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现象学作为影响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思潮之一,广泛影响到社会的各门学科,同时也影响着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现象学在教育中直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从教育现象学的主要观点即关注体验研究、强调实践和反思、动态性知识观中,又可以窥见其对教师教学机智的一些影响,即教学机智是一种智慧实践,教师需要通过生活洞察儿童内心世界并且提高自身素质,等等。教育现象学以生活为基点,向教师展示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学机智。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方法,一种让事物按照其本来面目显现出来的方法。这在教育现象学研究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四道程序与方法:其一,将研究的对象转向师生所体验到的教育生活世界;其二,通过调查研究来观看个别的示例———个别师生所体验到的教育生活世界;其三,在个别示例的基础上对教育生活世界进行现象学还原,从而直观到教育的纯粹本质———教育生活世界的稳定结构;其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其他现象学者和其他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其中的异同和各自的利弊,从而使自己的研究变得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3.
教育现象学是以现象学的精神、观念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一种思想流派,其研究视域的转向、研究内容的重组、研究方法的变革、教师角色的替换推动了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及研究范式多元化的发展.由于自身所固有的内在矛盾与吊诡,也就遭遇着"价值中立"的尴尬、实践效能的乏力、本土化适切的紧张的不足与缺憾.  相似文献   

4.
"生活体验研究"是一种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它试图通过对人类生活体验研究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活动和各种现象。目前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没有提供给我们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它没有自己独特的具有辐射性和震撼力的方法论。"生活体验研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现实依据和价值取向,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从而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的现象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它在何种意义上能够使我们获得有关意识生活的真理?本文试图通过对现象学方法论的原则即"明见"(Evidenz)的讨论来回答上述问题。胡塞尔现象学中所谈及的"明见",并不指向保障绝对真理的特殊体验,或是一种私人的、对确定性的感受,而是事物在其中"自身被给予"的体验。胡塞尔将它理解为"通达"(Zugang)意义上的"方法",它是最初通达世界或世界在其中自身敞开及显现的媒介。明见的体验作为通达方法具有"原初的正当性"(Urrecht):在其中,我们"有理由"将世界中的事物看作独立、真实且毫无疑问的存在物。与日常意义上的方法不同,"明见"并不能一劳永逸地将我们带向绝对的真理,但它却是我们不断修正、改进已有的认识并从而更接近真理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思维态度和方法。从现象学视角看,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症结在于教育实践屈从社会功利选择,过程化教育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智慧的本质。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悬置偏见,面对事实本身,回归大学生生活世界,以涵育学生的智慧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哲学思想、现象学、解释学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在后现代哲学的否定性、多元化和差异性思维方式影响下,教育叙事研究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交互主体性理论和现象学方法是教育叙事研究直接的理论来源。解释学关于“理解”的观念,对以“理解”为核心的教育叙事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面向事实本身”的方法论原则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要求把教育视为一个意义结构和生命历程。教育现象学力图克服传统教育的知识论倾向,通过去蔽揭示存在的本真意义,从而促进人主观精神的生长。现象学所提出的“看教育”是在生活体验中展开的,并通过改变对人的理解方式为教育发展提供新的立足点。现象学从认识论-存在论-实践论的理论演进,彰显了教育事实显现的逻各斯,确立了教育的实践旨趣。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教育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是这一思想的创始人之一。现象学教育学是以现象学为其方法论,建立在存在主义的哲学观上的一种教育学思想。现象学教育学利用现象学的这种质的研究方法,鼓励教师和父母对儿童生活世界用心观察,通过反思提出教育的目的和价值。现象学教育学更加关注个体而非整体,体现出一种对生存、幸福的人文情怀,旨在获取生活的意义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堆砌。它使处于学院化的研究方法走向平民化,使得研究者、教师和父母都能容易地掌握这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意识"是现象学的中心课题和核心概念,胡塞尔现象学中,"意识"概念有"作为自我之现象学组成的意识"和"作为内感知的意识"两个最基本的含义,前者作为意向体验具有构造对象的功能,后者作为"内意识"或"自身意识"不具有构造对象的功能,但却是构成意识体验之统一的前提。本文通过对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项、内意识作为内感知和意识作为意向体验的分析,试图对意识及其意向体验进行现象学的澄清。  相似文献   

11.
教育哲学在现象学哲学的观照下,衍生出了现象学教育哲学。现象学教育哲学在教育、教育学、教育哲学层面对传统发起问难。现象学教育哲学给教育带来了新气象,同时也需要不断克服发展困境,真正引领教育走向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乃是基于对教育事情本身的研究,进而促成现实教育生活的改进。理想的教育研究乃是从教育事实出发,同时又展现现实教育的内在方向,进而显明现实教育改进的可能性。每一个教育事实不仅具有客观性,同时又蕴含着教育实践者主体自身融入教育现实,把握教育实存之理,进而改进教育现实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教育研究者所面临的教育事实实际上是客观的教育现实与主观的教育期待的统一。我们的教育研究要以问题为中心,不仅要对实存的教育现实进行说明,也要对其间所隐含的教育理想也即教育可能性进行解释,以此来彰显教育研究发现和增强教育世界美好希望的愿景。为此,教育研究不仅要通过各种实证的研究,通过实验的开展和数据的提示,来揭示、说明教育中蕴含的因果关系甚至预测教育的发展趋势,也要通过各种哲学的理论思辨,彰显教育实践的人文旨趣。两者乃是回归、解释以及解决教育问题本身的不同维度。由此,好的教育研究即是直面教育问题本身的研究,思辨的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应该成为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今日教育研究需要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来切实地提升其解释和引领教育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深度访谈法,收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资料,发现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中生命意义缺失的六种情境:负性主观体验、自我认同危机、自由意志受阻、生活目标缺失、价值认同缺失和人际支持缺失;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呈现出七大问题:忽视生命价值内省、理想信仰意识弱化、盲目主义从众倾向、竞争主义人际关系、利己主义社会态度、物质主义价值取向和享乐主义生活态度。基于以上结果,研究者提出开展大学生命教育必须坚持"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原则,明确"三位一体"的目标,实施与"三大平台"相结合的策略,创新多样化的生命教育实现途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教育研究在自身不断拓展和开掘的过程中,呈现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趋势。教育研究是一种成人的研究,是一种事理研究,也是一种行动的研究。离开了行动研究,教育研究的目的和效益无法体现出来;离开了行动研究,就难以辨别教育理论与其他理论的差异,也难以把握其特殊的性质。在行动研究中,教育的缄默因素日趋明确化,研究者在视界融合的基础上提升经验,在行动中研究成人,在行动中研究成事,在行动中反思教育理论,使教育研究获得新生和永恒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这个“学习改变命运,教育创新生活”的时代,人们对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对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教育不公平问题仍十分突出,教育公平化的进程依然十分艰巨。目前众多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政策和制度问题。因此,研究和构建教育政策和制度运行的公平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说,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研究表面繁荣的背后掩藏着深层的研究失范,这是基础教育研究最大的障碍和危机。对基础教育研究失范现象的梳理以及对策与重构的思考,有助于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立足基础教育的实践来研究教育并创造教育科学。  相似文献   

17.
教育过程的生活性、教育对象的生命性和道德内化的实践性.决定了主体性道德教育必然在生命体验中展开。而生命体验,则通过以体验课程诠释德育课程、以生命故事体验生命意义、以道德描述替代道德灌输等方式.来丰富并阐释主体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