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不同时期的自由主义者,卢梭和哈耶克对自由都有自己执着地追求,在对二者自由思想研读中,可以发现他们对自由的来源、归属的范畴、逻辑后果及其实现的方式等方面却有很大差别。卢梭认为自由源于天赋,是积极的自由,是构建论理性主义下的自由,其主要内涵是政治自由,而哈耶克认为自由是文明的造物,是消极的自由,是进化论理性主义下的自由,其主要内涵是个人自由。但二者自由思想中都肯定理性的积极作用,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个人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自由观是对古典自由思想的超越,森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念拓展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观,也是对马克思自由观的发扬.以自由看待中国农民的发展与实践,计划经济强调基本权利和分配平均化而忽略基于市场机制的个人自由发展,自由作为促进发展的工具性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市场化改革强调个体自由发展,而作为自由发展前提的农村基础性条件未能得到应有保障.因此,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应同时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市场经济要求.  相似文献   

3.
作为古典自由主义集大成者的哈耶克,突破了以往仅在道德层面讨论自由的传统,把自由概念由哲学概念转变为社会科学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其自由概念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哈耶克在继承古典自由主义主张个人主义的传统下,同时指出了个人理性的有限性,指出文明的进步绝非理性预先设计的结果,而是有赖于社会演化过程中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作为哈耶克自由概念的三大理论基础,研究个人主义、反唯理性和自生自发的秩序是深入认识其自由思想的前提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哈耶克是一位博大精深的学者,著述涉及面广,从纯经济理论到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法理学以及思想史。但他的全部著述都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即论证自由的内涵和价值。《自由宪章》一书对自由主义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确立自由的秩序:现代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秩序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价值,没有秩序,就意味着没有和谐。而社会和谐对于秩序的要求,则是在秩序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的秩序的确立,则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对西方自由思想的变革与发展。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内在本质。马克思把主体与自由结合在一起,确立了主体与自由的实现的中介,指出了自由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并且从阶级的角度理解自由,从而找到了通往自由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代西方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坚持自由即个人自由。在自由法治观上,他坚持“法治下的自由”,即“自由是以法治为基础的”。深入学习研究哈耶克的自由法治观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对《共产党宣言》做出符合现实维度的解读。《共产党宣言》始终在对和谐社会崇高理念的诉求中,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价值,并将其超越于自身之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深沉眷顾,是贯穿于《共产党宣言》中阶级斗争主线背后的深层次思想。“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意蕴的当代发展,必须将对入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的追求,统一于当前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中。  相似文献   

9.
自由是人类一直追问的问题和追求的理想,对自由认识的不同,成为了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特征。哈耶克是理性怀疑自由观的代表人物,马克思是理性主义自由观的最高成就与集大成者,两者在自由观上对于一些重大问题有着不同的价值关怀和立场。马克思认为可知是自由的前提,在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实践过程中自由才得以实现,自由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哈耶克则认为人的无知的不可避免性是自由的基础,自由实现的途径是通过有限政府和尊重传统,自由的目的是向个人提供机会,自由的目的不是为善,追求个人利益是行善的最好的方式,自由总是和相应的责任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经典文本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由思想,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考察。在哲学自由上,毛泽东论述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在学术自由上,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的真谛是学术自由。在政治自由上,毛泽东认为政治自由是人民争来的,要为民主和自由而斗争;政治自由既是手段,又是目标,具有重大的价值;政治自由的具体内容是相对的,有限度的。毛泽东晚年在政治自由的实践上存在着失误。毛泽东自由思想的三个维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毛泽东的自由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对民生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生的基本内涵、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民生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现代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寻求民生问题的解决途径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进行回溯和总结,由此感受到民生思想是以民为本执政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着重从考察人的本质入手,把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与对人类解放的追求放在核心地位.提出通过积极扬弃现存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现阶段,应通过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人文关怀,注重人文价值追求等措施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民生思想。民生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他们的活动"三个要素的统一。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的需要,贯穿主线是人的实践,目标旨归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理想民生的基本道路是:占有生产力总和,建立合理的生产关系,从事真正自由的劳动。全面准确地探究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儒家和谐观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和谐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借鉴儒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有助于正确解决当代社会存在的环境危机。儒家和谐现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借鉴儒家“和而不同”的宝贵思想来大力推进我国的和谐外交,从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而是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即人学。对人的生活本质的批判性透视,对人的自由主体性的高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建构,是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最内在的精神关联,是我们把和谐社会理论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根据。本文指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和谐社会理论的物质前提、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生成是和谐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理论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6.
公平正义是毛泽东一生的追求,其集中体现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经济建设理论、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外交理论等治国思想中,当今我国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源于对毛泽东治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提出是对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具体化;“避免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理念是对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教育大众化”理念是对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的进一步落实;“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建构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进一步延伸。因此,重新审视毛泽东治国理念的公正诉求,对于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于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极为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三次理想社会思潮,分别是洪秀全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理念;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大同社会主义理念;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生主义理念。这三种理想是中国近代有关和谐社会思想的典型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生活的渴望,在中国思想领域中影响深远。以和为贵作为中国人核心的价值理念,是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本土化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与庄子的民生观——推天道以明人事、崇尚自然而论民生,立足于自然主义的人性论与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在先秦思想史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仁是儒家价值理念的核心,强调亲亲爱人的真心,注重自立通达的善行,追求天下归仁的美景。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出现心理失调、行为失范、理想失落等现状,凸显出仁的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应该以弘扬孔子仁的思想为路径,以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帮助大学生用"仁"的思想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用"仁"的思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仁"的思想秉持积极的人世态度。  相似文献   

20.
在法治化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法治理念和封建遗留人治思想产生激烈冲突。无讼文化作为封建人治社会中形成的核心法治思想,被很多人认为是妨害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封建遗留思想,是必须剔除的。无讼文化在中国土地上繁衍几千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国人的处事和思维,其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被称之为熟人社会的广大农村,在法律框架内批判的继承,引导和吸纳传统无讼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我国法治化的推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