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从彭定安同志的《鲁迅评传》中选出的一节,是评述鲁迅小说创作的。《鲁迅评传》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专著之一。我们征得作者和出版社同意,先在我学报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的评传,已经陆续出版了几部。彭定安同志最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评传》,是富有特色的最新成果之一。为作家撰写评传,一要材料翔实、全  相似文献   

3.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几十年来,研究鲁迅生平、思想、著作的专著、文章,不乏上乘之作,然而,如何以新的视角深化鲁迅研究,却是摆在鲁迅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彭定安同志的新著《突破与超越——论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辽宁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4.
彭定安的鲁迅研究试图通过对鲁迅世界的探索,思考整个世界的本质,充满了执着、自觉和历史使命感。这种探索能够紧密结合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与文化,是一种视野广阔并极富纵深感的理性把握,又灌融进自己的激情,塑造了他“心中的鲁迅”。他还创立了鲁迅学。  相似文献   

5.
六月十五日至六月十八日我院与市文联、分校联合举办纪念鲁迅诞辰百周年学术报告会。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陈漱渝同志和辽宁社会科学院付院长、文学研究所所长彭定安同志应邀分别作了《鲁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港台鲁迅研究情况》和《鲁迅小说的思想意义与成就》的学术报告。我院部分文  相似文献   

6.
重读鲁迅:时代意义与文化效应彭定安一、新一轮重读鲁迅浪潮的出现新一轮重读鲁迅的阅读浪潮,在中国兴起。这从出版界的推出多种鲁迅选集、鲁迅文集以及《鲁迅全集》的多次重印中,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来了。南北各地的出版社,不怕重复地出版了各种编选方式的鲁迅文集,也...  相似文献   

7.
鲁迅传的撰写,是鲁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迅自己只写了极简略的自传。鲁迅在世时,外国朋友增田涉和斯诺写过《鲁迅传》。鲁迅逝世后,中外鲁迅研究者小田岳夫、王冶秋、王士菁、钟子芒、朱正、曹聚仁等撰写的鲁迅传相继问世。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前后,更多的鲁迅传,譬如陈漱渝的《民族魂》、曾庆瑞的《鲁迅评传》、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大量出版的鲁迅研究著作中,人们似乎都愿读一些生动活泼,史论并重,文采斐然,情致勃发的小部头评传。从这点上说,魏若华同志的《鲁迅与他的老师》(宁夏人民出版社八一年出版)确是一本应时之作。这是一本从“师师”的角度,专门探  相似文献   

9.
六月十九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学研究所所长彭定安同志同我院鲁迅研究室同志座谈了如何提高鲁迅研究水平问题。座谈会上,他肯定了我院以鲁迅教育思想研究为主的鲁迅研究成果,并就提高鲁迅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一、毛泽东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与鲁迅虽然终生未曾谋面,但是他们彼此信任,互相尊重。鲁迅对毛泽东衷心拥护和爱我,毛泽东把鲁迅当作自己的同志和战友,他们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酷爱鲁迅著作,经常阅读.在战争年代,行军打战,长征路上,也把《鲁迅全料带上。解放后,在书房卧床上放着《鲁迅全集》,出外观察,也常常带着。毛泽东很熟悉鲁迅著作,很了解鲁迅的为人。早在1937年他就充分地肯定和赞扬了鲁迅。在鲁迅逝世周年纪念的大会上,毛泽东说,“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鲁迅先生在批判继承我国古典小说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了外来的养料,对我国的短篇小说进行了全面的革新,把短篇小说的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短篇小说因为出现了《呐喊》、《仿徨》而成为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成就最大、水平最高的领域。不仅如此,还由于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塑造了阿Q等一系列著名的典型人物,从而使年轻的中国新文学迅速走向世界,显示出它无比的艺术生命力。法捷耶夫说得好:“鲁迅是短篇小说的能手”,“他是和契诃夫及高尔基并列的”(《论鲁迅》)。这并非溢美之辞。 比较说来,在创作初期鲁迅先生对我国短篇小说的革新,更多的是藉助于外国短篇小说之力。鲁迅曾经说过:“旧文学衰颓时,因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他自己开始创作时“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而其中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作品占着一席重要的地位。他说:“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N·Gogol)和波兰的显克微支(H·Sienkiewitz)”(同上)一九○九年鲁迅编辑出版的《域外小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戏剧     
鲁迅先生在他的《呐喊·社戏》上说:“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这是只指旧戏而说的。《呐喊》写在一九一八年以后,照《鲁迅日记》,鲁迅先生于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跟教育部到达北京后,只过了一个月另五天,就“与齐君宗颐(寿山)赴天津”,“夕赴广和楼考察新剧。”齐宗颐并不研究戏剧,鲁迅先生要他同行,因为他在天津有亲戚可以寄寓;鲁迅先生和他友谊之深和久,是仅次于许寿裳的。  相似文献   

13.
岳南的《陈寅恪与傅斯年》记载:陈寅恪跟鲁迅是日本弘文学院的同学,两人很早就认识,后来也有交往,在鲁迅的日记中可以看到“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二集,《炭画》各一册”这样的记载。鲁迅后来在文坛上的声望如日中天,陈寅恪却很少向人道及他们当年的交往。他晚年解释说:正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怕言及此事被国人误以为自己像鲁迅说的“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  相似文献   

14.
<正> 在鲁迅研究中很多人常常谈到鲁迅的讽刺理论,并据此认为,鲁迅是一个善于讽刺的作家,讽刺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例如,王瑶说:“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讽刺;特别是对一些否定人物的形象,他是常常给以无情的狙击的。”(《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文艺报》1956年20号)何家槐说:“第三,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鲁迅小说中,也表现了他特有的讽刺天才和幽默风趣。象《彷徨》中的《肥皂》和《高老夫子》则简直可以称为讽刺作品。”(《鲁迅作品讲话》,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吴中杰、高云说:“沉郁的幽默和深刻的讽刺,是鲁迅小说艺术风  相似文献   

15.
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清醒的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里论及鲁迅精神时,概括了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里也指出:“鲁迅的思想,虽跟着时代的迁移,大有进展……但有为其一贯的线索者在,这就是战斗的现实主义。其思想方法,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具体的事实出发的,在现实生活中得其结论”。鲁迅自己也说:“即如我自己,何尝懂什么经济学或看了什么宣传文字,《资本论》不但未尝寓目,连手碰也没有过。然而启示我的是事实,而且并非外国的事实,倒是中国的事实”。在谈到自己的思想转变时,鲁迅也强调是“由于事实的教训”才“以为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鲁迅自己,还是他的战友,都一致地认为,清醒的现实主义是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牟心海的<彭定安的学术世界>(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是一部高层次的理论研究著作.因为它构建起了对于一位当代学人的学术思想的全面概述,构建起了彭定安的学术世界,起到了沟通读者与学者的桥梁作用.综观全书,"并重"与"结合"是这部理论研究著作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诗论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鲁迅在给中国诗歌会会刊《新诗歌》的编辑窦隐夫的信中说:“要我论诗,真如要我讲天文一样,苦于不知怎么说才好,实在因为素无研究,空空如也。”“素无研究”,自然是鲁迅的自谦之言。人们都知道,鲁迅一九○○年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一九○八年他就写了长文《摩罗诗力说》,第一个把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和“摩罗诗人”介绍到中国。鲁迅又是我国新诗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在“五四”时期先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19.
读《复仇》     
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过:“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是鲁迅早期思想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对当时社会的这一病态现象,鲁迅是深恶痛绝的,曾在不少作品中给以愤怒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就在写作本文的前一年,他还这样尖锐地指  相似文献   

20.
(10)1926年11月3日书信中未发表的文字(《两地书·六八》中未录):[他怕事情弄罕,]事后才写信到我这里来认错。你看他们的行为是多么荒唐,无论什么都要利用,可怕扳了。当时的一个留日学生宓汝卓,在东京自称是鲁迅的代表去见盐谷温,向他索取他所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说是鲁迅要的,但因为书尚未装成,没有拿去。他怕盐谷温将来直接寄给鲁迅,将事情弄穿,便托郑振铎写信给鲁迅,要鲁迅追认他为代表,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