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电视的转型期需要批评作为提醒和航向拨正的辅助 ,然而 ,随着创作问题的增多 ,批评的冷落和对批评的无动于衷却与日俱增。没有批评的艺术创作是难得有进展的可能 ,常态的批评和建设性的批评理应成为中国电视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它们的缺失撼动的可能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电视传播形式。电视批评思维的狭隘、“媒介教育”功能的缺失、电视批评家的缺席成为当代中国电视批评的三大弊病。现阶段 ,我国的电视批评从总体上讲 ,需要明确如下的几个问题 :认清批评的有效途径 ,明确理论的对象 ,区分批评的层次 ,加强批评的个性化 ,引导批评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2.
崔琦 《南都学坛》2011,31(3):52-55
新传媒环境下,文学批评更加泛化,表现为:在文学批评形态方面,除了学院批评和媒体批评之外,产生了一种以传统媒体的受众为批评主体的受众批评;在批评对象方面,不再局限于对以往文学经典的再研究与再解读,被研究的文学文本是多样的存在,网络文学、畅销书、报纸专栏写作纷纷进入人们的批评视野;在批评形式方面出现了视频、网络投票、电视采访等多种形式。文学批评也发生了批评主体的大众化转向和批评标准的非艺术性转向。针对这种泛化和转向,文学批评应在不丧失理性批评精神、破坏批评原则标准、消解批评价值的前提下进行改变。比如学院批评可以在坚守批评操守的同时,利用新兴媒介,与活跃的媒体批评、受众批评相辅相成,积极倡导对话批评,更好地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推动下,新媒体群迅速发展壮大,电视批评生态因为受众对新媒体的参与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化意识使批评价值体系在冲突与共融中建立;新媒体的繁衍使电视批评出现层次上的分野和群落化特征明显;粉丝既是电视批评的参与者,也是电视业界"以市场为导向"价值观下的追逐者;电视批评网络化导致了社会语境的变迁与话语秩序的重构。  相似文献   

4.
正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在电影批评领域早已是硕果累累,而将其运用于电视批评的努力却遭遇了重重困境:电视的技术基础、观看环境和文本特性都迥异于电影,使得精神分析的电影批评所立基的两个隐喻(银幕=镜子、电影=梦)在电视批评中均无处着落。但是,电视观众亦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值得用精神分析理论做深入的探讨。首先,如果说看电影是一种事实上的集体行为(一群人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和一种心理上的个人行为(身边之人仿佛不存在),那么看电视恰恰相  相似文献   

5.
艺术批评不仅是艺术品与大众鉴赏之间交流的平台,也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灵感与建议。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介入了艺术领域,商业化的自媒体艺术批评偏离了对艺术本质的探索和研究。以艺术批评在网络自媒体环境中的现状出发,通过对比研究、理论分析等手段梳理自媒体对艺术批评的影响和自媒体环境中艺术批评的渐变发展,总结艺术批评在网络自媒体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提高网络大众的审美判断,引导网络自媒体积极客观地构建艺术批评环境,为网络自媒体艺术批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研究中,强调理论的批评化与批评的理论化,是避免理论与批评相互脱离的有效途径。除此,还必须强调批评的艺术化。本文首先探析了批评的艺术化的两种形式,即批评文本的艺术化与批评主体内在的艺术化。作者认为第二种意义的艺术化在文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沟通理论与批评、批评与文学的中介环节,是进入文学世界的导引;艺术感受和审美鉴赏是文学研究的起点,又通向终点,因此,它必然要成为批评的首要条件。继而,以此观点观照新时期文学批评,对脱离文学、抛弃内在艺术化的批评作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选本是非常重要的批评形式。就批评原理而论,“选”即是“评”——选本在编纂过程中,既然要有所选择、有所去取,就必然有所衡鉴、有所评价,也就具备了批评的特质;就批评机制而论,选本批评是一种关涉作者、选家和读者的三方联动机制,选本是这一机制的运行载体,时代则是这一机制的运行背景。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叙事理论运用到电视研究中似乎成了电视文化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在电视纪实性节目的实践与批评中,叙事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的讨论更是热门话题.本文梳理将叙事理论引入电视纪实性节目研究的基本状况,探讨叙事理论在电视纪实性节目研究中的范畴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当代市民文化中迷恋电视、拒绝理性、玩弄伤心的积弊提出了批评,认为应该给它注入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各种文学批评方法多元共存的语境中,社会历史批评已失去了往昔的主导地位。由于社会历史批评符合中国人深层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现状也依然吁求社会历史批评的介入,社会历史批评虽然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种种局限,但仍是解释与判断文学现象时不可或缺的一种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事批评作为一种动态持存的批评范式之一,是绵延时间下的历史哲学批评,其本质是向未来开放的“回忆”,以此达到历史、现实视界的融合。中国素有“无典不成诗”的本事批评观念,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魅力的本事批评史论和重实际、不穷究、伦理政治化、诗性化以及历史意识缺失的特征论和形态论。本事批评在中国文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意义,为世界文论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当下的网络文学批评矩阵主要由网络作者批评、学院派批评、媒介批评和读者在线批评等几个方面构成,虽然批评主体多元、批评方法也日渐丰富,但由于网络文学体量巨大、增殖飞快,批评者无法及时有效地进入网络文学现场,致使批评结果时常出现迟滞、偏颇、言之无物等问题。数字人文研究法可有效解决批评主体“入场难”的问题,它在处理超长文本和海量文本方面具有智能优势,一叶·故事荟、文字云、图书语言分析器等智能软件可轻松提取出网络文学的质素特征,由此实现对单个或海量文本的“远读”。其中的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空间人文计算等方法可辅助研究者进入不断生长着的文学现场,在网络文学的本体研究、评价机制研究、文献数据库的建构上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为网络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现行的媒介批评由学理性批评与非学理性批评构成。前者是一种充分理论支撑着的批评,是媒介批评的主体。它可分为界内批评与界外批评两类。这样的区分,描述了运行着的学理性批评的两个基本向度与模式。近期学术界的某些举动所体现出的观念,似乎涂抹了界内批评与界外批评的边线,但这至少现在还缺乏让多数人接受的理由。非学理批评常常表现为印象式情绪化的点评,大多经不起深一步的追问  相似文献   

14.
人的爱真、爱善、爱美的天性促使人类寻找并选择了批评这个自我完善的思想武器。不断地批评的过程成为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过程。现实社会中,弘扬批评精神的关键在于优化批评方法。出为只有优化的批评方法,才能使人们所追求的批评效果和目标得以实现,才能使思想工作之“舟”乘风破浪驶向理想的“彼岸”。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批评艺术大师。他善于调动各种各样、弛张有度的批评艺术.适时地恰到好处地批评学生的缺点错误,在师生之间不断地交流思想、统一认识、深化认识,从而使他周围团结了一大批…  相似文献   

15.
诗性批评是诗性思维支配下的文学审美批评活动。诗性批评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分析型批评,诗性批评通过对事物形象性的、情感体验性的熔铸,以象征、比喻的言说方式来表达批评家对文本的内心感受和体验的主观印象。诗性批评的精神思维的核心,就是体验性、感悟性和主观性。其形成了“寓理于物”、“寓理于情”的批评特征,也由此导致所表达的思想观念的模糊性、多义性。诗性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的主要方式。而闻一多的诗性批评有其特点:它既是在西方现代多学科视角下的审美观照,又是对中国诗性批评传统的继承和延伸。  相似文献   

16.
创造性批评(GreativeCriticism)是增值批评。增值的必要条件是首创性,其充分条件是新价值的发掘、论证、判断和被认可。增值与减值有着密切的关联。创造性批评必须接受文本限制,同时又必须超越文本。  相似文献   

17.
批评活动的行为者是批评家,但这一活动并不只是一种孤立的个人行为,更主要地它还是一种文化行为。批评活动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文化惯例。。批评活动的文化惯例可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它是在一定文化惯例中的批评,即它是代表一定文化惯例来对文学发表的意见;其次就是批评作为一种活动也形成了一套特定的惯例系统。笼统地说,批评是在惯例中而且批评具有惯例。笔者认为,批评惯例是超乎批评家个人的一种群体力量,它渗透到批评家的思维中,并也会对批评的价值取向发生影响。如要全面地考察批评,则从该角度与从批评家角度来考察应是…  相似文献   

18.
与媒体批评、作家批评相比,学院批评有自己独特的理性品格。但在当今学术批评界,学院批评良知的失落是严重的,不仅表现为批评者人格操守的失落、学术良知的失落,更表现为社会责任感的失落。这种失落和个人需要的三个层次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但唯有升华到个人需要的第六层次,真正的文学批评才会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茅盾不仅在文学翻译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开拓现代文学翻译批评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独特的地位不容忽视。其一,茅盾促进了传统文学翻译批评向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转化,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开拓者;其二,他借鉴丹纳的批评理论,提出了其特有的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20.
艺术批评是介于艺术欣赏与艺术理论之间一个领域。它应该以审美标准为根本,因此派生四个基本标准:外观完善标准、评价—价值标准、认识—规则标准、哲学意味标准。对应于四个基本标准,存在四种基本模式:印象—欣赏式批评、社会—通德批评、文本—规则批评、冥思—顿悟式批评。它们在入手处、注目点、运思状态、文体表达等方面各有特点。批评是对美的构成因素进行分离的活动,四种基本模式各自剖开了美的一个维面,审美批评的追求从根本上制约着它们的滋生和流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