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广西推行终身教育,必须在广西现有的条件和基础上进行。国际和国内推行终身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参考,但不能盲目照搬照套。要构建和完善广西的终身教育体系,当前应当切切实实营造学习型社会的宣传机制,强化广西终身教育的实力,凸现政府统一与协调的职能作用,加快地方终身教育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2.
论构建中国模式的终身教育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石。构建中国模式下的终身教育体系不仅是党和政府的战略布局,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全社会的工作重点。本文认为,建设和完善中国模式下的终身教育体系,最关键的因素是全社会、全民的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构建终身教育学这一新兴教育学科的必要条件。即将构建起来的终身教育学 ,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将处于主导和主体的地位。 2 1世纪的教育主题是终身教育 ,这就决定了终身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这主要表现在终身教育学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主导作用和终身教育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等两个方面。由于终身教育理念已经和正在使整个教育科学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同时终身教育思想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实现学习化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终身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主体作用也将得到最有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终身教育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入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应着力培育全民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完善终身教育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或者正在实现由其理念到体系的构建。然而,构建一个终身教育体系,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关键还是教育体制问题。由于中国现行教育体制还有许多不适应终身教育体系的地方,因此,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改革教育体制的弊端入手。  相似文献   

6.
衡量终身教育体系是否构建,必须明确其主要内涵、构成要素和基本框架。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福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指出健全完善终身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教育的制度,建立开放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各种社会教育,完善政策法规和投入保障,是推动福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与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终身教育是改革和创新现行教育制度、构建未来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在实践终身教育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程中,应逐渐把成人教育放在终身教育的中心位置上。文中仅就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个人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8.
试述构建和完善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紧迫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崭新世纪。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提高人的素质 ,开发新世纪人才资源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为此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形成学习化社会 ,已日益被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构建和完善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9.
构建高等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代教育思潮的深刻演变,阐释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提出要牢固确立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结合高等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高等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策略,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敏捷型人才、深刻性人才,实现理论素质、学科知识、职业技能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途径是发展成人教育、重视社区教育、加速远程教育、改革传统教育以及协调各类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明末至清代的“冯小青现象”中,冯小青在文人的笔下逐渐寄托了众多的意象。其中之一就是:文人对其人及其生存环境进行解读的时候,冯小青从一个现实中的才女演变成为那一时代的道德偶像。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文人的阅读视野最终实现了突破,对于“冯小青事”的接受效果既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时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成书于东汉中晚期的《太平经》所提出的"起土"吉凶观念及"魂神还养"的丧葬风水理论,是汉代社会风水信仰急剧膨胀的反映,它也标志着丧葬风水术理论形态基本形成。《太平经》中风水文献表明,道教对风水术的吸收与改造是在宗教体系之内进行的,并不是对民众信仰的无限制迎合,而是加以引导和转化,从而纳入其信仰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长城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焦点问题。对目前关于长城起源的四种主要观点:“楚方城”说、“列城”说、“城”说和“堤”说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说法虽各有见地,但亦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纵观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各历史时期,华夏大地经历了国之数量由多变寡、国之疆域由小变大的历史进程,至秦始皇灭六国才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天子自封及其赐封各诸侯国的疆域皆用土封,即在边界“沟、封树之”;秦长城可以认为是秦之北疆最大的“封”。据此,提出中国古代的“封”是长城最初形态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4.
冯燕是唐传奇《冯燕传》中的侠客,通人之妻而又杀之并自首官府。其侠义为士大夫所激赏歌颂。但历来研究其传播接受者较少。至宋代,冯燕故事犹如一种文化精神的母题融入宋人文化的模式中被重新叙述和想象。张齐贤和上官融以笔记记录和虚构想象的话语间接传释了冯燕故事。曾布以词直接歌咏了冯燕的侠义精神。冯燕故事在宋代不仅被继续歌颂,而且还被赋予了"忠君"报国的新义。冯燕的游侠气质被转化为维护儒家道德的理想楷模。  相似文献   

15.
《龙筋风髓判》是在唐前期广为流传的一本判词汇编,集中体现了当时主流的司法价值取向。本文通过择其中的涉及礼的典型案件进行集中分析,试图勾勒出当时司法官吏的整体司法观念。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典词源“诗余”论的承传,大致有三条:一是从总体上阐说词源于诗体的承传,二是分论词源于风骚之体的承传,三是分论词源于唐人近体诗的承传。上述传承,从不同视点上展开了词导源于诗体之论,共同构出古典词源“诗余”论的主体论说空间。  相似文献   

17.
明中叶学者、书法家丰坊《诗经》学著作多被斥为“伪书”,评价也因人废书。丰坊《诗经》学著作是特殊时期的特定产物,他与同时期的杨慎与季本《诗经》学都具有明显的考据特征,明晚期的梅鷟、陈第、焦循等继承明中期考据学特征,直接开启清代《诗经》考据学,影响清代《诗经》学乃至经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禹权恒 《东方论坛》2014,(5):121-125
"日本体验"是清末民初时期学堂乐歌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堂乐歌运动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它伴随着新学的诞生、发展,使救亡图存和富国强兵等新思想和西方音乐文化有效地在中国大地普及,为"五四"文化运动时期中国音乐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北宋婉约词大家秦观,其词作意境凄婉,被冯煦称为"真古之伤心人"。清代著名词人蒋春霖,其性格、气质及身世遭遇与秦观相似,词作也呈现出感伤的基调。他们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地位都比较突出,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又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20.
于慎行是晚明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于慎行一生淡泊功名,凡三黜三起,而难进易退.他由翰林而礼部而内阁,以一位典型的馆阁之臣的身份,完名全节地走完人生的历程,赢得“有明一代之完人”的美誉.在于慎行的生前身后,曾流传开一些与其相关的并称,现今可考知者有“二于”、“鲁两生”、“于、邢”、“于、冯”、“七相”、万历前期“山左三家”等六则.这表明于慎行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