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滨海火山地质公园是基于滨海火山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向人们灌输火山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价值和激发国民对火山自然遗产的自觉保护意识而创立的一种特殊景观旅游地.滨海火山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要突出火山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和景观,根据资源特色,通过适度的开发,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以达到保护和利用的目的.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是滨海火山地质公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
城市景观建设离不开"公众参与"。舟山群岛新区的滨海景观设计应当考虑新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实现居民心目中理想的滨海景观。通过对居民展开问卷调查,并使用文本挖掘法分析调查结果,结合实地调查,可总结出舟山城市居民心目中理想的海滨景观的特质,对于打造良好的群岛新区滨海景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实现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做到:加强旅游规划,搞好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深入研究滨海旅游文化,提高滨海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加强滨海设施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旅游区的污染物排入,保护滨海旅游环境;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滨海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增强公众的海洋环境意识,大力发展滨海地区的旅游教育和环保教育,倡导滨海生态旅游;加强宏观调控,理顺滨海地区的旅游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4.
建设中国首家"国家级旅游产业园"是一项全球首创性的工作。本文根据国家战略定位,结合天津及滨海旅游区现状,从旅游产业园区运作模式和战略发展路径两方面,对天津滨海旅游区建设中国首家国家级旅游产业园提出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葫芦岛市打渔山园区滨海主题公园的实际案例,分析了园区周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其景观设计元素进行了整合,在总体布局上提出了适应性、重构性和生命力的基本原则。通过空间节点和植物景观的塑造,系统表达了具有地域性文化色彩的"婚庆文化"与"山水文化"设计主题,旨在为滨海大道地域性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滨海景观作为一种特殊景观,使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发展旅游,为此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论证,二是规划。一、游憩开发的潜力评价评价目的在于识别游憩发展前景及其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制订游憩规划与政策提供依据。为使评价方法具体化,以山东省日照市滨海景观为例,选取了6项指标18个因子(图1)。  相似文献   

7.
滨海城市作为滨海旅游的支撑点和现代旅游的主体,其是否具有竞争力或竞争能力大小决定滨海城市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有关旅游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结合滨海城市的特色,探讨了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选取15个滨海城市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构建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模型,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15个滨海城市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地开发滨海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旅游地理、海岸带资源开发与滨海湿地保护等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在保护滨海湿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从旅游规划开发、旅游产品打造、营销模式及旅游利益相关者管理等角度,提出了适合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开发策略,实现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对国内滨海旅游研究进行梳理和述评的基础上,指出未来我国滨海旅游业将会表现出初步发展阶段与成熟市场的矛盾、打造滨海品牌产品、特种旅游方兴未艾、文化与旅游结合更加突出等多个特征和趋势,提出了我国滨海旅游研究努力的方向与创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湛江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市,也是广东省拥有海岸线最长、海岛最多、自然资源最为优越的城市,滨海资源丰富。近年来湛江滨海旅游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旅游收入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湛江的滨海旅游经济效益与优越的自然资源仍然不成正比,与相邻的三亚等城市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结合本土传统文化,挖掘湛江滨海旅游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推动湛江滨海旅游经济的增长,把湛江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滨海旅游名城,从而推动湛江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发展湛江滨海旅游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滨海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海旅游业在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本文从我国滨海旅游业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问题,结合国情,提出进一步开发我国滨海旅游资源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滨海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海旅游在国内外已成为大众最喜爱的旅游度假方式之一,滨海旅游相关研究将持续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从滨海旅游资源评价、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滨海旅游环境影响及保护、滨海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滨海旅游经济影响、海岛旅游研究六个方面系统回顾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发现国内相关研究以小尺度案例研究为主,有关滨海旅游环境影响及保护成果较多,其他方面则有待加强。基于此,笔者认为大尺度系统研究我国滨海旅游,将是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构建平潭滨海体育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和所具有的优势进行分析。依托平潭旅游“四区一中心”的战略空间规划,突出海洋、海岛、海湾特色,重点打造“两湾”特色滨海体育旅游度假功能区。提出培育两岸滨海体育旅游合作示范区,搭建核心竞争力平台;重视品牌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加大滨海体育旅游产业的宣传和投入,完善滨海体育旅游发展的保障体系等措施,推进平潭滨海体育旅游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百里杜鹃景区旅游公路建设为例,分析了旅游与公路的本质联系,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艺术与文化的结合,论证贵州国省干线建设成为旅游公路的可能性,并以此来推动贵州公路文化的发展,促进贵州公园省的建设从蓝图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以浙江省滨海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为切入点,在调查基础上,广泛收集资料,对浙江省滨海休闲旅游市场的客源市场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总结了浙江滨海休闲旅游客源市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浙江滨海休闲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滨海旅游项目,加强长三角地区区域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各方力量,整合海陆资源,构建多元化的产品体系等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6.
潘秋鸿  周珊 《东方论坛》2017,(6):98-105
海洋旅游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旅游业已成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滨海旅游业的发展.随着资源、环境和社会承载压力的日益增大,衡量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质量,评价滨海旅游发展的生态效率水平和变化趋势,对促进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综合运用单一比值法和指标体系法,对滨海城市青岛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各部门的生态效率进行定量研究,分析青岛市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从旅游消费和生态投入两个方面,提出青岛市旅游发展质量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相对发展率、Moore结构变动指数、地理集中度等方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研究,发现目前蓝区内滨海旅游业存在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客流分布不均衡、区域拉动性弱等问题。由此,应采取措施,构建半岛区域协作机制,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推动多圈层旅游联动开发,加速建设滨海旅游产业集群等,以促进蓝区滨海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滨海旅游业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领域,旅游资源的评价是滨海旅游开发的基础。针对以往滨海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没有能够很好突出滨海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吸纳海洋科学的成果;较少突出水体—沙滩类旅游资源;资源开发潜力评价较少,缺乏观测指标;较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本研究在吸纳了海洋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海洋观测资料和滨海旅游资源调查大量数据,构建了两层次定量评价方法,从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两个方面,针对三类旅游资源分别建立评价指标。评价过程中,应用SPSS软件和ARC VIEW软件,采用聚类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对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的空间分布、组合进行了定量研究,为科学、客观地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阐明了海洋文化的传承是塑造滨海城市特色景观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城市滨海景观基本构成要素和设计原则的分析,从海洋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泉州滨海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调人工与自然交融,挖掘历史人文内涵,创新城市新文化.  相似文献   

20.
以广东沿海经济带为研究案例区,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构建由滨海旅游资源维、滨海旅游市场维、滨海社会经济维、滨海生态环境维四大维度,22个指标组成的滨海旅游经济生态位测评体系,科学测评滨海旅游经济发展的生态位水平,同时利用协调度模型科学测算滨海旅游经济系统协调度指数.为全面深入探究滨海旅游经济综合发展质量,以生态位与协调度的复合对比视角刻画滨海旅游经济综合生态位-协调度空间格局图谱,并结合"核心-边缘"理论与旅游地功能分类法将滨海14市划分为五大质量梯队等级,对不同质量等级滨海城市提出针对性的高质量发展策略,以促进广东沿海经济带滨海旅游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