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探讨的立足点是人生的种种困境,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庄子所处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他所追求的自由的飘摇无根和不可能实现,最终只能归结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故庄子的自由是超越的.庄子认为,自由有有待自由和无待自由也即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之分,他所追求的是后者.在人生困境及解决上庄子指出:(1)人的成心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对立,这可由以"道"观物之法予以消除,其具体途径是"吾丧我"和"莫若以明";(2)命,气和与"道"为一是超越生死困境的三种途径,即把人的生死看作是命和时,把人的存在看成是气之聚散变化,最终通过与"道"为一超越生死;(3)人的绝对自由只能归于道德境界,唯有乘道德以浮游才能解决材和不材皆不可避祸的难题;(4)代表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仁义有种种弊端,不可能挽救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在于回归自然.庄子在现实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2.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探讨的立足点是人生的种种困境,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庄子所处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他所追求的自由的飘摇无根和不可能实现,最终只能归结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故庄子的自由是超越的.庄子认为,自由有有待自由和无待自由也即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之分,他所追求的是后者.在人生困境及解决上庄子指出:(1)人的成心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对立,这可由以"道"观物之法予以消除,其具体途径是"吾丧我"和"莫若以明";(2)命,气和与"道"为一是超越生死困境的三种途径,即把人的生死看作是命和时,把人的存在看成是气之聚散变化,最终通过与"道"为一超越生死;(3)人的绝对自由只能归于道德境界,唯有乘道德以浮游才能解决材和不材皆不可避祸的难题;(4)代表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仁义有种种弊端,不可能挽救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在于回归自然.庄子在现实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苏轼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上.苏轼发现了人生的无意义,并努力寻找一种灵魂的拯救,他否定了人生的终极目的,并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变成现实人生的关心,从而使灵魂找到了内在的支撑和动力.  相似文献   

4.
宗教文化与人生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幅改善,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日益高涨,只有建设好共同精神家园才能满足这一需求,而人生意义的探求在精神生活中具有导向性。文章基于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成果,突破以西方模式来看待东方宗教的狭隘视角,认为宗教的共相乃有超越性的人生意义指引,从而包容了在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及人生指向也起着重要作用的“天”及无神论信仰。衡量人生意义的尺度与在人生意义评价中存在量与质的关系,指出盲目追求超验的危险及中世纪宗教的人生意义导向的消极性,强调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已成为当代宗教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人生意义,是哲学探索的旨归.作为先秦诸子哲学的集大成者,<淮南子>同样继承了先秦道家对人生意义的探索.通过对道、人及道与人的关系的探索,<淮南子>提出人生的意义在于"性合于道".  相似文献   

6.
人的生命是复杂的社会存在。人类社会即使发展到今天,人们依然在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也是东西方哲学探讨的永恒主题。回溯生命进化与发展史,人类关于生命存在的意义有财富观、权力观、需要观、修身观、关系观等不同的理解。文章认为人是有追求的理性存在,应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应有尊严地活着、有追求地活着、幸福地活着,过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和古希腊哲人赫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历史循环论"并非一回事,切不可将两者等同。要了解尼采"永恒轮回"的真实意义,只有通过对其超人哲学的准确了解才能把握。尼采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是真理,但人"不能靠真理活着",这就要把"意义"赋予人生,全部人生意义是建立在人可以创造出一个人比人更高本质的"谎言"基础上的,有了这一目标,有了这一对人生意义的评价,人才能勃发出强有力的生命意志,才能创造和自我超越。当然,无论我们怎样宣扬人生的意义,但人难免一死,为了消除人对死亡这一必然的恐惧,并作为对"强力意志"解释的补漏,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思想,目的是为了证明生命意志的丰盈和生命的不可摧毁。"永恒轮回"实质上是一句尼采让自己和别人相信"人和永恒结合在一起"的善良的"谎言"。  相似文献   

8.
艺术化人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典美学的突出特征之一,便是追求人生的诗性生存,人的生活的审美化、艺术化,艺术自然便成为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艺术从根本上讲并非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存在,而是成为解决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方式.通过艺术去思考人生的诗化,通过艺术去实践人生的诗化.艺术使有限的生命寻得永恒的家园,一方面艺术成为传统士人精神生命自娱、获得内在圆满自足的精神境界的方式;另一方面艺术也是传统士人于有限中把握无限、于短暂生命中追求不朽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体论自杀”指的是因为丧失人生意义而选择不再生活,这种极端行为以突兀的方式凸显了价值论问题:价值、幸福、意义等等在“人”这种存在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生活本质上是一种本能或者功能,还是一定要有“意义”?意义的追求是否只是一种不佳的演化策略,而没有真正意义?在今天,自然主义的最新代表是以神经自然主义为首的生物学自然主义,它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强势进入人文领域,试图对这些古老问题提出独特的看法.这种新学必然依据某种价值观,我们认为其价值来源有三种可能:生存、快乐、真理.同时,新自然主义的“自我技术”也不容忽视.这些价值是否自洽,新技术将带给人类怎样的未来,都值得认真考察.  相似文献   

10.
生的沉思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与其他自然物的不同仅仅是形态上的差异,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无意义的,因为正如其他自然物一样,我们不知道何以生、何以死。当我们问人生意义的时候,同样可以问:一块石头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所谓人生的意义,仅仅表现在社会内部,这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物质创造、人自身的创造和精神创造。进行这些创造的主体只能是自我,一切活动最终都需要落实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我"上,没有"我",就没有历史。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各种创造活动之中;在所有创造活动中,唯有精神创造才是最有价值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成正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相似文献   

11.
生的沉思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与其他自然物的不同仅仅是形态上的差异,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无意义的,因为正如其他自然物一样,我们不知道何以生、何以死。当我们问人生意义的时候,同样可以问:一块石头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所谓人生的意义,仅仅表现在社会内部,这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物质创造、人自身的创造和精神创造。进行这些创造的主体只能是自我,一切活动最终都需要落实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我"上,没有"我",就没有历史。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各种创造活动之中;在所有创造活动中,唯有精神创造才是最有价值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成正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相似文献   

12.
文艺创作中的工具性操作倾向,以及展示生活隐私的做法,都是对于文艺和生活的关系问题的片面化理解.文艺应该向人的情感世界深入,从人的生命本体出发,将生命体验升华和凝结为艺术形式,使读者通过人生体验指向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启示人们"诗意地生存".对于文艺家来说,个人生存状态同对读者负责应该是一致的.针对人的不同的生存状态应该有三种类型的文艺.真正伟大的艺术是体验人生并升华人生境界的明镜和灯塔,具有叩问人生意义、烛照人生道路的社会作用,因而具有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对生命的探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道教对"长生久视"的努力,基督教对"永生"的追求,既是人类对生命永恒的无限向往,也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道教是世界上少有的重视人的现实生命的宗教,道教对生命价值的神圣化,虽表现为神学的描述,但重视生命,特别是现实生命的价值,无疑是符合现代人理想的.道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重人贵生"、"我命在我";基督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荣神益人".  相似文献   

14.
1.人是会思考和剖断、相信或怀疑的唯一生物。与不具有此种素质的动物不同,人常常思考人生意义和人在世界上的使命。在探索人生意义时,人往往疑惑重重,彷徨不定,思想混乱。 2.由古希腊哲学提出并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的“认识自己”原则,其目的就是要人认清自己的内心世界。人力图将这个世界与自己的存在本质联系起来,结果,认识自己成为对人生意义的探  相似文献   

15.
审美是人生方式之一.在古希腊罗马哲人的对人的论说中,就已包含有审美的内容或显示了走向审美的趋向.审美如何成为人的生活方式之一,这是由生活本身的属性和真、善、美三种基本的人生活动模式决定的.所以,审美是一种人生方式有其独特的内涵.这种审美人生方式的初步界说,对人生终极目标的追求确定了基本的方向,从而也奠定了审美是一种人生方式这一观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命"的话题永远不可能被否弃。人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只有通过与外界进行必要的物质交换才能使其富有生机的肉体得以持存,对待性或有所对待是人的存在的一重规定,在这个向度上"命"的话题永远不会过时。同对"道"的瞩望一样,对"命"的顾念构成了人生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终极眷注。因此,问题不在于谈"命"与否,人生的境界即有不同,不在于孔孟之"道"被觉悟后,"命"是否为"道"所取消,而在于二者在孔孟的价值判断中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孔子在生死危厄关头勃发的殉道精神,可谓极其典型的道德崇高感,它是孔子持久地涵养着的日常崇高感即"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在特殊时刻受到某种"命"意识强烈刺激后极其璀璨的一闪。对死生、富贵价值和"仁"德价值的觉醒,对人生终极眷注之重心的转换,对"中庸"作为一种道德信仰的觉悟,这是孔子对殷周以来根深蒂固的"命"意识之功能所以能作出富于时代变革意义之扭转的底蕴所在。  相似文献   

17.
公共领域本身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理念,我们也很难找到一种充分体现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完美典型。我们只能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比较中,从公共领域的各种具体形式上逐步领会其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社会文化功能及其人生意义。大体而言,公共领域就是指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超越私人生活的狭隘范围而实现共同生活和公开交往的一种活动状态、活动形式,具有共在性、公开性、开放性、多元性、层次性、历史性等主要特征。不同形式的公共领域具有不同的内容、功能和重点,但无疑都有其人生意义。深刻理解和体会公共领域的人生意义,就会促发人们更自觉、更积极地参与各种形式的公共领域,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公共领域的各种功能,并以此丰富、拓展和深化人们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指出:“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就现实的个人来说,当他开始考虑人生使命、确定人生理想、选择人生道路,即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历程作为思考的对象时,他便开始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并在后来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历程中自觉地展现人生意义。一人生,简言之,就是个人以生命存在为基础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历程。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人生涉及人的学习、工作、交往、婚姻等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9.
《列子·杨朱篇》在反名教倡自然的魏晋玄学思潮中系统地提出了一种道德虚无主义.《杨朱篇》在名义上所反对或否定的是儒家的纲常名教,但其实质可以看作是对一般人类道德的普遍否定.《杨朱篇》提出实名贫而伪名富,即追求实利为真正有价值的追求,而追求名教道德则有损人生享乐.《杨朱篇》认为道德与人性的追求,在历史面前区分善恶没有意义,死亡抹去了人生的一切价值区别,也抹去了道德的区别.《杨朱篇》的论证,没有意识到道德并非因为时过境迁或因为人的死亡而没有价值,道德的价值在于维持人类的生活秩序和使人过着美善的生活.并且,人类的道德并非因为个体的暂在性而没有意义和价值,人类的道德文化不断地通过个体而传递下去,因而人类的道德文化在任何个体那里同样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死者》既在写实的层面上对“死者”进行追忆 ,同时也在象征的意义上寓示着一切“过去”都是“死者”。小说通过“死者”已死 ,“生者”却还要忍受“偷生”的折磨这一处境 ,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