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幸福规律论     
本文主要提出和论证了幸福四大规律:1.体验律:幸福越低级,其体验便越强烈而短暂;越高级,其体验便越淡泊而持久。2.价值律:幸福越高级价值便越大;越低级,价值便越小。3.实现律:幸福的实现与欲望成反比而与天资、努力、机遇、品德成正比。4.福德律:一个人就其行为总和来说,越有德便越有福、德福成正相关变化。  相似文献   

2.
品德类型论     
品德或德性是一个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自我:长期遵守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自我叫做美德,而长期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自我叫做恶德。因此,品德或德性必定都是道德德性。品德、德性、道德品质、道德德性是同一概念,它分为一全德、五主德和八达德,进而分为善待自我的品德和善待他人的品德。善待他人的品德是高级的高尚的品德,而善待自我的品德则是低级的、起码的品德。  相似文献   

3.
品德类型论     
品德或德性是一个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自我:长期遵守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埋自我叫傲美德,而长期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自我叫做恶德。因此,品德或德性必定都是道德德性。品德、德性、道德品质、道德德性是同一概念,它分为一全德、五主德和八达德,进而分为善待自我的品德和善待他人的品德。善待他人的品德是高级的高尚的品德,而善待自我的品德则是低级的、起码的品德。  相似文献   

4.
Virtue [外文]希:α’ρετ■η/拉/拉:virtus||英:virtue/德:die Tugend//法:la vertu/俄:/日:德[译名]美德/德行/道德/善德/品德/才德/德能/才华、品德[用例]△最高美德A703/最高的德性Ba/最高尚的道德Bb128(supreme virtueA 677,Ba127/hoshste Tugend 560//la vertu supreme 689/  相似文献   

5.
认为道德回报的理论依据是道德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德福一致”是人们的内心愿望 ,也是社会公正伦理秩序的基本要求 ;道德活动主体动机的超功利性与道德社会回报的功利性并不矛盾 ,不能以功利性否认道德回报的意义和价值 ;道德回报与道德境界有关 ,多层次的道德境界包含着对利益的不同追求 ;道德的行为不仅是美的、高尚的 ,而且是有用的 ,可以给道德主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简单否认“以德谋利”的道德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三论     
一、道德无意识在语言中,“道德”一词的涵义有二:其一,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如“不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其二,指道德评价的肯定性结果,如“某某人的行为是道德的”。这两种涵义显然不同,前一个涵义是道德的基本涵义,而后者则与“好”、“善”、“高尚”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规律     
本文认为,一切社会的道德莫不循由如下规律而发展变化。“变化律”:共同道德是超社会的,它的变化不是决定于社会的变化,而是决定于人们道德意识的变化;特定道德相反。“推行律”:一个社会实行何种共同道德,是偶然的、自由的、可以选择的,它不取决于社会发展,而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特定道德相反。“效用律”:任何类型的共同道德对社会发展是促进还是延缓均与社会发展无关,而完全决定于其自身性质;特定道德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将领导者的“德”划分为政治品德、道德品德和领导品德三方面,并重点讨论了领导品德,指出:领导品德是领导者必须具有而非领导者不一定必须具有的品德,主要包括无私忘我、恢宏大度、以礼待人和同甘共苦等四个范畴。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职业活动中则应该遵循职业道德,译者自然应该受到译德的约束。梁实秋是我国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独立译为汉语的翻译家。他译德高尚,是译者的典范。该文首先论述道德、职业道德和译德问题,之后结合梁实秋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从翻译动机、原作选择、翻译策略、对其他翻译主体的忠诚以及其他方面(如对待报酬的态度),论述这位翻译家的高尚译德,以期对译德理论研究贡献绵薄之力,并对我国译者有所教益。  相似文献   

10.
论师德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人类精神文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内心感受与社会舆论,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起着经济、政治、法律、行政手段所不能起的作用。所以任何社会、任何阶级都非常重视道德建设。师德是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行为、品德规范。它通过善良与丑恶,高尚与卑鄙,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观念,约束教师行为,调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夏学銮 《社区》2004,(3):8-9
英国19世纪著名历史学家佛路德说过:“道德律是写在永恒碑之上的。对于每一虚假的言词或不正确的行动,对于残暴和压迫,对于贪婪或自负,这种代价最终必须偿还。”这有点像中国人对恶人的警告: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对善人的回报也不是即时的。正因为善恶回报不是即时的,这才彰显出道德实践的艰难和有德之人的高尚,道德的永恒魅力和伟大价值就在于此。当只能写在永恒之碑上的伟大道德和世俗交换联系起来时,道德也就失去了她永恒的魅力、伟大的价值和作为价值规范功能的强大吸引力和约束力。“道德银行”就是使道德失去其永恒…  相似文献   

12.
黄春宇 《社区》2012,(32):16-17
人们常用玉来比喻美好、高尚的人或物,如冰清玉洁、琼楼玉宇。古人说:“君子比德于玉”.将人们的品德与光洁温润的玉联系在一起。可见古人看重的是玉的品质.玉所具有的美好的品质,正是君子修身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孔子说玉堪比君子之德。  相似文献   

13.
梁涛先生以自律、他律的双重道德律诠释儒家道统,结果使孔子内外贯通的仁与礼,使本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的《五行》“德之行”与“行”产生了内在矛盾.这些矛盾源于双重道德律这一理论框架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逻辑矛盾.梁先生以自律仅仅是内在的主体自觉为前提构建双重道德律,并引入客观规范的他律作为必要的补充.然而在道德领域,自律不仅是内在的主体自觉,亦是行动的客观法则.引入他律构建双重道德律多少有些画蛇添足之疑.  相似文献   

14.
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品德心理结构的重要因素,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介环节,在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却十分薄弱,这就使道德教育的实践难以向纵深发展。因此,系统地挖掘和整理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问题的论述,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一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真假、美丑、善恶所表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的情绪体验。道德情感对人的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这就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的心脏;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如果学生对某个道德问题产生愉快的情感,就能顺利地接受道德知识,并很快地转化为行为;反之,如果表现出冷淡的态度,就可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发展道德情感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动之以情的过程。主要是在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道德形象去感染学生,用各种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  相似文献   

15.
《福乐智慧》一书的“爱德谷”是对善品德的概括,是喀喇汗王朝合成式文化的结晶。本文认为,“爱德谷”与“仁”都是心灵美、行为美的具体表现,有许多一致性。文章探讨了“爱德谷”与“仁”一致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人!”、“这个人道德品质高尚!”、“那个人缺德!”。人们是根据什么原则去议论别人,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的呢?这里,就涉及到伦理学上的道德评价的根据问题。关于道德评价的根据问题,历来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就是动机和效果的问题。即评价人们的行为的善恶好坏,是看动机呢?还是看效果呢?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义”德蕴含了“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导引人们的正向价值目标”以及“体现侠义道义精神”等。传统“义”德的伦理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何处理义与利、义与忠、义与孝等人伦关系实践中。自春秋以来,“义”德在社会中不仅是统治者治国的纲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亦是正人君子结交的原则,涵育个体人格的依据。传统“义”德不仅可以指导个人价值选择,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宝贵资源,同时也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理念。弘扬传统“义”德,须与时俱进,弃糟扬精,并与道德建设相结合,将其纳入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构建和时代新人(特别是青少年)培育的实践中,丰富其时代内涵,方能赓续其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教育是基础”、“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从娃娃抓起”、“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由此可见 ,充分发挥教育职能 ,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努力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 ,是历史赋予教育战线的责无旁贷的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因此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或教育工作者 ,面对公民道德建设这一事关实施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法德并举”的治国方略、国家长治久安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 ,有责任和义务学习它、宣传它、研究它、实践它。下面 ,…  相似文献   

19.
在相关研究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福建五大品牌保险企业及其员工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假设,以实证分析的方式,从顾客道德认同的视角考察企业志愿服务行为与慈善捐赠行为对顾客感知到的企业形象、产品质量及对顾客购买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道德认同感越强的顾客,对有开展志愿服务行为和实施慈善捐赠行为的企业的评价越高,认为它们的企业形象越好,产品质量也越高,越能积极正向地影响其自身的购买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20.
著名特级教师毛蓓蕾说过:“正确的道德认识要以情感为基础,良好的道德动机要用情感去激发,自觉的道德行为要靠情感去强化,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情感去沟通。”可见,情感在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当学生的道德认识有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时,才能升华认识,并逐步内化行为。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用“情”感染和教育学生,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拓展学生的生活渠道,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生活、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以“情”孕“知”,以“知”化“行”,全面提高品德教学的质量。一、创设和谐情境,激发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