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历史规律是理论思维在近代科学背景上为认识和理解历史而确立的核心假设。依托或围绕此种假设而在历史哲学层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可以称之为规律性历史观。解决其(也包括其在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之间关系问题上的)抽象性问题,或许是当今时代总体性地深化哲学层面的历史认识的节儿所在。从复杂性研究这一科学本身的新的历史形态着眼,可以不必设定理论世界与实践世界的二元对立及其因应策略,也不必强调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立场转换及其特殊意义,只需对历史本身提出更具解释能力的假设即可,此即历史复杂性———历史本身的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破缺性统一。这也同时意味着,历史复杂性观念或复杂性历史观有必要也有可能作为人类理解其自身命运的、新的思想自觉。  相似文献   

2.
从近代到现代 ,对基督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始终颇有争议。本文结合霍伊卡的思想 ,考察了基督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在肯定基督教会遏制科学发展的同时 ,着重讨论了基督教与现代科学兴起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以及科学与基督教冲突的复杂性及其历史演变过程与当代趋势  相似文献   

3.
人的意识能否创造、消灭或改变客观规律?或者能否改变、限制它的作用范围和程度?这是关于规律的客观性与意识能动性关系问题讨论中各种意见分歧的焦点。然而,对这样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的讨论,现在似乎陷入了困境。如果说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及其作用,人对规律只有遵从的义务而无选择的可能,这就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律观蒙上了宿命论的色彩;如果说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规律的客观性就被取消了,我们的讨论就失掉了唯物主义基础,即使把这种说法加上种种条件和范围的限制,问题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看来,有必要对我们的研究方法、对规律自身的规定进行  相似文献   

4.
对人的研究和关注,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哲学主题,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一鄙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问题上的矛盾深化和困境升级的历史:从古代直现人性时产生的有限与无限、同一与对立之间的矛盾,到近代人的固有本性与人的应有本质之间的矛盾,再到现代人的存在问题上能动性与受动性、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矛盾,人的问题似乎成了千古聚讼之谜.只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和关于"人的本质"规定的确立,才真正为这三类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赵林 《文史哲》2007,(2):131-137
在西方文化中,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的一种辩证关系。在西方文化的摇篮时代——希腊城邦时代,科学与宗教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同一关系。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宗教信仰一度攫取了绝对的专制权力,而科学与哲学只能仰承宗教之鼻息,完全不具有独立地位。随着近代理性精神的崛起,科学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最终导致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对宗教信仰的猛烈批判。但是这种激进的宗教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根基,相反,它导致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一种共生和互补的新关系模式,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虽然是国内哲学论述中经常谈论的话题,但大多只是将科学的进展作为西方哲学发展的一种一般性的历史背景谈及,而很少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从而也就往往缺乏关于此一关系对于理解西方哲学的重大意义的足够认识。但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却绝非只是一种模糊的背景性关联,而是一种有着极为深刻的学理上的内在关联。本文意欲探讨的便是这一关联的一个范例:近代科学与近代主客体辩证法的内在关联。笔者试图通过探讨表明,近代哲学中的主客体辩证法正是针对近代科学世界的问题而提出的,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现代实践哲学要想超越这种主客体辩证法,首先便必须在理论上超越这一近代科学世界。  相似文献   

7.
认知科学涉及到心理语言与神经语言的转换、人的意识生成机制、大脑对内外世界的解释性假定性模型、意识性体验、心身互动关系等重要的前沿问题。还原主义认识论对于分析大脑结构与功能固然很有益 ,但却丢弃了高级层面通过整合而增值的功能属性 ,同时忽略了其对低层结构的能动性作用 ,因而是一种变相的心身同一论之技术哲学观 ,具有较多的机械唯物色彩 ;整体论注重心脑世界各系列、各层次的相互作用与整合叠加增值功能 ,有助于理解人类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成机制 ,但同时缺乏对这些机制的深微实证与圆释。通过对逻辑思维与表象思维的认知分析 ,可以了解大脑的能动性相互作用、全息性分布式信息加工方式和意识活动的三位一体内容 ,从而深化对认知神经科学的哲学观照和理论透视。  相似文献   

8.
康德把哲学反思提高到先验的水平,并在自我的构造性与对象的被给予性的张力关系中呈现出先验反思的界限。这种界限在康德之后被不断突破,使得近代以来强烈的征服意识、抽象的自我意识以及执着的对象意识发展到极致。通过分析先验反思中各种关系的不同层次,揭示其历史发展的内在困境,现代哲学观念变革所固有的开放的参与意识、充盈的存在意识和显现的世界意识就清晰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古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两条线索,论述了近代科学兴起的渊源,表明近代科学之所以产生在 16、 17世界的西欧,正是由于两种文化相互融合改造而促成的。基督教虽然与科学在本质上对立,但其教义中某些观点,有助于消除希腊思想的某些障碍,对于近代科学的兴起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当代探讨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思维的对象是以自然为中心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物的方法;历史思维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活世界,是认识人的方法.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从自然界认识中所得出的一般世界观和辩证法的概念、规律直接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以科学思维去涵盖甚至代替历史思维,导致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活动中的简单化、机械论倾向.生活世界虽然是整个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但更是由人的实践所创造的新质世界,适用于整个世界的一般概念和规律对它的解释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应当以实践论为基础,以表达生活世界内容的范畴和规律为框架.建立一个新的历史认识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1.
复杂性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为我们从事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与方法.迅速发展中的高校作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具有一系列复杂性特征.高校应超越传统还原论方法的局限,遵循复杂巨系统、复杂性科学的规律,重构高校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2.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是西方社会理性传统、宗教特点、社会运动等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中国和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社会尽管具有科学革命产生的某些必要条件 ,但因这些条件不够充分而与之无缘。在历史哲学的视野里 ,李约瑟问题是一个永远不能彻底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春华 《东岳论丛》2007,28(4):123-125
近代科学来自西方。西方科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古希腊——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西方文化从古希腊经中世纪到文艺复兴,都是双向度的,它一方面要为现实服务,讲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是理想的批判的反思的。就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而论,科学摆脱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控制,无疑是人类与文明的巨大进步,然而在现代的西方世界,大多数人过着宗教生活,许多科学家仍然是虔诚的宗教信徒。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天人之学”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身心的关系,其“人从天治”与人有“功于天之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理势合一即天”与“君相可以造命”、“一介之士可以造命”的人与社会历史及其规律的关系是对中国传统历史观的突破、具有近代历史观的启蒙意义;其“先天之性,天成也。后天之性,习成之”的人与人之身心关系改造了中国传统的人性学说,突出了“习成”对“天成”的实践作用,但它并未超越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框架。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将自己思想的合法性诉求标识为科学,甚至宣称其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印历史科学.马克思的"科学"观念深受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近代科学实证精神的影响.但是,不仅作为德语世界中马克思所谓的"科学"(wissenschaft)与英语世界中的"科学"(science)含义有所不同,而且马克思所谓的科学还具有明确的规定性:科学必须以感性、现实、实证为基础;科学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和真理;科学是进行学术研究的正确方法;科学是服务于全人类的自由探索;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使科学真正成为科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因其唯物、辩证、批判的特性,而与形形色色的实证科学区分开来.就其本质而言,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是唯一真正的实证科学.  相似文献   

16.
张彤 《北方论丛》2011,(5):136-139
胡塞尔晚年提出了生活世界学说。这一学说批判了欧洲近代以来科学的片面化发展,揭示出科学奠基于生活世界基础之上。科学是在人的生活世界基础之上历史性地发展起来的方法的产物,但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以遗忘了生活世界为代价,从而导致欧洲科学的危机。然而,胡塞尔更加看重的是生活世界的不变的先验结构,这就使得生活世界学说服从于先验现象学,因此,与其说胡塞尔批判近代科学,不如说他在维护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哲学,从而坚持其从一而终的先验立场。  相似文献   

17.
<正> (一) 理论界围绕能动性与客观性规律的关系问题,曾进行过长期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两者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有的在承认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的基础上,认为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性的反作用。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认为,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并不是相对应的范畴,因而构不成对立统一或者谁决定谁的现实关系,也不存在一定条件下主观能动性对客观规律的决定性反作用的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主体能动性),首先指的是主体的一种属性,是主体自主、自动、自觉地进行创造、适应对象世界的特性。毛泽东曾指出,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性。主体创造对象世界,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实现的。这无论是在思维领域创造一个观念的对象世界,还是在实在领域创造一个物质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学术界学人的心目中,能动性仿佛仅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认识论辞典》)其实,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能动性是指事物内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存在于事物内部,引起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能力。当我们讲事物的“自我运动和发展”,“世界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和发展”时,就是承认一切客体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9.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介于科学和哲学、科学史和哲学史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科学和哲学之关系随语境变化而发展和在不同语境中的特征和规律。透过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史及其二者的错综复杂关系,从语境论的角度来看,科学和哲学之关系的演进已经经历了古代自然哲学语境中的原始一体化关系、中世纪宗教神学语境中的非正常关系、近代前期经验科学语境中的分化独立、近代后期理论科学语境中的相互渗透和现代科学与哲学相交融的语境中的高度综合等发展时期。当下,科学和哲学之关系正在步入后现代哲学与科学一体化语境中的“后综合”或新一体化关系时期,并且这种“后综合”或新一体化关系在后现代哲学与科学一体化语境中不断向前演进,形成了科学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欧洲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这一范畴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哲学现象之一。自从笛卡儿将“我想故我在”这一著名命题作为他整个哲学的出发点以来,人类哲学思维便开始由对象世界的探讨转入人的内心,转入人的认识活动、认识能力和认识基础,转入对人类精神本质的研究。由于有了与对象相对立的自我,有了与对象意识相区别的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真正作为这样的问题而被提出来和意识到,对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动性的探讨和研究也才有了理论上的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