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奢侈消费正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最发达而显著的表现。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就是针对这一问题的有力批判。他不仅系统地揭示了奢侈消费在当代资本主义的获利机制,而且成功解蔽了其中的意识形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相比较而言,马克思在面对奢侈消费问题时似乎是失语的,他主要还是从资本主义一般商品消费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的。但马克思仍然为我们提供了面对这一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在这一点上,鲍德里亚的符号学方法论应该受到批判。  相似文献   

2.
奥尔曼是美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基于内在关系哲学提出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新方案。在批判理由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当代处境为奥尔曼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提供了现实依据。在批判方法上,奥尔曼重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内在关系的辩证法"并由此展开他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的规定、研究和叙述。在批判价值上,奥尔曼实现了方法与现实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的联结,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双重本质: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包括文化心理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三个维度。文化心理批判维度主要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援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极权人格、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文化心理根源展开分析,探索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中介机制;技术理性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启蒙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本质与缺陷,探讨了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异化使用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与现实根源,强调科学技术已经沦为一种控制和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工具;大众文化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不仅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变化,而且反驳了资产阶级学者所宣称的西方社会是一个物质丰裕、无矛盾的理想社会的观点,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不过其危机的表现形式已经从古典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或者转化为社会发展日益总体化和个人自由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或者转化为合法性危机,因而西方社会仍然存在着革命的可能性。革命的前提就是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采取“大拒绝”的革命方略,并通过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在于把唯物史观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新变化和革命的可能途径。其理论的弱点在于不能把经济批判、政治批判、文化意识形态批判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为在寻求西方人自由和解放的现实途径上的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5,(4):82-86
由日本哲学家广松涉所指认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象化理论,是一种以互主体性为主导逻辑的社会批判理论。从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生成逻辑来看,历史唯物主义当中还与物象化批判同构性地存在着人象化批判、意识象化批判。其中,物象化、人象化分别是指现实的个人在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层面发生的"颠倒"性事实关系,而意识象化则是指由物象化、人象化在意识层面引发的"颠倒"现象。立足现实的个人辩证法批判物象化、人象化和意识象化,探讨上述批判蕴含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在互主体性哲学范式下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批判的当代视野。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哲学家对科学技术反思的理论形态主要有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追问、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方法论批判,这些追问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观,坚持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克服了他们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卢卡奇文化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先后经历了以文艺美学批判、物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日常生活批判为理论重心的几个阶段,并表现为文艺美学批判理论、物化批判理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等具体的理论样态。然而,不同的具体理论样态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具体来说,文艺美学批判是物化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铺垫,物化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具有内在统一性,日常生活批判是对物化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的发展。不同向度的具体理论样态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卢卡奇以资本主义为批判对象的文化批判理论。重新认识卢卡奇的文化批判理论并发掘其当代价值,对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演进逻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齐泽克的后现代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既存在着相同点,亦存在着不同点。我们可以分别从本体论的角度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其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在意识形态的本体论维度,齐泽克和马克思都为其意识形态理论论述设定了一个不可避免的二元对立的假说,即意识形态(虚假)与现实(真实)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但不同的是: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更偏重于从现实的意识形态属性出发来揭示实在的幻像属性,而马克思则更加偏重于从批判意识的虚假属性出发来凸显实践的首要性;其次,在意识形态的方法论维度,马克思强调的是具有实践唯物主义精神的实践批判和改造的维度,而齐泽克则强调的是具有伦理和审美色彩的“穿越”策略。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早期主要围绕着宗教、政治、意识形态展开了文化批判。对宗教的文化批判,他提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反宗教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反宗教的意义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对政治的文化批判,他提出要对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进行批判,要向德国制度开火,政治解放是人的解放必不可少的中介。对意识形态的文化批判,他提出要对"虚假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其错误根源在于强调"意识决定生活";其扬弃之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这三方面内容既互相联系、又层次递进,对宗教的批判是前提,对政治的批判是深入,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总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早期的文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9.
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和精神实质.实践批判、理论批判和自我批判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完整内涵."三内涵批判"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关联的、功能互补互动的方法论系统.实践批判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和革命性品格,理论批判赋予了其科学性品格,自我批判赋予了其彻底性和开放性品格.  相似文献   

10.
詹姆斯·奥康纳的<自然的理由>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奥康纳的"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路和理论旨趣,奥康纳通过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责难进行了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奥康纳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一种内涵制度批判和价值批判的生态批判,他试图建构在实践层面上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意识形态争论中,雷蒙·阿隆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本文论述了他从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政治学、社会学等层面对左派意识形态所做的批判,即他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以或然决定论拒斥历史决定论,强调社会科学客观性的限度,揭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以及预言意识形态的终结。在结论中,本文指出了雷蒙·阿隆思想中的矛盾之处,并结合当前我国现实对意识形态终结的含义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意识形态批判的向度及其旨趣的角度,对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论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在批判的向度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总体性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则是以“科学技术批判”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单向度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其次,在批判的旨趣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旨在走向“劳动”实践,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旨趣则是走向“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13.
从技术文化批判理论发展脉络的视角探讨技术哲学经验转向所面临的问题,即通过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现象学立场与他在技术哲学研究方面采用的解释学方法论的矛盾的解析,讨论了技术文化批判经典理论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出发点,讨论了当下技术的文化研究在经验方法上的不彻底性,从而阐明了技术文化研究走向"切身化"经验方法的必要性;讨论了对技术展开"切身化"研究的基本思路,以此作为深化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批判诠释学把诠释学的理解、解释活动与批判、反思活动联系起来,突显了诠释学的实践、应用与沉思真理之功能,在理解的诠释活动中恢复了亚里士多德式古典智慧,促使诠释学由意义的理解走向对遮蔽正确理解因素的深层解析,从而开掘出诠释学的理性重建功能,在现实层面上实现了理论批判与实践重构的对接。如此一来,批判诠释学被发展为一种综合了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它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用"实践"、"应用"和"真理"三个概念来表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绝没有忽视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性,而是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批判范式。这主要体现为3种模式:一是早期的异化批判模式;二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范式;三是后期的日常意识批判理论。后两种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文化批判是与经济批判和政治革命联系在一起的,任何脱离经济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化批判,都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左派经济学都没有真正地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而是滑向了纯粹的文化批判和历史经验主义之中。  相似文献   

16.
只要资本幸存一天,马克思就是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地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叙事,与马克思的理论交集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人的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在上述论域的关键理论质点和政治立场上,德里达完全异质于马克思的逻辑场域,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的旨趣和边界保持清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最先涉及且发展出一套完整的通俗文化理论体系的思想家是洛文塔尔。与阿多诺相比,洛文塔尔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大众文化研究方法:站在批判理论的立场上,运用文学社会学的方法来剖析通俗文化问题。他对通俗文化所作的"跨学科研究"与其立场和方法论预设紧密联系。洛文塔尔沟通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将批判理论与文学社会学方法相会通与融合的尝试开创了通俗文化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堪称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最为杰出的社会问题理论家,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我们认为,哈贝马斯不仅是现代主义理论家,同时又是后现代主义运动中社会问题的重要研究者。他积极倡导将哲学和社会学理论转变为一种人们可以广义地称之为理性重建的理论,即是一种具有自我反思性、能够提出批判尺度的社会理论。他的现代性理念、交往行为理论以及他的"批判的解释学"成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对当代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包括"意识形态一般"和"意识形态特殊"两重含义。"意识形态特殊"是指一种特殊的理论体系,主要指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批判中,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阐述了"意识形态一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甚至统治阶级的虚假意识也是源自其特殊的阶级利益和需要的等观点。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本文试图从概念、内涵、特征、方法论及当代价值五个视角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一次总体分析,以探究学界研究的优缺得失,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