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鹤楼所题的古诗中,以崔颢的诗最为人称道。有关李白为此而“搁笔”的传说,值得考究,李白在崔颢题诗道已两登斯楼,均有诗作。崔颢题诗后,李白并非很快见到。李白对崔诗景仰之至。《登金陵风凰台》似欲超越,与崔诗互有短长。《鹦鹉洲》则明显学舌,故难以流传。  相似文献   

2.
艾德加·爱伦·坡的小说风格奇特恐怖,充满了神秘感.本文旨在探讨爱伦·坡小说神秘感的营造.一、神秘感的表现:作家通过讲述人之口,将亲历事件时的感受传达给读者;二、探讨两种最主要最基本的感受:恐惧与焦虑,从而引起读者共鸣,使读者感受到理性与疯狂、常态与怪异之间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3.
余告退上庠之江湖,返归人境之自然,自题陋室双桐荫馆一联云:"秋访名山春临丽水,冬勘异史夏赏逸诗".今秋溽暑,忽忆明岁乃诸葛"隆中对策"1800周年之期,乃比勘史传,撰此拙文,非所谓研究,欲表仰止景行之微意耳.  相似文献   

4.
作家的创作活动意味着人和世界缔结着一种特殊关系,但是作家创作中的复杂的大脑活动,本来就是一只“黑箱”,只有感觉,才是打开这口密闭的“黑箱”的第一扇窗户。换言之,作为发生在人和世界交换过程最原始的接触点上的感觉,是连接人和世界的第一条纽带,接下去的,才是人的思考和行动,从哲学意义上说,感觉是人对存在的自我意识的第一证明。 感觉是人的眼、耳、鼻、肤等器官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所引起的经验反应,但是,当作家在感觉的时候,在他跟前所呈现的世界与其他人观察到的世界是并不一样的。作家感觉的目  相似文献   

5.
身体密码都写在脸上 望诊的根据来源于脏腑、经络等中医理论,人体面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若脏腑功能活动有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面部的神、色、形、态等各方面. “比如一个人的唇色不好,可判断他的脾胃不好,唇为脾之华,要判断一个人的脾胃好不好,就看他的嘴唇.五官与五脏相关:鼻为肺之窍,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耳为肾之窍.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可推断内脏的变化.”黄教授说.  相似文献   

6.
《庄子·外物》是庄子后学阐述庄子思想颇为重要的篇章之一。在认识论方面,本篇指出人的认识器官诸如目、耳、鼻、口、心等应当与外客观世界沟通,否则就会“众害生”。这实际上将人的认识从自然中区别出来。在“德”论中,本篇提出了“德溢乎名”的命题,指出“德”实被“炫于形”的“名”所破坏。  相似文献   

7.
触动·行动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教师的发展主要是靠教师个人努力,大多数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吃老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课程意识淡薄,课程发展能力欠缺,课程自主能力不足,“穿新鞋,走老路”,教师数量不足且素质低,学历合格的后边含金量不足,水平低于文凭,不少人的心态是“不在人前,不落人后”,不肯积极努力。因此,教师素质低一直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尤金·奥尼尔的表现主义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行于西方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表现主义文学用象征、内心独白、歪曲客观事物的怪诞奇异的手段来表现人们的内心精神世界 ,展示某种理念。现代美国悲剧的奠基人尤金·奥尼尔的作品通过象征、变形、内心独白等离奇古怪的表现主义手法 ,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了在西方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里 ,人被遗弃、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的悲惨处境。  相似文献   

9.
《原道篇》:“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俞樾《诸子平义》曰:“‘不入于耳’句衍‘不’字,言虽入耳不若于心也。‘不’字涉上下句而误衍。”按:俞说是也。北齐刘昼《刘子·专学篇》曰:“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缔  相似文献   

10.
童年·书     
生命化教育课题组昨晚在线讨论主题:记忆中的一本书。一提起记忆,我的思绪就回到了童年。人们说起童年时,总会用“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等很优美的语言来形容处于童年的孩子。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关于童年的回忆难免会带上时代的共同特征。我,一个70代出生的人,童年是忙碌而艰辛的。童年时,家境其实并不贫穷,那都是靠母亲过分勤劳所得。母亲勤劳作她的子女自然也偷懒不了。那时家中除了种田外,还养了一窝猪、一群鸭、十几只羊。最大的侄女才小我两岁,他们大大小小一条龙地排着六个。一家子十五口人,兄弟姐妹中我排行最小…  相似文献   

11.
由于语言及其测试方法的固有特点,外语试题中往往存在被称之为“陷阱”或“迷津”的难点。外语教材和教辅材料要帮助学生有效突破这些难点就必须具有严谨性、切实性、适宜性,否则因其本身的谬误和缺陷而形成的“绊脚石”会对学生带来极其有害的障碍。在确保语言文字质量和外语试题拟定可靠性的同时,教材教辅在编审时还须避免各种敏感性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07,(7):4-55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听雨的佳句,《雨中登泰山》是赏雨的精品,《雨说》是赞雨的壮丽诗篇。只要你走进雨的世界,那充满诗意的章节、灵动跳跃的风姿、情韵悠长的意境,定会让你凝神细品,遐想万千。请你调好焦距,捕捉住雨的足音,把心扉敞开,让雨的神韵走进来,用灵感的火花照亮你心中之雨!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体,字形、字义与字音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由于“上古之世,未有文字,人之言语,以声达意。声者肖乎意而出者也。文字既作,意与声皆附丽焉”。正如戴震所说“文字、故训、音声未始相离”。关于这个问题,陈澧也有过这样的论述: 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  相似文献   

14.
戈尔丁小说以关注人性和对非人性的独特视角,并通过对象征体系的外化,使之在西方现代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其作品以犀利之笔,在善恶格局中聚焦于非人性;叙述世态人情中人性的缺失;对生死存亡之际的人性恶进行曝光,从而传达其独特的人性观——“人性本恶”。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早已成为中国文论与美学中的“显学”,而其诸篇赞语的学术意义并未引起学界的关注.《养气》是《文心》创作论中的重要篇章,其以《管子》、王充的气论哲学作为基础,使之成为文学创作之“神思”的动力.《养气》赞语以其隽永朗练的四言诗形式,将《养气》篇的内容浓缩于其中,并将其明确地置于文学创作思维的框架之中.结合《养气》正文对《养气》赞语加以美学角度的诠解,发掘《文心》诸篇赞语独特的理论价值,可能会成为龙学研究的一个独辟蹊径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水仙·生命     
那时,我活得很累。我整天都在繁杂的学习生活中忙碌着,每时每刻都在努力证明着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但是,付出了并不一定有回报。我还是处处碰钉子,时时遭“冷眼”。我不禁怀疑:不被欣赏的人生于我还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21世纪的第7个新年到来之际,《求是学刊》迎来了发刊第176期。176期,计34年,这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短一瞬,但对《求是学刊》而言,却凝结着几代学人春蚕吐丝般的辛勤努力,广大读者良师益友般的精心呵护。今日之《求是学刊》虽属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文化板块的复合体,而人们往往采用非此即彼的单向度思维方式,缺乏一种整体性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从而造成与原典诗缘话语构建的缺失。从《诗经》的鸟兽草木图像解读中我们发现“龙凤”是中国人的“生”,而“草木”则是中国人的“存”,二而为一才是中国人的完整生存。而这种生态宇宙观又在“规训”的机制运作下将其传承,从而形成了中国独具魅力的诗学“这一个”。  相似文献   

19.
世界图景是人类对世界知识的总和,是一个世界观的基础,表现为其携带者对世界本质特点的认识,是人所有精神能动性的结果。人所处的客观外界形式一般展现为三种不同的世界图景:现实世界图景、文化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是世界图景在语言中的局部表达,研究的实质是现实、文化、语言三种世界图景的互动关系。“现实的”语言世界,着眼却是“虚拟的”文化或概念世界。语言世界图景与文化世界图景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可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予以界定,即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寿命,长寿是相对的。以前讲“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现在则有“八十不为老,七十不算稀,六十正当年,五十小弟弟”的说法。那么,人的寿命到底应该是多少?根据科学家蒲丰的“寿命系数”理论,人类的平均寿限应当是125~175岁。《内经》早已说过:“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唐代王冰注解时,引用了《尚书洪范》里提到的“一曰寿,百二十岁也。”认为“年度百岁,谓一百二十岁也。”可见人们应享的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