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民间金融在我国农村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农村民间金融的主要运行形式有:农村信用社(属于国有金融那部分除外)、农村合作基金、合会、民间借贷、私人钱庄、民间集资和小额信贷等。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民间借贷的利率失控、农村民间金融潜伏着金融风险、容易产生经济纠纷、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困难以及还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等。因此,规范和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应明确民间金融的地位,改善农村金融领域中二元结构的紧张与对立;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造成真正的民间金融;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将民间金融纳入金融监管范围;继续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建立农村民间金触机构存款保险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2.
从金融监管角度看 ,民间信贷蔓延的根源在于滞后的农村金融体制 ,而民间信贷蔓延的外部条件则在于金融监管的法制不健全和手段、方法的落后。因此 ,治理民间信贷的根本出路是改革现有的农村金融体制 ,建立以合作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新体制。  相似文献   

3.
“只贷不存”小额信贷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露 《南都学坛》2009,29(3):126-127
现阶段我国选择"只贷不存"小额信贷模式是基于金融环境和经济条件考虑,它可以有效降低和减少金融风险,为民间资本正规化开辟渠道。但是这种过渡性的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资金来源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民间借贷转变为商业银行的进程,也阻碍了小额信贷组织实现规模经济。同时,缺乏相关法律条例监管使得小额信贷组织无法确认其身份,影响了机构的筹款和长远发展。因此,如果要保证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解决其资金来源问题,要逐步放开存款限制,开辟融资渠道,解决商业性小额信贷大规模推广的问题,建立健全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最终发展为正规的商业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4.
论道     
从我国民间借贷的现实来看,其地域色彩浓,各种非银行信贷实体参与其中,加之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更适宜采用“双线多头”的监管模式,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监管权力,使其加入民间借贷的监管主体中来。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农村金融调查81村1 951户专项入户调研数据为基础,考察了信用制度对我国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Logit和Tobit模型实证表明:(1)信用村和信用户的信用制度显著提高农户信贷,其中信用户使农户正规信贷获得概率显著提高1.4。(2)信用制度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户由民间信贷向正规信贷转变。此外,农户信用记录、家庭收入和家庭社会网络等均对农户信贷获得有不同程度影响。未来,尽快普遍建立农村金融信用制度对提高农户信贷获得、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民间信贷是一种非正式的民间金融运行机制,其特点是在银行体系之外,在实际活动中双方直接见面。这种信贷在陕北农村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之中,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根源,其生成也是同其所处的经济背景紧密相关的。陕北农村各类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其面临的资金困境之间的矛盾是该地区农村民间信贷发展壮大的客观背景。各种经济和社会奈件等因素使得陕北农村地区的民间信贷不仅在当前存在,而且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会一直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7.
信贷经纪人直接影响到借款人资信评估质量、信贷业务的合规审核、放贷业务风险的审核以及催债业务的合法推进,显然已经成为民间金融组织业务活动和风险防控的核心,因此需要严格规范。目前,信贷经纪人的概念在新型金融借贷机构不断出现的背景下缺乏统一的界定,其业务种类和行为标尺更没有清晰和明确的规范与监管。在对民间借贷风险追根溯源之时会发现,风险早已埋藏在信贷经纪人这一环节。为规避和预控借贷风险,在类型差异化的民间金融组织中,完善的治理机制中应有专门针对信贷经纪人的法律规范,以综合性的法律约束机制来严格规制信贷经纪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阶段,中小企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贷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然而,我国不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形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的局面,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环境现状的原因包括:一是中小企业自身原因,二是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三是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需求不相符,四是民间金融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应从政策和制度保障、信用担保体系构建、征信体系建设、技术和人才支持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完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环境。而在这种情形下,政府的介入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只有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更好地推动信贷融资环境的完善,打破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困境,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间资本小额信贷组织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5年下半年对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的调查报告,结合某企业欲在贵州省江口县农村开展小额贷款试点的SWOT分析,针对目前民间资本小额信贷组织面临的问题,探讨民间资本小额信贷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沿产业链方向引入战略投资公司,在产业链上进行资金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投资剪讯     
央行: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 央行目前表示,将致力于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民间资本规范从事资金借贷活动,鼓励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运作,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满足社会多元化融资需求。按照相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货款利率的4倍,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农村金融存在农村信用合作社“一社独大”的局面,农信社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农村金融的有效竞争,降低了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山东莘县农村金融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成就和问题,提出农村金融改革建议,即打破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垄断地位,建立与农村多种融资需求相匹配,政策性、商业性、社区性、普惠制、合作制和民间金融等多种金融组织并存的竞争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金融空洞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金融空洞化现象的出现,严重制约了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防范金融空洞化,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支持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加快民间金融进入农村地区;开放资本证券市场,加快直接融资步伐;加快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创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业优惠信贷政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金融问题是中国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将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次国际学术会议围绕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主题,就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研究、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供求问题、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动态、研究理论、方法创新等5个主题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探讨和交流,在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均衡、市场配置效率、农业产业链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农村金融生态优化、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农村金融学科建设等问题的未来研究与政策改革上达成了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体系滞后和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不强分不开。虽然政府一直致力于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主要是通过低利率和利息补贴政策及以项目为主、把信贷支持与项目实施结合起来的措施来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但效果并不理想,未能最终形成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本文从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的现状入手进行分析,探讨农村金融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现代金融发展理论为依据建构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并与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相结合进行关联分析,发现金融深化指标与农村经济发展指标之间表现出较高的关联性,说明我国农村金融深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要高于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同时,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游离于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之外,而确保农户信贷资金需求又是农户收入增长的重要动力,这表明要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推进作用必须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体制获得的支持并不充分,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农民和农村经济体融资困难。可以说,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全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缺乏一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致使农民贷款难以及农村金融机构营利能力低下是制约农村金融体制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加速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经济增长-反贫困效应形成”的逻辑结构把反贫困与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结合起来,分析了涓滴效应、微型金融的局限性和农村金融内生观的理论渊源,并基于农村金融的内生性源于转型增长的资源配置要求分析了演化路径.非均衡增长模式的脆弱性使农村金融发展陷入十分必要、又面临巨大逆向压力的矛盾结构,并把疲于应付的农村金融改革推到了一个重要历史拐点.低收入农村地区是金融反贫困的重中之重,应设立以农业、农村开发为主的地区性金融机构.依据后二元经济的新特征,推导出农村金融反贫困的主要发展取向是积极发展以人力资本开发、特色农产品生产等为内容的金融支持和能够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合作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与具有官方背景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相比,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制度效率,关键在于其独特的私人治理机制,这有效地解决了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与道德风险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机理进行理论剖析有助于揭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存逻辑之谜。研究发现,信息传递与村庄信任机制、动态及关联博弈过程、灵活担保方式、强道德约束等因素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有效运作提供了稳定的制度构件,但外部经济条件的转变会对农村非正规金融治理机制带来不利冲击。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开始的新一轮农村金融增量式改革续写了农村金融发展的新篇章,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急剧增加,竞争性增强,但由于现阶段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模式落后,不能适应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的快速增长,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农村金融供给跟不上需求的步伐转变成农村金融监管跟不上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脚步。因此,创新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模式成为破解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环节信息不对称影响农户施肥行为和收入。将蔬菜价格作为信息不对称的代理变量,利用处理效应模型分析蔬菜价格、肥料价格与农户施肥行为和农户收入间的内生性问题;并进一步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PSM)探寻过量施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路径。研究结论:(1)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户过量施肥的主要原因,不具有“质量”溢价的农产品价格上升会导致过量施肥;(2)从质量安全角度看,过量施肥会导致农户收入下降,即利润最大化的农户个人目标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存在一致性;(3)过量施肥主要通过影响农产品质量而对农户收入造成负向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提高农户对过量施肥危害的认知并帮助农户树立合理的施肥理念;(2)促进农户种植技术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组织的规模效应,降低有机肥使用成本,并进行肥料投入过程监管;(4)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