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官方维护其统治的一套颇有特色的教化理论。自三代“风”、“风俗”过渡到“天子省风以作乐”的过程中显示了“风”、“风俗”脱离民间音乐的狭义桎梏,被赋予意识形态教化意义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从先秦到汉代,自荀子首倡“移风易俗”以降,经过了历代思想家的修正与完善,使得“移风易俗”命题逐渐成为了官方教化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风"到风俗的意涵演进体现为如下文化化历程商周及春秋早期,"风"被神化并呈现出自然律与文化化相结合的特色;春秋早期到中后期,"风"渐次出现牝牡相诱、风气、采集、民间音乐等义项,展现出文化化的群体品格;春秋后期至末期,官方将先王之乐的风教作用与群体文化直接相连,提出"天子省风以作乐",风俗之义最终脱离民间音乐,具有了意识形态品格.这一历程启发荀子首倡"移风易俗"命题,显示了先秦官方文化政策的形成背景.  相似文献   

3.
<正> 中世纪西欧,“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天主教神学是当时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被奉为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中国没有出现西欧那样的宗教迷狂,自西汉以来儒学定于一尊;南宋以后,在儒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程朱理学,更挟朝廷之力风靡天下。明代以八股取士,命题取自四书五经,答卷须依朱子注释,凡“有乖于圣学经义”者,便被斥为“异端”。作为一种世俗哲学的理学,当然不同于天主教神学,但二者在宣扬禁欲主义、  相似文献   

4.
因其他传世本<老子>17章和帛书<老子>相当于该章中的"焉"案"字,为王弼本<老子>18章所无,故二字究作何解,无所参验,也向无达诂.<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有关章节的"安"字,在证明帛书<老子>相关语句的正确和其他传世本相关句读有误的同时,更在道家的本质上凸显了简本<老子>所具有的定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儒道两家的哲学美学观对中国音乐审美观念和风格的形式发展有重大影响,儒家音乐思想是入世的,道家音乐思想是出世又入世的,儒家主张"乐以载道"、"乐与政通",道家所长"大音希声"、"通神养生";儒家追求"中和、善美",道家追求"自然、希声",儒道互补的音乐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绵延不绝的民族和谐之音。  相似文献   

6.
道家是哲学而非神学,它之所以被道教依附上,有其內在的神学基质。道家以“道”为宇宙本体是道教“体道成仙”的终极依据,成为道教最高的神学哲学范畴;道家的养生理论建立在独特的人体结构理论基础上,成为道教修炼道术的学理源头;道家还是神仙意象的最早创造者,这一意象为后起的道教直接取资。道家被神学化的历程,同时鲜明地体现在仙道诗中。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西方后现代文化和批评语境中诠释和发展<圣经>传统,是当代<圣经>解释学各种方法中的重要进路.希伯来<圣经>的智慧文献,作为犹太教正典"著作"部分最具边缘化意味的文本,还没有太多地被置于后现代理论框架下进行解读.借助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可以了解作者在<传道书>中是如何运用一种新的二分法,解构了过分简单化、容易引起偏见的智愚二分法,但是他所替代的新的二分法(益处/虚空),与其说对以二元对立著称的智慧神学构成了破坏,不如说新的真实的明确区分仍然是难以捉摸的,它不得不被无限地推迟,这正对应于德里达意味上的"延异".如果说,德里达的"解构"是为了达到对逻辑中心论的颠覆,那么,<传道书>的"语言辩证法"则表现了在传统的智慧教导不足以描述现实生活的复杂和多元的情况下,人如何重新处理与上帝的关系,接受自相矛盾的生存世界.  相似文献   

8.
在音乐艺术领域,中世纪音乐以其独特的理性色彩显示出在西方音乐历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音乐美学方面,中世纪是一个将继承自古以来的宝贵遗产与发展全新的文化意识进行有机结合的历史时期,它将柏拉图的实用主义音乐美学、亚里士多德的"高尚的享乐"中庸音乐美学与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音乐美学等美学成果继承下来,融入到几乎成为中世纪唯一思想体系的神学的意识形态中,开创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神学音乐美学时代。中世纪的音乐美学绝不是由于在所谓黑暗统治之下而缺乏建树的,它的独到之处正是基于对音乐功能的独特认识:音乐在当时作为服务于神学的工具,只有使人们达到所谓心灵净化的境界,将世俗情感与宗教情感这组对立矛盾解决并使之统一的时候,它才会受到尊重,获取在神学统治下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确立哲学的主体性原卿并对主体作出较全面规定的是勒内·笛卡儿。笛卡儿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通常被认为是其建立“新世界的哲学”即主体哲学的标志。黑格尔在评价笛卡儿哲学时曾指出,笛卡儿的这一命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一提出,就使“哲学在它自己的土地上与哲理神学分了家,按照它自己的原则,把神学撇到完全另外的一边”,从而实现了哲学发展从古代注重客体到近代注重主体的历史变革。  相似文献   

10.
浅析《史记》中刘邦的"形""神"和谐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对圣人进行神学渲染中,数刘邦最多.刘邦以一介平民而成为帝王,司马迁用神秘文化为他阐述了合理性,从神学角度阐述了"神"与"形"的关系.刘邦从"形"与"神"之间的关系中找到了一种天道与人道的和谐而成就帝业.  相似文献   

11.
嵇康的和声观是《声无哀乐论》的核心。他从审美客体、主体及乐音本身来探讨和声问题,指出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源自“自然之和”,人们在“自然之和”的基础上,运用“和比”的音乐手法创造了乐音和谐的组合规律,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音乐的根本在于具有平和人心的功能,音声的和谐在于音乐和人之间的相互愉悦。和谐音乐的最高境界是美善合一的“至和”与“太和”境界。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是西汉重要的思想作,其中有着丰富的精神哲学。它从宇宙与人生统一的高度对于精神问题作了探讨,从精神来源,精神与人生,精神与形体关系等角度讨论了这些问题,比先秦时的儒道两家都进了一步,对中国古代论中的精神价值问题有着深刻的启发,中国古代论的精神价值观念,深受其泽溉。  相似文献   

13.
市民音乐的繁荣是宋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由此,宋代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转型期。市民音乐以世俗化、平民化的独特个性在各个社会阶层的音乐活动中得到繁荣发展,瓦子勾栏音乐、茶坊酒肆音乐、节庆音乐活动等音乐形式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4.
曹操突破了汉代以来注重音乐政教作用,忽视音乐审美娱乐功能的儒家音乐思想。他在继承雅乐传统的基础上,重视音乐的抒情功能,强调音乐娱乐性及个体感情的抒发,注重音乐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法、墨、道及游侠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被援引入曹操诗、乐创作中。曹操独特的音乐思想对后世文人音乐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融合老庄的思想及其后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老庄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但在先秦时老庄各有侧重并非一家,汉初盛极一时的"黄老"也是以老子思想为主而较少有庄子的痕迹,战国秦汉时期,不同的思想祈向使得老子的显赫与庄子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不仅把老庄同时当作其思想内容的重要来源,还将两者相联并称,老庄互阐,其融合老、庄的思路为两者合而成为率真自然的思想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从而开启老庄思想在汉代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戏曲与诗乐教化传统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中国古代戏曲从民间诞生,原本是为娱乐休闲之用,是对已沦为教化工具的正统诗文的一种反拨。但随着其发展成熟,逐渐沾染诗乐教化的艺术色彩。而且人民对其所具有的通俗、娱乐、抒情等特点认识越深,越自觉地将其当作移风易俗教化民众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17.
仁学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包含了一套完整的人格理论,标志着先秦人性的觉醒、理性的高扬.孔子以"仁"为美,以"和"为美的表现形态,把审美和人格修养、道德实践和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促使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化,对我国二千多年来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流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老庄思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但在先秦时期,《庄子》和《荀子》都未将老庄目为一家,汉初盛极一时的"黄老"也是以老子思想为主而较少庄子的痕迹,战国秦汉时期,不同的思想取向使得老子的显赫与庄子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不仅把老庄同时当作其思想内容的重要来源,还将两者相联并称,老庄互阐,其融合老、庄的思路为两者合而成为率真自然的思想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积极提倡音乐 ,推出以“六艺”为重的“乐教”观念 ,体现出了他的道德观。孔子还将“乐教”视为教育完成的终极目标 ,建立了以礼乐为主体的教学内容 ,其对于审美情感的培养和美育作用的理论的重视 ,为中国古代教育充分运用艺术及美感形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