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歌唱是一门声音艺术。要学习、掌握和运用它,就应着重解决歌唱训练中的3个问题:1.正确地认识声音概念及其在歌唱中的作用与地位,并树立起“只有懂得美,才能唱得美”的思想;2.声音概念和发声技巧的相互依赖、互相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3.掌握歌唱艺术的有效方法,即聆听、模仿最优秀的歌唱家的演唱,并客观地对待自己的歌唱。  相似文献   

2.
歌唱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是人所共知的。中国古代的声乐论著中早就指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动则音发”;戏曲也讲究“气沉丹田,沉于底贯于顶”;在欧州一些国家的歌唱家也认为“歌唱艺术就是呼吸艺术”。呼吸作为人们维持生命的一科生理运动,是人体的本能,是不需要进行什么训练的,但歌唱呼吸则要根据歌曲声音的高低、乐句的长短、速度  相似文献   

3.
<正> 在歌唱中,存在着一个怎样处理“横”与“竖”关系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横”与“竖”,是指歌唱者在歌唱中喉、舌、齿、牙、唇(简称五音),在吐字、咬字时的变化状态,和与之相应的声音状态。它们的变化状态和歌唱的声音及演唱的风格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歌唱语言的艺术创造基础是歌词;歌唱语言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鲜明的形象性;一个歌唱者必须在歌唱语言方面有高度的修养,重视语言与声音的完美结合,才能在歌唱时达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歌唱艺术是一门通过用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表达音乐作品思想感情的表演艺术。歌唱艺术的表现力在于能否准确和充分表现音乐作品思想感情,它包括歌唱艺术表现的再创造活动、歌唱艺术表现的“同构联觉”艺术、歌唱艺术表现的情感艺术、歌唱艺术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艺术四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6.
“咽音”不是任何人凭天然的发声法或靠摹仿就能发出的声音,而是一种对咽部作特殊的调节后所发出的声音。“咽音”练习法象一种维生素,不是有药性的药,有药性的药是不能随便吃的,不对症下药可能是有害的,即使碰巧无害,也不大可能有益。维生素则不然,可随便吃无害,当然不能大量服用。通过这一比喻,我们就能更深层的了解“咽音”在歌唱中的作用。首先它能增强歌唱的持久力,改进音质,再就是能明显地增强发音的能力,不致产生换音现象。  相似文献   

7.
从特定意义上讲,人体的机能可分为两种:一是由人的主观意识支配的机能,这种机能笔者称之为“如意机能”;二是由人的生理需求主控的机能,即人不能凭主观意识支配,而是由人的生理需求支配的行为机能,这种机能笔者称之为“非如意机能”。在歌唱中要获得好的声音,好的共鸣,好的声音穿透力,除了加强对“如意机能”训练外,对“非如意机能”的锻炼至关重要。如何锻炼“非如意机能”成为“半如意机能”甚至成为“如意机能”,为歌唱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往往成为歌唱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legato(连贯地)歌唱是美声唱法声音美的品质和核心,也是歌唱家必须掌握的重要技巧之一.本文论述了legato歌唱的特点、要求及重要性,并通过气息、声气结合、声区统一、歌曲演唱四个方面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legato的演唱方法.  相似文献   

9.
美声唱法作为一门艺术,起源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因获得“美声”的称誉而闻名于世。要掌握美声唱法艺术,其首要条件是具备自觉运用声音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经过训练和艺术实践才能发展起来。人声是歌唱艺术的表现工具,但用于歌唱的声音不应当是原始自然形态的,而应当是按照歌唱艺术的要求,符合生理和心理的科学性,经过锤炼加工后  相似文献   

10.
优美动听的歌声离不开气息的支持,气息是一切歌唱运动中的基石.歌唱时旋律的流畅性差,喉头凝重,声音的柔韧性差,弊气、吊气,声音位置不高,长音完成不好,无法进行声音的强弱变化等,这些问题都与唱歌的气息有关.通过分析歌唱中的发声器官,探讨唱歌的呼吸方法,进而阐述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呼吸练习方式和循序渐进的发展阶段,同时提出了呼吸训练的要求及在声乐作品中的运用.总之解决了歌唱中的呼吸运用这一难题,声音才会变得通畅自然、柔和圆润、清澈明亮.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中央在鄂尔多斯地区制定了完备的赈济政策,从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政治体制上分析,可以找到实施赈济的原因。《理藩院则例》将蒙古地区的赈济政策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说明和完善,这成为蒙旗受灾区接受赈济的依据和保障。该区的赈济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受灾旗牧民自救为主体。康乾时期,赈济政策的积极影响占主导;嘉道以后,其弊端日益突出,政策背后的隐患逐渐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12.
《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而“有”“无”则是“道”的核心问题。对《老子》“有”“无”的考察,大体可分为“道”为“无”和“道”统“有”“无”两种见解。作为一种合理的诠释方式,从断句、词性、义理等方面来考察“有”“无”,可以看出“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万物的本原、本体,从本质上来说,“道”是“无”“有”的统一。“无”是指天地形成之初的无形状态,“有”为实有,是万物之母,万物同出于它,“有”与“无”同出而异名。  相似文献   

13.
汉民族文字,即汉字,这一称谓毋庸置疑。但是,汉字在其初造的时候,是不是就叫“文”、“字”?抑或是其他称谓?试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论证汉字的最早称谓应是“书”、“契”,而“文”、“字”是后来的假借用法。  相似文献   

14.
词学批评中"大"与"小"这一对范畴内涵的形成与丰富,与词孕育之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大"与"小"本身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与其在诗文批评中的运用及词学批评的特性有密切的关系:词起源的民间性和女性化色彩决定了词在正统文学观念中长期被视为"小道""卑体".随着李易安的词"别是一家"、苏轼的"自是一家"、张炎的"清空""骚雅",到清代"西泠十子"以大雅为旨的尊体论,在一系列词学批评的影响,以及词本身的文人化、案头化和雅化的过程中,词逐渐从"市井小技"走向了"大雅之堂",词学也一跃而成为清代以来直至当代的"显学"之一.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从作为胡塞尔“第一哲学”最重要的概念的“视域”概念向作为胡塞尔“第二哲学”最重要的概念的“共呈”概念的理论过渡,以及这一过渡在胡塞尔哲学中的重要的意义,认为它标志着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的真正的统一,并且宣告了作为所谓的现代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最高产物的一种“先验现象学’学说的最终的确立。  相似文献   

16.
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相似文献   

17.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8.
关于教与学的形上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职业乃是教学,然而这种模糊的认识导致人们对“教”的遗忘,即缺乏对“教”之本质的反思。就作为“教”之本质意义上的“传道”与“反思”的层面而言,“教”是不能进行的,我们只能“无限”的切近,对教之本质的切近须靠“点拨”和“熏陶”。目前而言,以追求“高效”、“实用”为宗旨的教育模式恰恰使得我们忽视乃至遗忘了“教”之本质。  相似文献   

19.
根据格式塔学派关于"结构同形"的观点,本文认为,引入"力"的概念能为"以形传神"的讨论铺平道路,即文学翻译要做到"神似",就必须充分考量原文的"神"力,"意"力和"形"力,并力争使三者融合.  相似文献   

20.
"礼"命"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概念,"仁"和"礼"之间是双向互含的关系,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命"是仁礼能否合一的关键.孔子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立足于仁,着眼于礼,礼是一种手段,仁礼合一是一种最高境界."仁"礼"命"的关系影响了儒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