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对农业祭祀多是作宗教学研究 ,对稻谷神话多是作文学研究。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 ,以不同类型的农耕民族———傣族和布朗族为例 ,从野生稻的驯化 ;原始先民对土地、农具、谷物的崇拜 ;妇女在稻作史上的贡献诸方面 ,释读其仪式和神话的底蕴 ,探索直接与稻作生产历程相联系的稻作祭祀与作为稻作生产变形记录的神话的关系 ,即原始宗教与现实与文学的关系 ,从而揭示出与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农业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拉祜族有35万人,大部分聚居于云南省思茅、临沧、西双版纳三个地区(州)境内的山区,迄至解放前,还停留在锄耕和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耕作阶段。他们的农业祭祀和丧葬习俗,对于学术研究颇有参考价值,这里略作介绍。 一、农业祭祀 由于各种自然现象对于农业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在宗教祭祀中,其地位也就各不相同。山地、森林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因而他们对山地和森林的祭祀极为重视。在拉祜族村寨周围有一片生长茂密的,被拉祜族人称作“尸泥”(神树)的树  相似文献   

3.
山东地区植物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山东地区的植物考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研究中,目前已经确认在龙山文化时期,稻、粟、黍、麦已经成为基本的作物种类;在日照等地区发现了水稻种植和收割、加工的一些证据;海岱地区的稻作农业开始于北辛文化时期,分布范围只限于南部的少数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分布的区域向北推进;龙山文化时期,稻作扩散到了包括鲁北和胶东半岛在内的整个海岱地区,并且可能完成了向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传播;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照等东部地区稻作农业占比较重要地位,而茌平等西部地区可能以粟和黍等旱作农业为主。  相似文献   

4.
明代诗词中的稻作文化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农业生产经过初期的恢复,得到进一步发展,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有很大提高.明代诗词乃至明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明代诗词涉农题材较多,其中有许多关于稻作文化的诗句.明代诗词中涵盖稻作术语和品种资源、栽培耕作和稻谷加工、病虫害和水旱灾害以及其他人文知识等不同方面的稻作知识.明代稻作诗词内含丰富的科技、人文知识,是珍贵的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稻作文化知识,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对其进行完善的保护,并加以充分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赞”在先秦礼制中是各种礼仪的辅助人员,本义为“助也、明也”。汉代有图画人物以行道德教化的风气,发展出像赞等各种赞体文。画赞始以说明为主,渐变为以赞美为主。汉代和魏晋的画赞基本都是以道德教化为旨归的,诗性并不强。齐梁以后画赞在形式上更加精致化,也开始以抒情为创作目的。唐代的一些画赞不仅生动传神,而且有感兴寄托,已经完全诗化了。宋代各种文体进一步融合,苏轼的画赞打破了文体之间的苑囿,画赞和题画诗难分彼此。虽然后来的画赞极类似题画诗,但并不等于题画诗,我们要尊重古人对文体的划分。  相似文献   

6.
鄂伦春族舞蹈,鄂伦春话叫“鲁热格尔格”。有的地区又有叫“吕日格仁”(即歌舞)。 鄂伦春人民不仅喜爱赞达仁(唱歌),也喜爱鲁热格尔格。他们在长期原始游猎生产过程中创造了各种民间口头文学,也创造了鄂伦春民间舞蹈艺术。 鲁迅先生在《初民颂神抒情的歌舞》中说:“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复有巫觋,  相似文献   

7.
生产环节外包已成为中国农业无法逆转的发展趋势,研判生产环节外包与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关系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碳排放纳入非期望产出的核算框架,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中国粮食主产区1 208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测算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并剖析生产环节外包对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均值略高于“及格线”水平,不同地区与不同作物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存在差异。(2)总体来看,生产环节外包与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之间存在稳健的“U”型关系;分区域、分作物的研究结果也大多肯定了“U”型关系的成立,但对于湖南地区和小麦生产而言,上述“U”型关系并不明显,且聚焦玉米生产,生产环节外包与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之间仅表现出显著的负向线性关系。目前,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违背农业绿色发展的现象,相关政府部门仍需加强对提高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重视,并助推中国粮食生产跨越生产环节外包引发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低谷。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户生产行为变化的相关研究多数假定是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特征的独立决策反映,忽略了农业生产活动所客观存在的决策外部性的影响。通过阐述农户决策外部性的产生机理,并将这一因素纳入农户生产决策模型,分析农户稻作制度选择与种植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农户水稻生产决策的独立性进行假说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稻作制度选择与种植业结构调整之间的负向关系显著;受到自身资源禀赋、稻作净收益水平、传统种植习惯和相关联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影响,以及村庄农业生产活动外部性影响,农户稻作制度选择决策表现出明显的非独立性。将来地方政府和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和执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可立足于农户和村庄的双重视角,既考虑新型农业生产活动或行为对农户的实际经济收益和资源配置的影响,还可以通过优先支持示范户等形式发挥和利用村庄生产活动外部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不仅考虑地方环境污染,同时也考虑环境污染的跨界影响,不再把区域视为没有空间维度的“点”,认为每个区域包括城市与农村地区,产业集聚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存在本地影响,同时也存在跨界影响,每个地区有三个生产部门,不仅生产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同时也生产资源产品,资源产品的使用具有功能上的二重性,资源产品既能用于生产,也能用于消费。由此,本文将这些新的内容融入到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所得到的研究结论增强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格局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带:(1)北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的游畜牧经济带;(2)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旱作农业带;(3)秦岭一淮河线以南地区的稻作农业经济带.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游畜牧经济带与早作农业经济带总体上表现为持续南移的态势;明清时期,稻作农业经济与旱作农业经济因素则渐次北移.三大经济带的推移、变动,往往引发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成都平原。早在夏商时代,人们就在此定居进行稻作生产。到春秋初年杜宇王“教民务农”后,成都平原稻作经济有了更大发展,人们安居乐业,衣食充足,有充分时间和经济力量投入到文化教育事业中。故战国时成都平原便有了学校之设,教育水平明显高于西南其他地区。汉代蜀郡守文翁兴学后,使四  相似文献   

12.
傣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金沙江河谷傣族多数为南诏以后由景东等地南迁而来,稻作是其最主要的生产活动,有很强的季节性和节令要求,并且每一生产环节都与节日及祭祀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稻作生产为中心,以祈水为主题的农业祭祀和农事仪礼。  相似文献   

13.
苗族是一个稻作民族,与稻作有关的节日很多,其中有一个叫“卯”文化节,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这个节日,对“卯”作了种种解释,本文试图从苗族西支系的图腾“猫”对稻卯文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具有山地、丘陵、盆地、河谷、台地等综合地貌类型的特点,全州90%面积属山区和半山区,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农业生产呈立体状,是典型的山区农业经济。 黔南州民族经济较解放前虽有长足的进步,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还很落后。但它却是既穷又富的地区,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5.
全球性的社会变迁给不同的行动者群体带来了新的复杂关系,农业人口和农业生产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种新的关系,从而给“乡土性”带来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如全球和当地行动者的多样性,农村空间和农业空间的不对等,自然的价值对农村环境的重要性,商品网络和价值谈判以及移民和移居问题等等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发展社会学的性质和主题也在不断变化着,因此给研究者们提出继续研究“农村”领域还是研究“农村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进入到21世纪以来,侗族传统的稻作文化传承受到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等现代技术使土壤、水体的污染日益严重,面源污染问题逐渐显现。本文以侗族传统稻作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抗拒化肥、农药以及水体自净、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的生态价值,并结合这种稻作模式的现代流变分析其变迁对当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指出侗族传统稻作模式在保障当地农业安全生产以及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后发地区农村电商发展具有历史地理导致的区域性特征,在市场、技术、观念、基础设施等方面滞后,其发展路径与东部地区不同。本研究通过对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一西部内陆地区“电商驿站+”模式的个案研究,剖析农村电商发展的社会逻辑。研究发现,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电商发展的脉络可以分为起步、快速成长和持续发展三个阶段。这一发展模式的关键在于“县域整合”:以县域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电商驿站布局、公共品牌打造和城乡双向互动。农村电商的发展,实现了乡村的“价值再造”: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山地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尊重电商发展的主体性,提升电商人力资本价值;融合一二三产业,重新发现乡村的多重价值。质言之,后发地区农村电商发展的基本逻辑在于:政府要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县域整合”,从而实现“政府-市场-社会”有机合作;农村电商要更注重嵌入其中的社会结构,如中西部农村过疏化、发展能力较弱的现实;“后生产主义乡村”不只包括大城市的郊区,通过数字赋能、三产融合实现“价值再造”是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新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当今的农业形势既存在国际的竞争,又存在国内产地间的竞争。对农户来说,则处于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米价低迷的困惑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户想不到生产的持续发展。省工栽培、省成本栽培、农业生产环境的优化和食用安全的大米的生产是值得探索的课题。作为安全性稻作的具体例子在这里介绍演讲者研究的有机栽培事例。其中心点是采用无农药、无化学肥料的稻作。虽然是小面积的试验,但对于现在普及的稻作技术来说,是不同的栽培体系。概括地说是部分翻耕、无农药、无化学肥料的移植栽培体系。用这种栽培体系生产的糙米,在首都周围及相近范…  相似文献   

19.
宁夏“花儿”承载的农业生产民俗是对当地千百年采农事活动经验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其严重阻碍生产发展的保守封闭的一面是应该反省与剔除的;其传承的农业生产活动经验中极具科学性的精华’因素.对当地脱贫致富乃至现代化的进程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促进作用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由弗兰克的最新经济学理论联想到比较文学在当代的发展 ,认为“重新面向东方”不仅是世界经济研究的必然 ,也是文学研究的必由之路。只有用“多样性统一”的全球化思想指导学术研究 ,才能得出正确的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