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类"在黑格尔哲学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理解整个黑格尔哲学的基础和源头。黑格尔哲学当中的"类"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外在的思维形式,另一方面是指内在的事物本质或共相。其中外在的思维形式是主体先天所具有的,它是主体用以把握实体的逻辑方式,是对康德的先天范畴的理论推演。内在的本质和共相来源于柏拉图的理念,它是世界的本质和动力,它是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普遍性,是事物当中不变的永恒。由于本质存在于事物内部,这样,就无法通过感觉感知它的存在与否,于是"类"作为事物的本质只能通过反思才能获得,而不可能透过事物"看"本质,因为本质是离开了经验界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康德通过图式论(schem a)试图建立起范畴与现象之间的一种内在"机制"。作为范畴与感性直观之中介的"第三者",图式必须同时与二者处于同质状态。纯粹知性概念能被运用的感性条件乃是时间,这是图式论的核心问题。时间在康德哲学里是一种内在的感性形式,范畴运用于现象是通过时间先验的规定,知性概念的图式以时间为共相的感性形式,这使得范畴统摄现象,现象归摄于范畴。  相似文献   

3.
“象征”在康德哲学中作为理念的感性展示,不仅是理解美和道德之关联的关键,同时它所代表的隐喻式思考和感性化倾向对把握康德哲学而言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图型”一样,“象征”也是联结直观和概念这两种异质性事物的中介,但由于“象征”所指涉的理性概念的特殊性,使得“象征”拥有最特殊的运作方式——仅关涉反思规则类比上的相似性。与此同时,“象征”作为一种诉诸直观的表象方式具有修辞学的传统,这种隐喻式的表达被康德提升为一种哲学式的思考方式,服务于我们的哲学反思。但这种感性化思维方式有其自身的限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对“象征”的使用进行了区分和限制,坚持概念式思考在哲学中的根本立场。  相似文献   

4.
在中文当中,"是"有多种涵义,其中包括表示"存在",但是作为系词的"是",乃是这个词最基本的意思,是比其他涵义更为基础的涵义.在哲学讨论中,"是"与"存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可以表明西方哲学中"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而用"存在"则无法表明西方哲学中being的涵义,用"存在"与"实存"或"生存"也无法表明"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Being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反映了西方哲学乃是一种知识论意义上的学科,它体现了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根本方式的思考和探讨,与"爱智慧"乃是一致的.应该把being理解为"是",面不是"存在";应该联系"真"(truth)来理解它;应该结合西方哲学著作中的例子(比如"天空是蓝色的")和所谈论的"ways of being"(是之方式)来理解它;应该把这种理解贯彻始终.而不应该满足于中文字面上的习惯理解,不应该通过中文翻译而从字面上阻断这样理解的途径,从而割断西方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一脉相承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康德将客观世界分为"现象"与"物自身"两大构成部分,与之相对应的认识方式则是"感性直觉"与"智的直觉",作为主体的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只具有感性直觉的能力,"智的直觉"是上帝独有的直观世界本质的能力。牟宗三根据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以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为背景证明"智的直觉"同样是一种人类可具备的直观事物本质的方法,在"道德"的关节点上它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在"本体仁心的明觉"上它更是现实而当下的呈现。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一词乃是"纯粹之思",它由哲学中提炼而出,又沉淀在感性生活中。同时通过生命实践,或者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将它再现出来。亦即依托哲学性质的"纯粹之思",同时又沐浴在感性生活的光芒之中。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在其根基处是"知行合一"的,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出现更是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是以全部的生命实践形式来展示自身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意向性问题的争论多有概念岐义的原因.心理概念乃是对感觉、思维、情绪、意志、性格、能力等各种主观现象的总称.我们通过对概念来源、无意识心理、突现论和现象概念策略的分析,阐示了主观现象的存在与根据问题,论证了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能脱离主观现象的显现与变化而进行.关于意向性概念,历史上有布伦塔诺和胡塞尔的不同定义,其完整的含义应是:心理的感觉内容通过其意义指向觉知到的外部对象事物.鉴于意向性属于心理的意向范畴,其之指向对象并非实指而是意指,意指得以知道对象而进行,所以它是有知的心性,而不能是单纯的指向性或关于性.再通过对盲视现象和意向性之形成问题的分析又表明,意向性实为一种整体觉知效应,它依存觉知而表现,并且不存在独有意向性而无觉知的主观现象;“知”(觉知)才是一切主观心理现象性命攸关的共性,当为心理之本质.意向性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性,它的跨界指向作用赋予心理以超越主观界域的功能而成为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条件;同时它也还是许多其他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但它在心理中则是处于一个次于觉知特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何谓马克思"高级的哲学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的"高级的哲学直观",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普通的哲学直观"、"费尔巴哈的二重性直观"以及潜在的黑格尔式的概念思辨从而正面提出的哲学直观方法.其实质是立足于实践观及唯物史观对人之本质及其丰富性的直观,是对科学、技术及工商业等现代性及人的本质性要素的感性确认.高级的哲学直观其重心不只是"看",而是要求"做"和"行",要求提升并转化为对象性和社会化的洞察、批判和行动.现代现象学静态和超验的"本质直观"有益于开放和理解"高级的哲学直观",但在马克思哲学视野内这并没有超出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用现代现象学还不能很好地解释马克思所谓"高级的哲学直观".  相似文献   

9.
康德对"出现"和"自在之物"的二分,预设了"自在之物"的存在,但由于我们理性的局限性却又不能形成关于它的任何知识,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知道它的存在,也就是怎样从"此岸到达彼岸",因此,有人就批判康德说这一概念是对传统哲学中超验实体这一教条主义的让步,是与他的批判哲学精神不一致的。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其实康德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并不是独立于思维的实体领域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思维工具,是我们人类思维在思考日常经验时必定要做的一种假定,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运行我们的概念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客观化倾向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思维有两种形式:一是形象思维,二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与直观、形象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体;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与形象思维不同,它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智、抽象、意志、知性等构成人的理性生命;情感、直觉、形象、想象、灵性等构成人的感性生命。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洞穴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喻”的哲学寓言。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从无知走向有知 ,从被遗弃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神话。它最形象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理想 :“光源”是理念论的终极实在 ;“灵魂转向”是理念论的基本原理。柏拉图为西方思想精心设计了一个“光源隐喻” ,它是对光明的一种理解 ,是理性自主独立的凯歌 ,其核心是对“永恒在者”的“光源化”。西方现代文明之“根”一直可以回溯到柏拉图的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寓言。  相似文献   

12.
解读柏拉图理论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拉图理念论开创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极大影响.他的理念论直接继承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是为实现其历史使命而创立的.理念论的建立中遇到了一系列矛盾与疑难,它们是紧紧围绕其伦理意义上的问题而展开的.理念论的价值取向是最终实现"善"的王国,达到真善美的最高统一.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相论是由本体论与认识论两部分组成的,作为认识论的相论实质上是一种对本质直观的认识论方法,而辩证法则是认识的途径。作为认识论的相论是人类知识可能性与确定性的重要保证,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亚里士多德、近代大陆理性主义及康德、黑格尔的认识论都受到相论的影响,而排斥相论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必将导致不可知论。在现代哲学中,现象学本质直观的理论实际是对相论的继承,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认识论都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落花生》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的散文精品,也是我国散文经典。关于这篇散文的译本有很多,最著名的是张培基的和刘士聪的译文。文章通过对中文小说《落花生》及其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尝试性的以胡庚申先生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据进行翻译批评和赏析。适应选择论依其基本原则可以被定义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其所对应的翻译方法为“三维”转换,具体包括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将中国经典文化介绍到西方世界的典籍翻译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角度,对《孙子兵法》这部军事领域的重要著作进行个案研究。《孙子兵法》自1772年被首次介绍到西方社会,它已经被翻译成了十多种文字。在近一百年中,中外译者出版了大约有十五个不同的译本。本文所选择的两个英文文本分别是由翟理斯和中国译者林戊荪所著的。经对比译文本,发现了其各具特色。对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选择文本、阐释文本、制定翻译策略原则,以及确定译文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技巧这四个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期望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野,对于《孙子兵法》的译文的分析能够做到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并能反映出各译文的特点论明翻译中的内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相(idea)或理式,是柏拉图诗学与美学思想方法论的元点。它独立于可见世界,超越时间和空间,存在于可知世界,是具体的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的本源。诗歌、绘画所描绘的艺术世界,只是相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相似文献   

17.
剖析了柏拉图"理念"概念内含的人类理性的认知、建构和价值等多重功能,进而阐述了海德格尔对这一概念的批判,分析了这种批判在逻辑思路展开过程中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当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理性悖论在于人类未能完整地理解理性的意蕴,应进一步审视理性,走向真正理性化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变通策略在外宣翻译中必不可少。文章认为,外宣译者应当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以使外宣文本既能做到传达正确又能让国外受众喜闻乐见。文中采用的例子主要取自福建省对外新闻、旅游和企业外宣翻译资料。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 译者在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时会受特定思维模式的影响, 会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审美心理和审美取向, 使译文具有中国特色翻译美学意蕴。文章梳理了中国哲学和翻译美学的渊源, 系统分析了在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个翻译美学特征:注重模糊美, 音形意的对称美, 整体感知美。这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美学理论、促进翻译美学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希腊哲学的几个疑问及试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肯定我国古希腊哲学研究成绩的前提下 ,针对一些重要的论述提出了五个疑问 :普罗塔哥拉是“感觉主义者”吗 ?高尔吉亚的“逻辑混乱”吗 ?柏拉图的 idea是“相”吗 ?什么是《巴门尼德篇》中的“矛盾”?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怎么会“倒转”?在提出问题的同时 ,作者尝试性地作了解答 ,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