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分析黎语杞方言与汉语生态接触的类型和趋向等问题十分必要。本文运用多种田野调查方法,考察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语杞方言和汉语的语言生态接触,认为保亭县黎语杞方言和汉语的生态接触主要分长期接触、深层接触和群体接触几种类型,其生态接触趋向包括语言转用、语言兼用和语言濒危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根据新疆汉语方言和青海汉语方言等在语气词"sa"字使用上的方言和区域特征,认为"sa"字是阿尔泰语言成分随迁徙的人群扩散到其它区域,再与不同的语言接触后产生的语言成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新疆汉语方言和青海汉语方言等在语气词“s”字使用上的方言和区域特征,认为“s”字是阿尔泰语言成分随迁徙的人群扩散到其它区域,再与不同的语言接触后产生的语言成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西北方言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地点方言调查研究有不少重要的著作问世,挖掘出许多语言事实,并在理论上做了较深入的探求,形成了良好的学风。该项研究的不足是在区域、时间、选点、内容上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目前有两方面的因素对西北方言的重点调查研究提出了新的迫切的要求:一是该地区语言资源的重要价值本身,如复杂多样的语言演变现象,多种形态的语言接触,调类的高度简化与调位中和,回民汉语与汉民汉语的异同;二是语言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西北官话史的建构,西北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民族团结和文化建设等。西北方言重点调查研究的目标是为汉语语言学理论建设服务,因此在实施中应当选择若干重要方言点,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建设方言语料库。  相似文献   

5.
语言接触是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在一定的环境中,长期的或短期的频繁交际而产生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一种语言现象。汉语青海方言词的产生就与周边民族语言的接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一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在我国语言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丰富多采的地方方言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任何一个认真研究汉语的人,都不可能不接触到汉语方言的问题。无论是静态地描写汉语,或者是历史地揭示汉语的发展规律,如果不参考汉语方言的材料,是很难获得完满的成果的。咱们现在从事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工作,既要看到它在今天的作用,也要看到它在明天的作用;既要认识到它在语言学研究中的战术意义,也要认识到它在语言学研究中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湘西土家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汉语借词,其语音既受当地汉语方言的强烈影响,又具有土家语的显著特征.而且湘西土家语北部方言与南部方言本身就存在着方言分歧,加之影响它们的汉语方言也各有特色,因而它们的借词语音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通过湘西土家语南北方言借词语音的比较分析,可见湘西地区语言接触的复杂性及该地区存在着由于语言接触而导致...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的语言接触研究是当前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通过梳理西北地区语言接触的研究现状发现,已有研究成果着眼于语言接触产生的词汇借用现象、语言接触过程的语法复制以及语言接触理论研究等,研究形式多样,成果层出不穷。但也存在调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等问题。西北地区的语言接触研究不仅为汉语方言提供了语言接触研究的新视角,也为接触语言学提供了中国北方汉语和阿尔泰语言接触的研究个案,修正并完善了语言接触理论。西北地区的语言接触研究能够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发展,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藏语、汉语是汉藏语系中两种十分重要的语言。藏汉语结合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集中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藏汉语社会语言学结合研究主要涉及语言接触。本文从语言成分借用、双语兼用、混合语等方面对近60年来的藏汉语接触研究进行梳理,指出其成绩与不足,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人口迁移流动现象与语言接触传播现象同属社会现象,也可以说是同步进程的社会现象,从而人口迁移流动现象是影响语言变异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蒙古语科尔沁方言的形成与演变,就是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口迁移流动的语言接触传播之结果。从科尔沁地区的人口迁移、流动、变化的语言接触传播视角来探究科尔沁方言的演变进程,我们不难看出它有着三条主流变异线,一是,向满语靠拢;二是,向哈喇沁方言靠拢;三是,向汉语靠拢。当今,汉语的影响是最为严峻的,最为挑战性的。  相似文献   

11.
“汉字有超方言作用”这一观点现在盛行于我国理论语言和方言学界,经考察源于早期西方汉学。由于与中国传统语言学对汉字作用的看法、新化运动时期对汉字的批评及构拟中古语音和方言调查中运用汉字系统进行研究的经验暗合,故为我国理论语言和方言学界普遍接受。其实,这一观点完全违背语言理论中口语与字间关系的定论;持此观点对此所作的解释--汉字具有特殊导也不能成立,从汉字上不可能读出方言词汇、语法和真正纯粹的方言语音。因此,汉字没有所谓超方言作用,起超方言作用的是汉字这一书面符号系统所反映的汉民族共同语。汉字的方言读音是“蓝青官话”--不规范的共同语语音。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接触看东乡语和临夏话的语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乡语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的一支,临夏话是汉语西北方言的一支。东乡语和临夏话的使用者同处于甘肃临夏地区。这一地区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所以语言间的接触影响也比较频繁。本文主要探讨东乡语和临夏话由于语言接触而产生的语序变化现象:东乡语受汉语影响已出现svo句式;临夏话受当地少数民族语影响,基本语序已变为sov型。  相似文献   

13.
汉语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但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会说普通话或者是把普通话说好,它极大地受到方言的影响,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是在汉语掌握到很好程度之后开始的,英语发音极大的受到母语(包括方言和普通话)的影响。与此同时汉语普通话与英语又有多组发音相类同的音素,普通话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发音的好坏。本文就普通话、方言、英语发音三者间的联系展开论述,论述了如何利用母语发音因素的正面效应并克服其干扰提高学生的英语发音水平。  相似文献   

14.
语言接触是指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或短期的频繁交际而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一种语言现象。内蒙古西部方言区的语言具有晋语的某些共同特点,同时又融合吸收了周边蒙语、满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文章从语言接触方面对前贤的文章作整体梳理,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东干语”是由于战争移民的原因在中亚独立发展了120多年的汉语西北方言,有10多万使用者,有50年使用音素文字的历史。目前,对东干语的研究主要是描写和比较语言系统事实。本文在事实的基础上探讨汉语音素文字和词式书写的语言规划理论与实践中的经验及教训。它给我们的主要经验是:(1)汉语可以使用表音文字中的音素文字。(2)汉语可以实行词式书写,汉语中可以找到词。(3)民族语言必须有文字才方便教育和扩大功能。(4)设计音素文字必须先选择一种主要方言做共同语。(5)汉语音素可以突破音素化汉字注音方案的整齐性。它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1)汉语是声调语言,设计汉语的音素文字不能忽视声调。(2)正词法在实践中肯定会出现分歧,但是要不断统一规则。(3)汉语和俄语等语言不同,特有的语气词、助词应该独立书写,不应该像俄语等语言那样当做词尾处理。  相似文献   

16.
科尔沁土语是中国境内蒙古语方言、土语当中,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较特殊的一种土语。在其语音、词汇、语法各领域都表现出与标准语不同的一些特点。从语言接触看,这些特点的形成跟汉族人频繁接触,受到汉语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某些语言成分,正是昨天古代汉语中所固有的成分;利用方言材料印证古语词是训释古代词语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对古代汉语词语的训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考释涟源方言(白马片)中的部分动词古语词,希望能对古汉语的训释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毕兹卡"是土家语对土家族的自称,"毕兹卡"的具体翻译成汉语是什么意思?最传统的说法是"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土家语"毕兹卡"与汉语"本地人"没有对译关系,也就是说,土家语"毕兹卡"中没有汉语"本地人"对应词来对译。从语言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毕兹卡"是"男人哭嫁的民族"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旨在利用时空GIS技术,整合历史方言数据及可能影响方言变异的非语言因素,建立汉语历史方言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研究者可以将汉语置于一个广阔的时空背景中,直观地考察方言特征历时的演变与分布、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各方言间的亲疏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语言变异机制,综合考察中国历史时空坐标中的汉语方言演变轨迹.讨论了汉语历史方言GIS开发相关技术路线及实现方案.从中国历史时空数据、方言属性数据、非语言因素数据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数据特点、关系及其组织情况,并对相关难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