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21世纪出版的文论教材,王一川的<文学理论>立足本土,结合文艺现状凸现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其与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相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更是文学研究中应当提倡的.  相似文献   

2.
提出建构中国文学理论的学术背景在于解决“失语症”的困惑。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要有世界性胸怀,以“共同诗心”为最终旨归,通过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既抽绎地方知识的普适性又辨析西方理论的本土适应性,从而确立中国文学理论话语范畴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我们是用西方文论话语言说中国文学问题 ,而没有自己独特的话语系统。“西化恐惧症”和“西化崇拜症”的认识都是错误的 ,我国文学理论创新的话语策略应是 :第一 ,调整中西文论话语的错位现象 ;第二 ,实现传统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 ;第三 ,创造新的文论话语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传统断裂,古典的理论形态被西方文论话语系统切换,文学理论的观念、范畴、研究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末当我们面临"全球化"的对话时代,痛感文学理论的"失语".中国古代文论更切合文学的具体可感的属性,更切近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深入发掘梳理,准确阐释转译,大力普及推广,使中国学者能够掌握古代文论的范畴体系,以此与西方学界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将西方文论、古代文论、当代文论的理论范畴、表述方式、体系建构加以比较,精心选择,择优组合,融会贯通,是21世纪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2 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传统断裂 ,古典的理论形态被西方文论话语系统切换 ,文学理论的观念、范畴、研究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 2 0世纪末当我们面临“全球化”的对话时代 ,痛感文学理论的“失语”。中国古代文论更切合文学的具体可感的属性 ,更切近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深入发掘梳理 ,准确阐释转译 ,大力普及推广 ,使中国学者能够掌握古代文论的范畴体系 ,以此与西方学界对话 ;并在此基础上将西方文论、古代文论、当代文论的理论范畴、表述方式、体系建构加以比较 ,精心选择 ,择优组合 ,融会贯通 ,是 2 1世纪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打破尘封已久的坚冰,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步伐,走进一个多元并举、众语共存的理论园地。但这个时期的文学理论家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和对应阐释的话语基础,文学理论在繁荣背后却难掩自身的落寞和苍白,文学理论界普遍患上了"理论失语症",也丧失了以自己的话语、方式及规范独自言说的能力。何处才是中国文论的发展之途呢?该文拟提出以文学实践为基础,融通中西古今文论精华和各相关学科研究的积极成果,走综合创新之路。但这条路的前提必须是文学理论家自身的理论自觉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论经历了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或者说从本质主义到反本质主义再到反语言论的流变过程。尤其是文化研究主导下的反本质主义,成为当代文论从“文学理论”到“理论”再到“后理论”的话语表征。可以说,以“审美”为中心的本质主义文论是基于对“从属论”和“工具论”的反驳而生成的,而“反本质主义”则生成于“文化研究”的话语语境。于是,当代文论的流变过程可具体化为革命话语(外部研究)→本质主义(审美、语言)→反本质主义(文化、媒介、意义)的流变过程。具有悖论性意味的是,当代学界诸多争议性的话题,如文学研究的空洞化、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以及用理论强制阐释文学等,使得文学研究领域有一种重新回归以“审美”为中心的“本质主义”研究的理论诉求。不仅如此,要研究当代文论的流变及未来发展的话语逻辑,进而搞清楚当代文论发展的来龙去脉与历史轨迹,就有必要回到曾经的“历史现场”——以“主体性”和“本体论”为中心的本质主义文论的本土旅行和话语建构过程之中,并将本质主义视为新时期文论研究的知识起点和参照系。这些都是研究当代“本质主义”文论的本土旅行和话语建构的触发点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受知识论哲学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界叙事危机积重难返.当我们谈论文学理论越多时,我们离文学真实就越远.面临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必须建立现象学的方法论,从基本的个人生存开始,奠定文论的逻辑起点.以鲜活的思想,冲破权力话语的束缚.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文学理论:中国与西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西方的文学理论,名目繁多,都先后输入中国,从世纪初即如此。中叶以后,文论的西潮更汹涌流入两岸三地,众多中华的文学研究者崇洋趋新,以西方的马首是瞻。20世纪西方文论内容丰富,有助于文学析评,却也有艰深或欠通达的不足。中华学者从这些文论中有所得益,却也有不分青红皂白照单全收而贻笑大方的。至于西方汉学家研究中国文论虽见成果,但难免有偏差;一般学术界、文化界对中国文论则只作极有限的"接受",甚至完全忽视。20世纪的文学理论,中国多入而几乎没有出,出现严重的文化赤字。本文作者建议中华学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重新诠释,并斟酌应用于实际批评,然后考虑向西方输出。作者认为可以《文心雕龙》为基础,建构一个中西合璧的文论体系,让雕龙成为飞龙。  相似文献   

10.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挫折期,其整体格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成为权威文论话语,其历史经验表现为毛泽东文学思想逐步经典化和权威化;人民性、阶级性、大众化成为塑造权威文论话语体系的关键词;周扬在中国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上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被批判”或者“边缘化”文论的思想价值丰厚;中国化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课程体系初步建构起来;文学理论建构方式上出现了多向创生的典范。对这一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的研究遵循了不同路径,表现为整体化研究不断深化,毛泽东文学思想、周扬文学理论及其重要命题、胡风经典文本、关于“现实主义”重大论争等典型个案研究收获颇丰,教材和课程的中国经验研究日益精细,新方法新路径大量涌现和交叉使用,等等。  相似文献   

11.
文学理论向何处去?文学理论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的生存方式与发育方向,作为文学理论学科建设与深化的一个迫切命题,已成为目前仍在文学理论园地耕耘的学者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议题。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文学学,应积极涵养“复调意识”,力求在开放与对话中有所推进;而处于学术生态失衡状态之中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应大力加强文学理论核心命题的研究,力求在深度开采中有所建构。质言之,既追求思想视野的开阔,又追求学术定位的明确,针对我们自己的问题,在开放中有所恪守,在对话中有所建构——应是我们深化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12.
在学界普遍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文论"失语症"讳莫如深的时候,国内一些睿智的学者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和转换,这项工作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我们认为仅靠中国古代文论的清理和转换是无法实现中国实现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的.还有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文章对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前提条件、理论实质和深层动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期望通过倡导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来实现以我们民族文化与文论为主的文论话语重建.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类型,在质量标准上有其特殊性,而译者对于源语文本的理解和目的语文本的创造使文学翻译的全过程被置于文学理论的制约之中.基于文学翻译的固有特性,以及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与文本的关系及其创造性作用,文学翻译同样需要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了"文学自觉说"的学术史,并藉此探讨了汉代文学风貌中的若干重要问题。本文认为,"文学自觉说"最初只是就魏晋时代的理论批评风气而发,它也只是在理论批评的层面上才具备科学性。后世学者的种种建构和解构,背离了"自觉说"的初衷,增大了"自觉"一词的涵义混乱,同时也模糊了"文学"的概念。这段学术史,不断加深着人们对汉代文学风貌的辨析和认识,但也存在矫枉过正之弊。事实上,从文体、修辞、内容三方面看,汉代文学仍有诸多模糊、依傍、质朴之处,其更多地延续了先秦文学,而与魏晋文学之间差异明显。因此,就"断限效应"而言,"魏晋文学自觉说"仍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儒家文论的创始人,也是诸子中最早研究文艺理论的人,他和荀子均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艺理论家,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世界观不同,荀子在对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文学观继承的同时又有所不同。两人在文质论上,均主张文质双美,但是论述的角度不一样;在道论方面,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观点,赋予了孔子文艺理论思想以新的内容,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服务,更加地顺应了历史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为中国文论建设提供了一个虚实相间的契机,如何抓住契机,更自觉更有成效地建设中国文论成为最富现实意义的一个问题。文章认为全球化进程为中国文论建设预设了一个积极主动地进入全球化过程,并在其中互动地展示或确立中国文论自主性或主体性的目的,它推动了中国文论价值体系的调整和文论建设意识的改变。同时,文章对中国文论建设的全球化的操作意识提出了如下要点:普遍性研究、特殊性研究、方法论研究、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论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路程到底还有多远?我们的古代文论研究究竟缺失何在?似乎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如何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这样一个基本命题。这里拟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贴近文学实践,激活理脉,贯通古今;呼唤原创意识,中西化合,重铸文心;摆脱一统体系观念,建构多元化理论。  相似文献   

18.
靳义增 《南都学坛》2009,29(3):56-59
在文论"失语症"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我们已有现代文论新传统的"话语",所以,不存在"失语"问题。这一说法是难以立足的。第一,现代文论新传统所谓的"话语"与文论"失语症"所说的"失语"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二,五四以来是否形成了现代文论"新传统"是值得怀疑的。第三,真正的传统只有一个,新传统还是旧传统的延续,不可能以"新传统"作为重建的出发点。第四,用"新传统"来掩盖中西大传统的矛盾,只能起一种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言意之辨”对六朝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具体表现在它触发了文论家对“言”和“意”的重视 ,以及对言意关系的探究。刘勰将“言不尽意”与“言尽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肯定了以“言”尽“言外之意”的艺术可能性 ,将“言有尽而意无穷”作为最高的艺术境界。这一言意关系的突破对我国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理论的反思性研究,既是世界范围内文学理论反思研究在中国问题中的落实,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涌动,跨学科间的互动,以及学科内部发展的需要,等等,是中国文学理论走向反思的主要动因。反思,强化了文学理论研究的理性自觉,增进了文学理论与批评不同流派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文学理论进入了一个富于学理和建设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