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不懂”的柏拉图(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阅读柏拉图的著作,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到,把being翻译为"存在"会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论题被翻译为: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它与柏拉图给出的例子"风是冷的","风是不太冷的"等等显然没有任何关系.除此之外,柏拉图还常常从语言的角度谈论being,而在语言的表达中,"存在"和"不存在"使用得并不多,表达的范围也不广泛,因此会让人不知所云.如果用"是"来翻译,则没有这样的问题.比如:人既是是的事物是的尺度,也是不是的事物不是的尺度.因而人们可以感觉到"风是冷的",也可以感觉到"风不是冷的".而且,"是"和"不是"显然是语言的一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与认识相关的表达方式.本文以柏拉图的文本为例指出,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是翻译为"存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主要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读不懂”的柏拉图(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阅读柏拉图的著作,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到,把being翻译为"存在"会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论题被翻译为: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它与柏拉图给出的例子"风是冷的","风是不太冷的"等等显然没有任何关系.除此之外,柏拉图还常常从语言的角度谈论being,而在语言的表达中,"存在"和"不存在"使用得并不多,表达的范围也不广泛,因此会让人不知所云.如果用"是"来翻译,则没有这样的问题.比如:人既是是的事物是的尺度,也是不是的事物不是的尺度.因而人们可以感觉到"风是冷的",也可以感觉到"风不是冷的".而且,"是"和"不是"显然是语言的一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与认识相关的表达方式.本文以柏拉图的文本为例指出,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是翻译为"存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主要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中文当中,"是"有多种涵义,其中包括表示"存在",但是作为系词的"是",乃是这个词最基本的意思,是比其他涵义更为基础的涵义.在哲学讨论中,"是"与"存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可以表明西方哲学中"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而用"存在"则无法表明西方哲学中being的涵义,用"存在"与"实存"或"生存"也无法表明"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Being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反映了西方哲学乃是一种知识论意义上的学科,它体现了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根本方式的思考和探讨,与"爱智慧"乃是一致的.应该把being理解为"是",面不是"存在";应该联系"真"(truth)来理解它;应该结合西方哲学著作中的例子(比如"天空是蓝色的")和所谈论的"ways of being"(是之方式)来理解它;应该把这种理解贯彻始终.而不应该满足于中文字面上的习惯理解,不应该通过中文翻译而从字面上阻断这样理解的途径,从而割断西方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一脉相承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Being的翻译     
在西方哲学讨论中,being有动词、名词、动名词、组合词等等不同形式。这个词最主要的含义来自其动词,因此系词含义乃是它最主要的含义。being一词的系词含义在有上下文的情况是显然的或比较清楚的,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则不是那样清楚,但是该词不可能在前者有系词含义,而在后者就没有系词含义。因此在西方哲学讨论中,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是翻译为"存在",应该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being,并且把这种翻译和理解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5.
"存在"与"是"不是简单的择一而译的问题,而是哲学思想的双螺旋:一个是在原因中的求证,从中演绎出一整套的时空参照体系;一个是在原理中的求证,在不矛盾律的基础上,不断延伸真理的知识维度。无论是在原因中求证还是在原理中求证,是西方哲学的固有理路,是西方哲学追求真理的固有品格,忽视这一点,我们就不可能完整地理解西方哲学,不可能理解以西方哲学为基础的西方文明,不可能理解西方文明全球化深而且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首次提出"矛盾"概念,并在《五蠢》篇中概括出"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他的"矛盾之说"其实质是,具有不相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都是真的。它巧妙地表达了矛盾律的精神实质,并尖锐地提出了自相矛盾问题。但他并未像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对矛盾律解释的那么科学和准确。它们的区别在于,韩非有时是在对客观事物的比喻意义上使用"不相容之事,不两立"这一观点,而亚里士多德是将思维现象同客观事物分离开来,以纯粹的状态研究思维规律,韩非也就作不出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对矛盾律元语言层次的叙述。  相似文献   

7.
熊伟先生用"在"而不用"存在"来翻译Sein,表明了他认为"存在"这个译名有问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存在"确实无法表达关于语法和语言方面的考虑,更无法翻译海德格尔举的例子。熊先生的工作揭示了"存在"不是一个合适的译名,同时也暴露出"在"这个译名的一些问题,比如它也不能清晰地表示关于语法和语言的考虑,它无法在例子的翻译中贯彻始终,因为它不是系词,无法与Sein本身的系词意义相对应。如果以"是"来修正"在",则可以消除以上问题,从而达到对Sein及其相关概念更好的理解。熊先生的工作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它并非仅限于关于海德格尔的研究,对于与being相关的研究而言,它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然而逻辑基本规律的现有表述并不科学。史天治提出了广义矛盾律,同时对逻辑基本规律进行了新的表述。新表述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公式,二是客观规律,三是思维法则。同一律适用于词和命题,矛盾律和排中律仅适用于矛盾命题,广义矛盾律适用于互斥性命题。表达逻辑基本规律应以客观的语言形式(词和命题)为基础,而不是以主观的思想事物(概念、判断、推理)为基础。论文利用逻辑基本规律解决了说谎者悖论和罗素悖论。  相似文献   

9.
我国逻辑学界对韩非矛盾律和亚里士多德矛盾律的认识存在分歧.韩非的矛盾律可表述为:具有反对关系或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都是真的.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律可表述为: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都是真的.二者在制约对象和哲学基础两个方面都存在同异之处.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对于解决我国逻辑学界关于矛盾律定义问题的思想分歧,正确规范日常思维活动,反思和评价关于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关系问题的争论,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存在/是"不是哲学的中心概念,包含系词性与存在性的"存在/是"与特定语言句式、特定的语言系统有关,它可能在某一语言系统的某一时期是哲学思考的中心概念,它所涉及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但超出这种特定的条件,笼统地断言它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中心概念,有关它的问题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的一个重新考察。本文指出,对Be动词的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对于无论汉语思维还是西方思维来说都成立的哲学的问题。本文首先针对西方哲学史中作为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提出者的巴门尼德的相关思想,结合它的重要的研究者基尔克、拉文、肖费尔德的研究,做了具体的文本分析,表明"是"和"存在"的用法对于巴门尼德是同时成立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指出,这个问题在根本上不是基于哲学家的个人理解和个人认识,而是基于我们的语言和实在、思维和对象的特殊关系,Be动词除了表达一种属于语言和思维的逻辑判断关系之外,还由此表达一种确定的对象存在的所指,从而,对于Be动词来说,"是"和"存在"都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因此对主张单一地从系词"是"的角度来理解Be动词的哲学内涵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英语"to be"与汉语"是"的比较研究,表明正是英语极为普遍地将"to be"当作"to exist"使用的这一语言事实,决定了西方哲学围绕着"to be"或"Being/being"盘旋的状态(ontology由此而来),而汉语中没有以"是"落尾(即其后什么也没有)且又以"是"表示存在的句子使用,所以从汉语中盘旋不出以"是"为本的哲学范畴来。"是"与"to be"的关系问题不再仅仅是一个词对词的翻译问题,而变成了中西方哲学互诠互释的一条通道,由此开启了一条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进路。此外,对照"to be"式的言语构造与汉语中的存在表达式,还提出了汉语中"存在性动词束"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本体论是一种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它是哲学家深刻性的创造,而不是发现,马克思哲学拥有不同于现代西方存在哲学的概念框架,我们需要在概念框架和哲学思想的二元张力结构中重审二者关系.当下对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构建是一种视角切换的理解,一旦将其"客观化",将会进入一种超越概念框架的理解误区.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关于"美是什么"的追问,至今尚无结论。其实对这种形而上的追问,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客观的科学结论的。"美的事物"与"事物的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的"美"是形容词性的,后者的"美"是名词性的;前者是社会科学,后者是自然科学。美学真正要研究的,应该是"美的事物",而不是"事物的美";应该是美的原因,而不是美的本质。美的原因就是客体事物对主体内在需要的满足。这其中的"需要",不能仅仅是精神上的,还应该包括物质上的。客体或审美客体,对主体或审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其对主体的美的程度就越高。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开创了西方文化重视分析、重视逻辑 ,同时又重视经验的科学传统。陈康先生于 2 0世纪 40年代将西方对希腊哲学 ,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介绍到国内 ,并以严格的方法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是公认的亚里士多德研究的专家 ,他所倡导的是一种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苗力田先生师承陈康先生 ,致力于古希腊哲学的研究及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研究 ,他所主编和翻译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的出版 ,为我国的亚里士多德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西方哲学的翻译工作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其和学术研究一样 ,也存在着方法论的问题 ,学术界应重视西方哲学研究方法和翻译方法的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用语言分析方法澄清价值概念就是区分并明确它的涵义和指称。价值概念的涵义是人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所理解的意义,指称是用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在日常语言中"价值"一词的主要用法是评价事物,用它评价的事物有三种类型,相应地有三种涵义:在评价为人所使用的事物时其涵义是"有用",在评价为人所追求的事物时其涵义是"美好",在评价人及其相关事物时其涵义是"重要"。这三种涵义分别对应三种性质:有用性、善性和重要性,可是这三种性质都不是事物的实际性质。由此得出结论,"价值"没有指称,不指向实在的事物和性质。因为价值概念有涵义却没有指称,所以不能通过指明所指物的方式界定概念,而只能从它作为评价用语的角度揭示它的涵义。  相似文献   

17.
潜能现实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亚里士多德本人解决存在与变化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关键点.亚里士多德这一学说尽管早已为我们中国学者们所熟悉,然而熟知往往并非真知,人们对它的理解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δυναμιζ(潜能)"一词的含义的理解不够到位有关.文章认为,亚里士多德"δυναμιζ(潜能)"一词,就象亚里士多德的"on(存在/是)"一词一样,是具有多种含义的,在这些不同含义中又有一个最严格的意义--即作为"动变之能"的"δυναμιζ(潜能)",亚里士多德"δυναμιζ(潜能)"的其它含义不仅与这一最严格的意义相关联,而且都是这一最严格意义的进一步引申.本文还指出,亚里士多德对"动变之能"意义上的"δυναμιζ(潜能)"也做过较为详细而具体的区分,理解这些具体区分对于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其它哲学思想是很有帮助的.总之,本文认为,对亚里士多德的"δυναμιζ(潜能)"一词的含义尽量作些深入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否则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潜能现实说的理解将会停留于表层,并最终影响我们对亚里士多德整个哲学体系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的西方哲学翻译坚持“信”(直译)为翻译中无可动摇的原则,与此不同,西方汉学家强调翻译的创造性及其意义。从德国汉学家施益坚有关牟宗三的研究可以看出,经由中国学者翻译的西方哲学不能仅仅被视为西方思想,而应从中国思想的脉络进行考量;翻译不但涉及向中国介绍西方,更涉及通过翻译重建中国哲学和思想,翻译是以汉语接纳乃至消化西方哲学的基点,这就是翻译中的“语义倍增”。由此,有必要对中国学者以“信”为中心的异化翻译立场进行反思,这种翻译妨碍我们对不可译性进行反思,造成原作与译作的同一性幻觉。绝对的异化或归化都是不可取的,在翻译实践中也难以做到,这两者之间应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哲学存有论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牟宗三参照佛教的判教和圆教理论,从存有论的视角出发,以道家对"有""无"的讨论为核心,判定西方哲学"being"问题是执的/内在的存有论,又从"道生万物"发展出一个超越的存有论,在道家玄学化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哲学化(存有论化),完成了"道家式的圆教中的存有论",重构了道家的形而上学,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20.
论柏拉图的idea之为“理念”而非“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拉图的idea并非感性直观的对象,而是概念思维的对象,从而它绝非感性直观意义上的事物的单纯的"形相",一种感性存在,而是一种理性存在。它作为事物之自身,乃是事物的本质,作为思维存在,乃是与事物之本质相应的思维之概念,而它同时又是事物的理想存在,构成了事物的目的,这样,它在根本上是本体论、逻辑学和目的论三者的统一。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这三层内涵又同时避免了对idea的基于一种单纯的感性直观的理解的译名只有"理念",而"相"的译名则不具有这样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