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杰出的文艺理论家,胡风曾以其极为鲜明的“异端”色彩震惊和影响了中国文艺界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当人们从长期的批判与声讨声中苏醒过来并开始对g胡风理论进行理性z反思的时候,却感g到了胡风理论的独g特性质及其命名的渲大困难。在包罗g万象的“无边现实注义”(法国哲学家g加洛迪语)概念之计,许多学者曾经g试图使用有失妥当g的“主体的现实主g义”、“深层的现实g主义”、“心理的现g实主义”、“体验的g现实主义”等随机5性概念给胡风现象g以理论定位,却导致了更大的模糊性与分歧性。本文认为,胡风理论是形…  相似文献   

2.
胡风生平简要。胡风对两种文学倾向不满。一种是对周作人和林语堂的脱离现实的“兴趣主义”和“性灵主义”不满,认为这是与时代精神向背离的;一种是对“左联”内部的从前苏联引进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以及其后在“左联”作家队伍中所产生的“主观公式主义”、“客观主义”不满,认为这是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他在这既反右又反“左”的斗争中,从自己和同行的创作中,领悟并创构了一个理论,这就是后来给他带来无穷灾难的“主观战斗精神”论。从文学创作的认识论的层面看,胡风的“主观精神”论是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创作美学。从作家人格论的层面看,胡风在他的文学理论生涯中,所追求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人格塑造有关。其价值取向是为了追求高度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3.
胡风理论对七月派小说作家创作有深刻影响,这在路翎《饥饿的郭素娥》中得到“理论与创作”的互动性表现.对比思考路翎与纪德小说创作的差异,可以看到,“胡风理论”在开拓出路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叙事同时,又对路翎小说创作的发展带来束缚.直接影响了七月诗派形成的胡风理论,难以承担七月派小说发展之不足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高文波 《殷都学刊》2009,(2):98-105
胡风对外国现实主义文学,表现了很主动的批评热情.胡风一生理论成就的取得当然有许多因素,但对外国现实主义的学习、吸收、尤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们理论与艺术经验的吸纳是重要方面.从写作形式看,这类批评采用了比较灵活自由的形式:有时是一种很随和的评介式,侧重介绍、叙述、说明,属于理论探讨的成分比较少;有时采用作品分析的方法,是更加本色的批评方式;有时以专题论文形式对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进行评说,他们的文学实践经验构成了胡风现实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成为他从事理论思考、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其批评角度是仰视型的,贯彻着"主观战斗精神",同时有较高的审美水平,--这是由胡风强大的审美人格力量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胡风是一个被忽视了的理论家。 自从1988年党中央为胡风彻底平反以后,他就重新成了一个引入注目的人物。但是笔者注意到,人们的聚焦点多集中在胡风事件上,真正深入细致地探讨胡风文艺思想得失的,并不多见。本文则力求从理论和学术的角度探索胡风文艺思想的丰富内容和内在结构。 1.关于“力”的现实主义: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被我们神圣化和体制化的时代,胡风与秦兆阳的理论抗争是两个标志性的理论事件。作为理论抗争,两人观点有相似处也有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核心观念的评判上。胡风完全赞同;秦兆阳部分赞同,同时有重要质疑。两人的理论差异包含着个体文学家与文学历史、时代话语和文化环境的复杂关系,今天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风启蒙文学观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光芒 《人文杂志》2003,4(3):77-82
胡风对五四及鲁迅启蒙精神的继承是有选择的继承 ,对后者的发展则是创造性的扬弃 ;对时代要求的回应是深层理论上的回应 ,对历史与人性的探索则是超越性的瞩望。这一切深深地得力于其启蒙思想在人性哲学层面上的独创与贯通 ,即系统地建构起了一座“人性解放的金字塔” :基座系其对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双重关注的主体性理论 ;第一级塔体是本能欲望的释放弘扬 ;第二级塔体表现为理性与情感的相互激荡。三个逻辑步骤依次递进 ,最终通往塔尖 ,即自由意志的锻铸与启蒙人格的完成。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卢卡奇提出“阶级意识”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在澄清“历史—社会”运动机制与“阶级—个体”意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中完成了“主体性”概念的出场,在克服物化的路径探讨中实现了对无产阶级主体性革命特质的现实分析,为评介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激进左翼语境中革命主体的确证方式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些是我们百年后再次审视“阶级意识”概念的重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正> 胡风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文艺批评家,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现实主义的,他倡导真实生动地描写现实人生。但他的理论并非一开始便达到成熟,而是有一个内在发展过程。本文拟对其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的描述。一、对非现实主义观念的批判胡非以对非现实主义美学观的理论反思和批判作为起点,开始了对文艺本质问题的探求。胡风于1934年写了《林语堂论》。这是他从事文艺批评活动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其中心在于剖析由克罗齐影响而产生的“艺术即表现论”。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锋战士,林语堂曾经有过“浮躁凌历”的黄金时代和光荣的往昔,最后却在革命低潮时,“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人生和社会表现出漠然态度。胡风认为,这是林语堂用克罗齐美学  相似文献   

10.
张红霞 《南方论刊》2008,(1):44-45,32
胡风和卢卡契都是现实主义理论的毫不妥协的捍卫者,他们强调文学与现实、与生活、与客观的本质联系。虽然理论内涵有所不同,他们都把现实主义与革命运动、进步事业联系起来。卢卡契猛烈攻击当时现代主义艺术,把保护、拯救古典人道理想和现实主义文学视为自己的美学使命;而胡风则是顶着政治权威的压力培育、催生尚在萌芽期的中国现实主义。与卢卡契比较,有助于我们对胡风的全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胡风的话语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世纪40年代的言说语境中,胡风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欧化白话文。胡风的白话文欧化在词汇、文法和叙事三个层面上铺展,又在具体的文本中结合为一个整体。如果把胡风的欧化白话文放置到现代白话文生长过程中,可以看出它继承了“五四”的白话文写作和启蒙主义的精神,继承了鲁迅“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气质,同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观。这些直接构成了胡风欧化白话文的精神后援,欧化白话文的话语方式和言用者胡风的结合,就成了“胡风话语”。  相似文献   

12.
<正> “主观战斗精神”作为胡风文艺思想中的特定概念,是一个涉及面很广,内涵和和外延都颇为丰富、复杂,具有整体性的概念.以往人们对它的理解、认识和批评,缺乏一种宏观、整体的认识和把握,缺乏多角度、多侧面的体察和观照,特别是缺乏美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我认为,对“主观的战斗精神”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进行.首先,“主观战斗精神”作为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它在哲学思想上究竟是宣扬了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还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这是我们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胡风的《论现实主义的路》拒绝用存在决定意识的一般性原则去阐释文艺问题,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与实践观点,从对感性直观、主观精神、搏斗等概念的论述入手,强调了创作实践在文艺活动中的作用,创立了以“主客体互动”为中心范畴的理论模式。同时论述了与创作有关的创作对象、知识分子和人民问题。  相似文献   

14.
胡风的外国文学批评成为他一生文学工作的重要一翼.从写作形式看,胡风的外国文学批评形式灵活:有时呈现为评介式,侧重介绍、叙述、说明,理论探讨的成分较少;有时则是作品评析,属于本色的批评方式;有时以专题论文形态出现,注重对现实主义大师进行评说,其批评角度是仰视型的,有较高的审美水平,显示了很强的审美力量和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胡风与卢卡契相似的生活经历为参照对象 ,指出二者文艺思想在作家主体性美学精髓、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和人道主义的艺术本质等方面的同异之处。  相似文献   

16.
曾凡解  陈金琳 《江汉论坛》2005,3(6):120-123
本文通过分析“主观战斗精神”、民族形式、大众化、创作题材与胡风文艺启蒙观念之间的关系,指出胡风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既非“主观战斗精神”,也非“精神奴役的创伤”,而是贯穿于其整个文艺活动的文艺启蒙观念,正是这种文艺启蒙观念造成了胡风文艺理论的全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文学理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胡风 反对现实主义只是反对某种概念化的表达方式,并不反对现实主义本身。胡风与左翼作家的 不同是方法论的而不是世界观的。比较而言,胡风对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持有保留态度。  相似文献   

18.
胡风的外国文学批评成为他一生文学工作的重要一翼。从写作形式看,胡风的外国文学批评形式灵活:有时呈现为评介式,侧重介绍、叙述、说明,理论探讨的成分较少;有时则是作品评析,属于本色的批评方式;有时以专题论文形态出现,注重对现实主义大师进行评说,其批评角度是仰视型的,有较高的审美水平,显示了很强的审美力量和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9.
"主观精神"是胡风文学思想中的理论支点,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文学"力"的概念,其内在实质都是"主观精神"的衍生物.主观精神强调创作主体的个体心理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初形态的主体论文艺学.  相似文献   

20.
胡风的启蒙     
红苇 《学术界》2003,(3):137-144
考察 3 0、40年代现代启蒙思想状况时就不应该忽略胡风。 3 0、40年代的胡风始终以继承、发扬鲁迅先生富有现代意识的启蒙精神为己任。胡风与鲁迅不同 ,胡风人格中的“左翼战士”精神状态 ,是胡风终身性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