及愿望。本文在对农民和市民参与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搬迁、新住宅和乡村景观建设的现状、问题等,对农民和市民意愿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实际出发和尊重农民意愿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是成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农民的事,尊重农民主体是新农村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觉悟和素质,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视角审视,农民中等收入者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民间主体力量兴起的标志。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农民现代化,深层底蕴是培育农民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公民社会。农民中等收入者在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和占有资源的特征决定了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主体。从目标实现诉求与时间推进跨度两个层面分析,农民中等收入者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基本一致,培育农民中等收入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合法价值主体。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重大历史任务。居巢区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4月至2010年底,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和广大干群的不懈努力下,四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取得了较明显成效。相应地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适时总结经验、找准不足、探索新路,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究,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农业市场化、农民市民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工程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是实现农民利益的整合,包括农民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与文化利益的整合。基于对新农村社区的制度性载体、功能性载体与认同性载体的理性分析,可以探索出农民利益整合与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功能耦合,建构出保障农民利益整合的新农村社区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辽宁省法库县冯贝堡村进行的访谈和对400份面向农民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从基层农民的视角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状况,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有关主体、主题和主导的问题,指出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和谐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民社区参与问题及影响因素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社区参与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民社区参与存在着诸如农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内容有限、参与方式单一、参与环境较差等问题。在回顾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尝试从外在层面及内在层面分析影响农民社区参与的因素,认为参与能力贫困是影响农民社区参与的关键因素。通过提升农民的社区参与能力,构建农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与参与模式来促进农民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13.
青岛市在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本文主要就青岛市新农村建设推进的微观模式和宏观战略展开研究,总结目前青岛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工业企业带动型、畜牧养殖带动型等六种典型的推进模式,以及农村工业化、农业生产企业化等宏观战略,并提出包括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等几项具体措施,以期为青岛市新农村更好、更快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尊重农民意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原则之一。任何违背农民意愿,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行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尊重农民意愿,获得群众的支持,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尊重农民意愿,并不意味着放弃政府的职责。政府应该在了解农民要求的基础上,适时地加以引导,从农民中来,再到农民中去,鼓励农民的创新,不断创造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同时让农民们通过实践,通过对比认识和接受先进经验,掌握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权。如何做到尊重农民意愿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5.
在概述了新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农村社区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如规划实施难;社区管理机制有待创新;部分地区过于注重城市化建设,忽略文化内涵建设;农民群众参建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阐述了造成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原因:新农村社区建设缺乏详细的规划,配套的政策不够完善;新农村社区规划规模相对较大,社区建设争发展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只重视传统文化的形式争载体,忽视了解读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群众小农意识浓厚,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科学编制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不断完善提升农村新型社区功能;突出新农村社区文化的地区特色,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资源保护;政府主导作用要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产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农村公共产品建设过程中,农民是公共产品建设的生力军.推进农村公共产品建设需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断提升农民的参与度.以江西省为例,通过对639位农户入户深度访谈调查,利用二元Logistic的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种植规模、家庭收入、地理特征、民主参与、政策支持、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等6个因素显著影响农民参与公共产品建设的意愿.  相似文献   

17.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坚持农民主体,村委主导,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应正确定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因此,了解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和行动,农民对中央的农村政策和措施的态度、满意度,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师生组织了这次抽样调查,就农民对新农村的认识、农民收入和消费状况、新型农民培养等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城乡教育差距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新教育就没有新农民”。新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石。本期“新农村新教育”笔谈顺应建设新农村对新教育的诉求,回顾历史,观照现实,对我国农村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对农村教育和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新教育就没有新农民”。新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石。本期“新农村新教育”笔谈顺应建设新农村对新教育的诉求,回顾历史,观照现实,对我国农村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对农村教育和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