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政治社会是手段,市民社会才是目的,民法、经济法正是繁荣市民社会最重要的法律途径。伴随着法律社会化的进程,经济法应时而生。民法社会利益与经济法社会本位以及民法强制与经济法干预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市场加计划的“混合”经济体制下,民法与经济法应探寻彼此和谐与归一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6,(1):82-85
任何法律制度都有预设的功能以实现其独特的价值,经济法亦不例外。经济法之市场失灵克服功能为学界之通说,而市场失灵问题又具有深刻的人性根源,因此从人性的角度对经济法的功能进行研究,是对经济法之市场失灵克服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人性经济法从"生""性""群""强""乐""理"这六个方面揭示人的本性,认为民法作为市场运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其预设的功能充分彰显了人性,但民法制度的运行却导致了表征为市场失灵的人性失衡,经济法的功能就是调适民法所导致的人性失衡,保护人性自由,保障弱者生存,平衡人性差序,促进人性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对人治具有天然的排拒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孕育和发展强烈呼唤法治,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法律确认,其发展又要法律引导,市场行为还需要法律规范、调整和维护。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实现市场经济法治的基础,而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应当是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各个法律部门所组成的有机集合体。它是一个以调整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社会关系为对象,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为基础,以商法和经济法为两大支柱的市场经济法为主干,以相关社会法和程序法为补充的有机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4.
民商法和经济法作为规制市场交易和经济运行的互补互助的重要法律,是社会主义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采取辨证的方法,分析经济法的历史沿革,研究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微观经济法和民法作为规制市场交易和经济运行的互补互动的重要法律部门,是社会主义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考察存在多个视角,而选取产生基础、调整对象、互动交融为切入点,能够充分揭示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民法与经济法主体假设的不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民法与经济法的立法本位、基本原则、价值取向及作用的不同.指出个人在社会中的两面性决定了民法与经济法的二元制法律调整模式.民法与经济法分别在不同的层次上调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商法和经济法作为规制市场交易和经济运行的互补互动的重要法律部门 ,是社会主义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两个法律部门以市场的完善和协调发展为共同的立足点 ,相互之间存在许多共性和差异 ,充分认识其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对于健全我国经济法律制度 ,推动市场经济的稳定和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考察存在多个视角 ,而选取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为切入点 ,能够充分揭示问题的实质。此外 ,经济分析方法的运用 ,则是进一步深化该认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民法与经济法的经济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市场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法律保障。经济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虽然学术界尚未形成定论,但大都定位在弥补市场缺陷,规范国家干预之上。如果说,成熟的经济学与幼稚的法学的提法过于偏颇,在市场与国家关系领域,经济学的确比法学成熟得多。运用经济学理论,对民法与经济法进行法律的经济分析,不失为科学界定二者调整范围的佳径。  相似文献   

9.
人本主义法律观已经成为现代法律创制和实施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所在。以人为本的法律观作为法律理念的整体观念,实质在于法律能够对所有人表示尊重,使人人在法律上获得公平而又体面地对待,最大限度地解除每个人的痛苦,给人人以幸福感。经济法生来就是现代法,其理应浸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而要使经济法的人本主义理念最终体现为具体法律制度,就得通过经济法的立法宗旨予以指导。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地位和体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社会保障法应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个与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法律部门平行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并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社会保障法的体系应是以社会保障基本法为统帅,以社会保险法、社会经济法、社会福利法、优待抚恤法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11.
以现代商法的公法化为切入点 ,探讨了商法公法化与经济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民法与商法的调整模式 ,指出商法公法化使得商法具有了经济法的某些特征 ,但二者之间的根本界限十分清晰 ;商法公法化进一步拓展了普通私法 (民法 )的调整范围 ,但仍未超越私法的领域 ,商法与民法之间仍然为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商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现代商法的基本原则的内涵及意义 ,指出商法的原则集中体现了商事立法的宗旨与价值追求 ,是传统商法实践的历史积淀与现代商法发展总体趋势的法律反映 ,可将之归纳为营利性原则与互惠性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商法原则与民法、经济法原则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法从无到有.历经了从误解到理解再到被普追认同的过程,可谓饱含着艰辛和喜悦.回顾过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济法学体系已初步建成,但反恩正在发展中的经济法.却有着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14.
环境法与民法进行对话的实质,是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两种理论范式之间的对话。环境法与民法在问题意识、历史视阈、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规范上存有重大冲突,实际上是民法采取的个人主义理论范式与环境法采取整体主义理论范式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必要性源自环境问题构成现代法学普遍面临的现实挑战,更深层次原因源自环境法学与民法学自身的范式危机。环境法与民法进行对话涉及现有法律体系下,二者如何界分领域、分工;涉及面对同一现实问题时,如何对两种法律解决方案做出选择。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目的旨在实现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重构和范式整合;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有利于环境法学和民法学拓宽视阈、转换思路、价值重构、方法更新。在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双向互动的对话中,环境法学旨在借助民法的理论范式审视环境问题,为解决环境问题探寻新的出路;民法学的目的是研究环境问题如何影响了民法、民法学,而这恰是民法典立法急欲从环境法中获得的启示。界定环境法与民法,应尝试在新的法律部门划分理论下进行,应淡化“领域定性”观念而代之以“问题定性”观念;为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法与民法需要合作,以“公序良俗原则”为联结点,确立了二者在调整范围上的界分。  相似文献   

15.
论经济法的独立性——基于对市场失灵最佳克服的视角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市场失灵的本质在于市场的内在缺陷以及经济人的利益失衡,市场失灵是市场非效率的缘由,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最佳程度的克服。行政法克服市场失灵存在着价值困境、法域归属困境、行政性偏好困境以及执行机构困境;民法克服市场失灵存在着限权的困境、有限性困境以及作为私法的困境。而经济法对市场失灵的克服则具有直接限制市场主体私权、直接改变市场主体的利益结构以及公共利益和远视等诸多特有优势。因此,行政法和民法都不可能代替经济法的功能,经济法具有自身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了全新政治理念,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制定经济法纲要,是规范政府新经济管理职能,依法协调政府和市场关系,规范政府配置资源行为的基本要求。经济法纲要,最大法律价值在于确认和保障资源配置的市场决定性地位等。经济法纲要,是法治市场的重要法律依据,它将有助于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民事法律作为调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与入境的外国公民,法人以及他们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因此作好民事法律的翻译工作于对外开放事业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民事法律英语的词汇与句子特点,并针对性地分析校正现行《民法通则》与《合同法》译本的某些瑕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物权法的起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述评, 指出了我国现行有关物权法律法规的缺陷,介绍了我国物权法的起草经过和两个学者建议稿 (即社科院和人民大学的草案)、人大法工委民法室的草案以及人大法工委的征求意见稿的基 本内容,并详细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指出我国物权法的起草在若干重要问题上还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法内容创新--市场服务法一般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除调整宏观调控关系、市场规制关系等以外,市场服务关系亦应成为其重要的调整对象.我国加入WTO,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服务是政府及中介组织为市场和市场主体在市场运行过程中提供各种服务行为.市场服务在现实中存在构建成法的必要性,市场服务法有着独特的调整对象、原则与内容体系,应成为经济法中部门法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外国法查明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得到体现,并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同时外国法查明制度可能在该法运行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的挑战。通过分析中国国际私法规范中的外国法查明制度的利弊得失,从法律适用的视角评论了外国法查明制度的相关规范。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外国法查明制度进行了反思后发现,在外国法查明的对象、制度内涵、司法实践、学理探索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为该制度的改进和发展进行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